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江浙地區銀行不良下降 資産惡化步入“緩衝”期

  • 發佈時間:2016-01-24 08: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伴隨著經濟下行、産能嚴重過剩和企業倒閉潮衝擊,江浙地區商業銀行的不良一直處於高位水準。從目前來看,鋼貿、船舶、光伏、紡織等等産業回暖有限,這進一步增加了銀行的貸款風險。

  然而,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在剛剛公佈的南京銀行年報、無錫農商行上市材料和寧波銀行三季報數據中,三家地處江浙區域的銀行不良卻有所下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銀行區域不良見頂。

  區域回暖

  時至年報披露期,部分銀行已經率先亮出了2015年的“成績單”。南京銀行的2015年業績快報顯示,截至2015年末,南京銀行實現凈利潤70.03億元,同比增長24.86%。不良貸款率為0.83%,較2014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

  寧波銀行、無錫農商行的資産品質則在三季度就呈穩定趨勢。寧波銀行三季報顯示,該行不良貸款率為0.88%,較2015年年初下降了0.01個百分點。同時,該行的關注類貸款佔比較中報數據也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剛剛過發審會的無錫農商行在披露的數據同樣如此。截至2015年9月末,該行不良貸款餘額5.57億元,較年初減少0.1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4%,較年初下降0.11個百分點。

  “雖然銀行業整體的不良是持續上升,但是區域性的不良可能進入了一個緩衝期。由於江浙地區産業升級早,商業銀行和監管也及時採取一些列的措施,可能對資産品質的持續惡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一家股份行江蘇分行行長稱。

  南京銀行董秘湯哲新也表示,由於南京銀行資産結構中債券佔比較高,資産品質壓力要遠遠小于傳統銀行。同時,該行的信貸投放大多指向新興産業,受到産能過剩的行業影響要小。

  據記者了解,在經濟下行期,各家銀行都在監管要求下對産能過剩行業的信貸格外謹慎,強化了風險管控措施,並調整了信貸結構。

  “對於江浙區域的信貸模式,之前大多是以企業聯保和互保模式來做的。這種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一旦出現風險,可能會涉及到一個企業群,給銀行帶來的就是大量的不良。然而,早在兩三年前,聯保互保模式被強制要求‘拆鏈’,已經逐步地釋放了風險,如今貸款的穩定性更強一些。”華夏銀行相關人士稱。

  他認為,商業銀行近年收緊了過剩行業的信貸,加強了風險管理,加大了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從部分區域上看,風險釋放較早的區域銀行不良正在企穩。

  浙江省銀監局公告稱,截至2015年9月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1778億元,不良貸款率2.35%,不良貸款增量逐季放緩。

  實際上,上海銀監局近來在“控不良”上亦有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上海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0.91%,比年初上升0.0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480億元,比2014年年末增加53億元,關注類貸款實現雙降,不良貸款增長趨勢整體趨緩。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表示,上海地區銀行業的風險防範和化解在於前瞻精細的風險管理。以較為典型的鋼貿融資為例,2011年該項表內外融資嚴重超融達2200億元,而今已經恢復到正常水準296億元,風險大幅降低。“從監管角度看,風險精細化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測和預警機制,防止銀行的過度授信。”

  不良見頂?

  面對銀行不良增長的放緩,“區域不良見頂”頓時成為了業內熱門話題。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形勢其實並不樂觀,銀行業中潛在風險仍在發酵中。

  “經濟形勢的變化決定了金融走勢。由於如今經濟形勢的複雜,銀行保持良好的資産品質仍是一場‘保衛戰’‘攻堅戰’和‘持久戰’。”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顧國明表示,“目前區域性不良已經有所放緩,但是不敢説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對於銀行不良見頂一説,只能是任重道遠。”

  據記者了解,在控制不良方面,商業銀行積極採取了很多措施,將資金投向了較為安全的客戶或領域。在經濟下行期,這些客戶和領域的抗風險能力將直接決定銀行的資産品質。

  “簡而言之,大多數銀行都將大部分的資金投向了國企、上市公司以及政府工程項目。從市場風險比較,這類客戶確實擁有更高的安全邊際,但是這卻並非沒有風險。”一家股份行信貸部人士稱。

  據他介紹,國企是銀行信貸角逐的重點客戶,也佔用了大筆的銀行信貸資源,但國企並非是不會倒閉的,在2015年,擁有國企背景的船廠、煤場就有倒閉先例,而中鋼等一些集團也曾陷入財務危機,很多銀行均牽涉其中。

  “如今,部分國企已經是所謂的‘僵屍’企業,缺少了盈利能力。這部分企業一旦倒閉,可能就會影響到背後的銀行。同樣,上市公司也是如此,目前很多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都存在逾期貸款,這就會給銀行的資産品質增壓。”上述股份行信貸部人士稱。

  該股份行信貸部人士認為,除了外部經濟環境之外,銀行對風險的敏感性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從監管的政策看,銀行在扶持實體經濟上是需要採取有保有壓的策略,但是對這種保護企業的內在價值評估,就非常考驗銀行的風控能力了。暫時説不上銀行的不良見頂了,最多可能也就是個‘中場休息’,畢竟2016年也將是‘最困難的一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