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20萬億元銀行理財何處去

  • 發佈時間:2016-01-11 08:57: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孟凡霞  責任編輯:劉波

  雖然2015年的多次降準降息,讓銀行理財市場遭遇衝擊,産品收益率單邊下跌,但在股市大幅震蕩、信託剛性兌付遭遇危機、P2P跑路頻生的大環境下,銀行理財産品成為投資者避險的安全港,銀行理財需求有增無減,並衝破了20萬億元的歷史關口。然而,在20萬億元時代之後,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壓力也在加大,一方面是優質資産難尋、理財業務的規模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難度加大;而另一方面是理財産品剛性兌付潛規則帶來的轉型難題。

  避險需求

  催生理財市場存量破20萬億元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此前發佈的2014年數據顯示,理財産品餘額在2014年底已經達到15萬億元大關。而2015年,即便遭遇了理財産品收益滑坡,但銀行理財業務規模繼續攀升,突破20萬億元關口。

  根據普益財富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12月25日,共有352家銀行累計發行的面向個人投資者的人民幣封閉式理財産品共82275款。普益財富研究員魏驥遙表示,據已有數據推測,2015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保守估計已突破20萬億元。

  但事實上,2015年並非銀行理財的銷售旺季。在經濟下行壓力面前,央行採用了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全年多達五次的雙降迫使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呈現單邊下滑態勢。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的平均收益率從年初的5.26%下跌至年末的4.39%,降幅達0.87個百分點。

  對於理財産品價跌量升的相反格局,魏驥遙表示,“在較低的收益率下,投資者仍然願意配置銀行理財産品的根本原因恐怕仍然是在‘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下,銀行理財産品具有極高的安全性”。2015年,金融市場風險事件頻發,6月中旬股市由牛轉熊,大幅震蕩;信託産品頻現兌付危機,甚至一些擔保機構也陷入經營困境,無力墊付;而以高收益頗受投資者關注的P2P跑路潮來臨,e租寶等大型機構則被公安機關調查,引發不少投資者恐慌。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已經成為投資者眼中實現資産絕對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資品種。

  銀行的煩惱

  收益降低 優質資産難尋

  從理財産品的發行結構中不難看出,風險較低的非結構類理財産品仍是主流。在8萬多款理財産品中,絕大多數為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組合投資類産品,産品數量分別為46232款和32450款,佔比分別為56.19%和39.44%。而融資類、結構性産品的佔比分別不足5%。

  也就是説,目前銀行理財大部分仍屬於息差業務,收入依然取決於資産回報和負債成本之間的息差。當市場利率高的時候,銀行理財的發行成本高,但是資産回報更高;當市場利率低的時候,銀行理財發行成本低,但是資産回報更低。

  在2015年經濟下行、貨幣政策寬鬆、利率走低的大環境下,銀行可投資的優質資産變少。融360分析師劉銀平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資産配置荒最初顯露苗頭是從股市震蕩開始,6月開始股市持續大跌,大量資金從股市中撤離,市場上錢多了,然而優質項目卻並沒有增多。資産配置荒對銀行理財影響較大,對於銀行來説,優質的高收益投資標的已經非常稀缺,股災之後面臨著資金無處可去的難題。

  魏驥遙也表示,6月中旬A股的暴跌導致對接A股的理財産品資金規模急速下降,大量資金外逃,市場上資金過剩的情況迅速加劇,引發了一輪資金再配置浪潮,但同時優質資産的數量卻沒有增加,此消彼長,資産端的收益下滑倒逼資金端收益率下跌。相比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在資産的選擇上對風險控制的要求更高、篩選更嚴格,因此優質資産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爆發了名副其實的“資産荒”。

  在分析人士看來,大型銀行的理財業務已經過了規模快速擴張期,中小銀行搶佔市場的熱情更加高漲,但資産收益和負債成本之間的利差已經趨窄,甚至可能出現倒挂風險,此類銀行在理財業務的規模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難度較大。

  突圍困境

  剛性兌付思維下的鐐銬

  穩健、安全已經成為銀行理財産品的主打標簽,但如果投資者存在“剛性兌付”觀念,實際上並不利於客戶正確投資觀點的培養,更不利於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

  劉銀平表示,目前七成左右的銀行理財産品收益類型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然而絕大部分都能夠收回本金並獲取預期收益,只有個別産品收益可能會不達標。不僅投資者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就連銀行也不情願,因為這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銀行在理財方面的信譽。“銀行理財産品給人産生的一種錯覺就是它很安全,不可能虧損,實際上銀行理財的收益要根據資金的運作情況而定,理財産品這種隱形的剛性兌付確實不利於投資者的教育。不過,如果理財收益真的起伏不定且虧損時常發生,則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必將大幅下降,畢竟購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都是風險承受能力不太大的。”她説道。

  對於銀行來説,如果其銷售或代銷的産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在客戶投訴和監管的壓力下,用自有資金墊款、給予價值補償等方式向投資者支付本息,也對銀行自身發展無益。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表示,剛性兌付潛規則的惡果正在顯現,當銀行代銷的基金和信託産品出現虧損、延遲兌付等問題時,經常會有投資者怪罪銀行。雖然確實有些銀行從業人員存在誤導銷售的問題,但不能排除有些投資者明知購買的是代銷産品,還是會找銀行索賠。在他看來,如果一齣現類似問題,銀行就來買單、兜底,這其實不利於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剛性兌付只能造成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産品時完全不考慮風險,只看收益高低。

  他進一步表示,剛性兌付思維其實是對銀行轉型的束縛,一些資産配置的産品很難得到投資者認同。銀行出於聲譽和投資者需求方面考慮,還是會多發行安全性高、風險很低的理財産品,例如投資債券和貨幣市場、組合類的産品,長久下來,理財、資管業務的整體水準很難得到提升。

  理財轉型

  從思維到模式的整體再造

  隨著利率市場化基本推進完畢、利差的進一步收窄,傳統的盈利模式難以持續,銀行的黃金時代正式宣告結束,銀行尋求新的盈利點的需求變得極為迫切。然而,在理財産品資産荒、整體收益率走低的情況下,理財業務也需要進行轉型升級。

  對此,研究人士認為,傳統的封閉式理財産品打破“剛性兌付”遙遙無期,凈值型産品的發展就變得極為重要。凈值型産品的“類基金”性質使得投資者能夠理解其所要承受風險,將風險讓渡給投資者後,收益率上限也能明顯提升,增強客戶黏性,有效地應對資産荒帶來的壓力。“凈值型産品與基金較為類似,沒有固定的預期收益率,收益是經常變動的,流動性較大,可以約定時間提前支取,手續費相對高一些。對於銀行來説,凈值型理財産品不存在剛性兌付的問題,對於投資者來説,從過去凈值型産品的收益來看是高於封閉式理財産品的。”劉銀平表示。

  更深層次的觀念轉型則更為重要。華夏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苑志宏認為,商業銀行以往發展理財業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在利率市場化和投資渠道多元化的大趨勢下存款流失而採取的被動之舉,銀行關注的更多是理財業務所帶來的存款、中間業務收入等自身利益和短期目標,對理財産品是否真正滿足客戶需求並不關心。銀行理財産品也普遍存在同質化嚴重、期限費率等設計不合理、認購程式繁瑣等問題。

  “未來,銀行理財業務應真正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並圍繞這一經營理念對原有的業務流程進行重整再造,打造真正的‘流程銀行’。”苑志宏説道,“‘流程銀行’的基本特徵就是以客戶需求和體驗為中心設計業務流程,以業務流程為中心配置資源,這是銀行理財業務重塑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