調查:畢業餐聚有壓力 八成受訪者怕自己仍是路人
- 發佈時間:2014-08-19 07:49: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每年畢業季,各種形式的畢業聚餐應接不暇。最後的團聚時刻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但也有人質疑,過多的畢業聚餐已經對畢業生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644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3%受訪者認為畢業聚餐“聚的是回憶,散的是青春”,80.6%受訪者怕在最後時刻自己仍是路人。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初中及以下的受訪者比例為29.1%,高中學歷為19.3%,專科學歷為18.6%,本科學歷為20.5%,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比例為12.4%。
調查中,62.9%受訪者表示參加過畢業聚餐,58.7%受訪者吃了1頓,而選擇8頓以上的受訪者比例為20.4%。
畢業聚餐,又有人叫散夥飯。這一聚一散,都是什麼?
調查發現,93.3%受訪者認為畢業聚餐“聚的是回憶,散的是青春”;29.7%受訪者認為“聚的是祝福,散的是淚水”;19.5%受訪者認為“聚的是未來,散的是過去”。還有9.3%受訪者覺得“聚的是夢想,散的是徬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4屆精算班的黃宇宸向記者介紹,畢業聚餐時特意選擇了一個比較大的地方,可以讓全班20多個人好好聊一聊。“其實我是一個淚點很高的人,那天本來只是負責攝影,但是當自己看到大家圍在一起,抓住最後的機會祝福,我的眼淚就直接流下來了,覺得還有很多故事沒有寫完,但已很難同行”。
黃宇宸介紹,在保險學院的畢業晚會上,他負責給每個人拍攝視頻。“當問到大學最大的遺憾時,絕大多數人説沒有好好學習,沒能和很多人説上話。”4年都不熟悉的同學過來説喝一杯吧,一下子就覺得很親切。還有同學大一時候相處得很好,但是大家年輕氣盛,可能因為一些小彆扭就不講話了,聚餐的時候杯子一碰,冰釋前嫌。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藺秀雲認為,國人很多事情都是在飯桌上談,大學也繼承了這種傳統,“平時不太有可能突兀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在離開之前最後的時刻,既能表達自己,也不用面對每天相處的尷尬”。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忠明認為,大學畢業對於很多人來説是學生時代的句號,“高中畢業時候因為高考來不及舉行成人儀式,所以很多人大學畢業很瘋狂,那是連帶的把當年的事情一起做了”。
畢業聚餐雖然美好,但調查發現,40.5%受訪者表示參加聚餐前,有心理壓力,53.0%受訪者則表示沒有壓力。有壓力的具體體現在:80.6%受訪者怕自己在最後時刻仍是路人;78.3%受訪者覺得工作未定,沒底氣。
除此之外,對未來迷茫(50.0%)、聚餐經濟壓力(45.2%)、怕喝多出洋相(31.1%)、朋友管著,不能放肆(21.7%)、怕心儀的人不能注意到自己(17.8%)、怕被爆料醜事(16.7%)、怕在心儀的人面前會藏不住(11.1%)、和其他與會者有誤會(10.7%)等也讓受訪者心裏忐忑。
北京師範大學的崔文笛今年大三,她向記者介紹,師大每年的畢業生有“喊樓”的傳統,即向心儀已久的對象表白。至少一個禮拜,每天都有畢業生聚餐,之後大家成群結隊地喊樓,有些彪悍的女生還會幫男生喊樓。“那段時間我們正在準備期末考試,剛開始會跟著一起激動,感覺還是蠻受打擾的”。
畢業聚餐流於形式,會有什麼影響?
受訪者的選擇依次為:酒杯之間感情反而變淡(92.2%);增加經濟負擔(48.5%);疲於應付(30.0%);畢業流於宣泄感情(29.8%);功利性強(24.6%);易引發意外事件(17.2%);給校園環境造成不良影響(13.9%);影響其他年級同學(7.0%)。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黃楠認為,畢業聚餐多或不多,別人很難準確地評判。但要有兩個基本原則——自己的意願和經濟承受能力。畢業告別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一定非要用“聚餐”的形式。
對於畢業聚餐的花費,26.0%受訪者認為太多了,10.9%受訪者認為較多,51.7%受訪者認為周圍人的花銷情況一般。
黃楠介紹,南開大學今年的畢業生,有的同學用拍攝一組特色校園留影的形式,作為畢業留念。有的同學把自己的筆記和畢業設計等展出並捐獻給學校檔案室,作為畢業的特殊紀念形式。這些都是挺好、挺時尚,又是有意義的畢業告別形式。
金鐘民認為,學校是文化單位,大學生應該有更大的創造力。畢業儀式不一定要吃飯,談談感想。舉辦青春舞會,讓平時不敢表達的感情在最後有一個釋放的機會,可能更符合年輕人的創造力。“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地互相宴請中,被請的人不得不打算盤,吃還是不吃。大學生要引領風氣,讓告別儀式更加具有文化含義,讓每一屆學生都有獨特的東西放到校史館裏,對母校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