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地方債自發自還尚需“無形之手”

  • 發佈時間:2015-03-11 02:31:10  來源:新京報  作者:羅寧  責任編輯:郭偉瑩

  未來中國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除了繼續穩健地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之外,還應加快地方政府舉債市場化機制建設,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債券評級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發現風險、傳遞及反饋資訊等方面功能。

  近年來,國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此前已有多家外資投行機構及國際經濟組織發出風險提示,並對我國政府性債務的規模做出各種預測。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地方債問題再次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國家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昨日關於“今後絕大部分地方債要自發自還”的表述更是引發市場熱議。

  曾幾何時,以國債為代表的政府債券是低風險、甚至是無風險資産的代名詞。然而,百年難遇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市場投資者眼中政府性債務與風險雖不至於畫等號,卻也已經密不可分。尤其是此前不斷發酵、惡化、反覆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更是讓投資者對政府性債務保持了高度警惕。在此背景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

  由於我國中央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是發行政府性債券的唯一主體,近年來雖已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但地方政府尚未獲得真正的自主發債權,中央與地方的隱性擔保關係使市場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償還風險未能形成足夠重視。直至部分地方政府依靠隱蔽方式舉債,甚至通過財務公司、信託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違規舉債的事件曝光,市場才開始被滾雪球一樣擴張起來的地方債産生了些許恐慌情緒。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於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對政府性債務的過度透支,我國在相對嚴格的財政紀律以及政府“有形之手”調控下,債務規模總體可控、債務負擔處於合理範圍內。這為市場客觀看待、認識我國政府性債務問題提供了充足的底氣。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地方政府舉債機制不健全、中央政府難以完全切斷與地方債務的責任關係是未來社會經濟中的一大隱憂。對於當前正在進行的地方政府債券統計甄別工作,有不少學者及媒體擔憂可能出現債務規模“激增”的風險,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

  據此前國家審計署報告統計,2015年將有1.9萬億元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到期,同時分別有3198億元和5995億元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和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到期。倘若沒有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援,近年來因房地産市場低迷引致土地財政疲態盡顯的地方政府,或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當前我國政府採取的“開前門、堵後門”策略對於地方舉債機制的過渡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有利於避免債務風險的過快、集中爆發。但還應看到在我國地方債務問題的背後,是成熟債券市場的缺位,導致地方債資訊對投資者不透明,容易引發風險過度累積。

  一年半之前,美國第五大城市底特律破産事件正是在市場化機制的“無形之手”作用下,並未對普通投資者帶來嚴重衝擊。未來中國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除了繼續穩健地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之外,還應加快地方政府舉債市場化機制建設,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債券評級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發現風險、傳遞及反饋資訊等方面功能,以價格機制及時預判政府性債務的風險變化,並通過“用腳投票”實現對政府決策的外部監督,促進財政資金的合理運用,保障政府性債務風險真正可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