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避險情緒高漲 銀行理財收益持續下行
- 發佈時間:2016-05-05 10:29:23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劉波
“五一”前夕銀行理財收益並未出現期待中的“翹尾”現象,節日前一週(4月23日~29日)共有985款銀行理財産品發售,平均投資期限為136天。其中,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累計發售887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3%,較上周下降0.03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産品收益在4月下降趨勢明顯,根據銀率網數據統計,4月銀行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從月初的4.05%跌至月底的3.93%,累計下跌了0.12個百分點。
外幣理財方面,上周總計發行23款産品,主要的外幣理財産品為美元産品。從平均預期收益率看,澳元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2.1%,美元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1.64%,英鎊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0.65%。
銀率網分析師閆自傑表示,從國內市場看,在債市信用風險加劇,債券投資收益快速回落的情況下,市場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短期內暫無有效的疏解通道,這對整個理財市場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4月份,信用債頻頻違約,市場避險情緒進一步高漲,影響也正在逐步傳導到銀行理財市場,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內,銀行資管部門或會主動降低收益預期、降低杠桿率,銀行理財收益或出現進一步下滑。
諾德基金經理王宇飛表示,截至4月20日,國內已有近20隻公募債券發生違約,且違約的頻率在增加。違約主要集中在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化工及光伏等産能過剩行業。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頻發的原因主要是産能過剩行業景氣度持續較差和公司治理風險。
王宇飛建議,債券投資應儘量規避具有杠桿水準過高、債務短期化、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比下滑較多、連年虧損、對外擔保餘額較大等特徵的發行人。此外,對於已發生信用風險事件的企業,由於其經營狀況和再融資能力短時間內難以改善,該企業存續期內的其他債券很可能繼續發生風險,投資者需要高度關注。
對於理財産品投資者來説,專家建議,現階段要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因為一些非保本理財産品存在由債市“黑天鵝”事件而打破剛兌的可能性,投資者需防範這種風險。
(摘編自5月2日新華社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