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政企連環債緊繃 亟須“疏脈活血”

  • 發佈時間:2015-11-17 00:29: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我國東中西部多地採訪了解到,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少企業遭遇貨款拖欠增加、承兌匯票支付增多、相關款項支付週期拉長等現象,這些問題在增加相關企業資金成本的同時,也反映了在一些地方和領域,企企、政企、銀企間的連環債務鏈條呈現明顯繃緊態勢。

  部分業內專家認為,雖然總體風險尚處可控區間,但隨著企業資金鏈條趨緊,銀行不良貸款有所增加,局部金融風險正在暴露,業界期待以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和金融平穩運作。

  企業債務鏈條壓力增大

  “貨款支付週期拉長,拖你半年一年,來的還是承兌匯票,也遇到過個別企業倒閉讓我們形成了壞賬。而上游企業為了防範風險,卻又都要求現金付款。”江蘇一家民營企業的副總經理近期對記者表示,由於下游拖欠款較為嚴重,加之銀行縮短續貸週期,致使企業運作的資金成本快速增長。

  這並非個別現象。記者近期採訪的不少企業反映,近年來,政銀企之間債務鏈條漸趨複雜,他們遇到的貨款拖欠增加、承兌匯票支付增多,支付週期拉長等問題,明顯加劇了資金壓力。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9月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總計971290.7億元,同比增長7.3%;負債合計551914.4億元,增長5.4%;所有者權益合計419376.3億元,增長9.9%。而同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12395.4億元,同比增長8%;産成品存貨38932.3億元,增長4.9%。

  相關媒體通過同花順的數據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有可對比數據的2593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為3.04萬億元,相比2014年同期的應收賬款總額2.62萬億元,增長16.14%。並且,其中有474家公司的應收賬款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了100%。這被業內人士分析為“將影響公司的資金週轉速度和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

  同時,今年以來,債券市場先後發生“ST湘鄂債”、“11天威MTN2”和“12中富01”等公募債券的實質性違約,“08蒙奈倫債”、“14中澳控CP001”和“12桂有色MTN1”等債券也相繼爆出兌付危機。分析人士認為,煤炭、鋼鐵、化工、有色以及機械設備等傳統週期性發債行業系統性復蘇短期難現,行業經營壓力仍會持續存在。

  記者採訪了解到,企業債務鏈條趨緊,主要源頭大致有三類。

  上下游資金回籠難度增大,大企業成主要源頭。一家工程器械配套企業負責人透露,其主要客戶是當地龍頭企業,拖欠貨款達數千萬元,讓他們背上沉重的資金負擔,卻又不敢得罪只能硬撐。

  記者了解到,債務情況和企業在産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有很大關係,在最容易形成“三角債”的産業鏈上,大企業在原料、輔料供應中處於上游,大企業資金緊張,周邊企業就容易成為債務鏈上資金壓力的主要承擔者。

  福建一家農商行的行長説,一些大企業在前期擴張階段過度融資,但後期卻出了問題,直接影響到上下游企業,包括很多小微企業。江蘇一家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介紹,承兌匯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負擔,但近期發現一些大型央企也採用承兌匯票加現金的支付方式,“至少我們以前從來沒見過這種現象。”

  基建項目拖欠款,主要是政府源頭。天津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貸款項目規模很大,但有時會不符合銀行貸款要求,最終跟一些企業一樣,出現“短貸長用”,到期之後未能償還,就容易催生民營資本、高利貸,最終形成多角債。

  東部一家生産照明設備企業的負責人説,他們在國內一些地方承接的政府項目,有部分款項歷經三四年也難以兌付,甚至一直處於“審計階段”。“名義上是在走程式,但從企業來看,實際作用就是延緩付款。”

  聯保體關係複雜,風險源頭增多。近年來,在長三角等地出現的部分擔保鏈條,涉及上千家企業的並不鮮見,雖然當地正積極化解,但一些企業受鏈條內企業影響直接承擔了債務,更多企業或有債務壓力巨大。泉州一家銀行的行長説,聯保貸款産品複製性很強,各家銀行都做,就容易出現過度授信和過度負債問題。

  上海銀監局有關人士表示,2012年鋼貿行業授信風險在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地區集中顯現, 2012年7月上海銀監局確定了“有保有控、區別對待、緩釋風險、堅守底線”十六字方針。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上海銀行業鋼貿融資風險已基本處置完畢,實現了“軟著陸”。

  上述人士坦承,通過這次風險得出的教訓是,無論在經濟景氣還是下行週期,聯保貸款模式都有其風險“助漲助跌”的副作用,容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僅失去風險緩釋作用,反而會放大風險倍數釀成行業性系統風險。

  資金迴圈流動受阻礙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實體經濟自身迴圈能力減弱,是當前其對刺激政策反應相對較弱的重要因素。多種因素發揮的某種“合力”,從整體上導致了資金“使用率”下降,也直接影響到經濟活力的釋放。

  金融專家解釋,融資對實體經濟的作用,由融資總量與其迴圈速度綜合決定。比如,100萬貸款週轉1次推動100萬的經濟活動,週轉2次就能夠推動200萬的經濟活動。“存量多、流量少,實體經濟活水不多,就只能通過商業借貸來挪轉,這樣就難免會出現連環的債務。”浦發銀行一位資深人士説。

  部分銀行業人士直言,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迴圈出現了一定的梗阻,基礎設施、房地産等重點投放領域資金迴圈慢于其他産業,拖累社會總體資金週轉速度放緩;而製造業面臨去産能和去杠桿的雙重壓力,資金迴圈體量相對偏小且有所放緩;信貸資産品質下行也造成部分貸款退出資金迴圈體系,如一些企業出現風險、資金鏈斷裂,産能嚴重過剩行業佔用的一些金融資源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債務鏈趨緊,造成了資金迴圈的進一步受阻,産生了連鎖傳導效應。部分受訪企業家表示,當下游企業需求出現問題時,客戶回款相應減慢,企業面臨的回款壓力和壞賬損失就大幅增加,最終使“三角債”沿著産業鏈向上游傳遞。

  成都市經信委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處等單位今年所做的一項調研也顯示,整體經濟運作放緩,出現資金週轉不暢。“三角債”增多限制資金流動是其中重要因素。一些大企業拖欠小微企業貨款,回收期普遍在120天以上,部分企業賬期甚至超過1年,關聯交易企業之間出現三角債,嚴重影響了中小微企業資金流動。

  不僅是資金壓力加大,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因拖欠款的高風險,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減少新增投資或縮減生産。債務違約現象的出現,還使企業間、銀企間信任關係的生態遭到破壞。

  “現在主要是求穩,一些可能存在支付風險的訂單,我們直接不接了,企業只要能維持運轉即可。”江蘇一家企業的負責人陳道華説。“我們不怪銀行,銀行有銀行的道理,都想要安全。但銀行放貸收貸都是一哄而上,問題就産生了。”江蘇省一家大型紡織企業的負責人無奈地向記者表示。

  這位企業家介紹,“一年的時間裏,被銀行收貸兩個多億,還欠租賃公司1個多億。租賃公司是有計劃的,而銀行是無計劃的抽貸,結果是我們一下子減少了3個多億的現金流,非常被動。”

  這種遭遇的結果,是這家企業一年多來,僅因資金週轉不足就帶來2000多萬的額外利息,資金不足同時又導致開工率不足和市場表現不佳,帶來近2億虧損,在此過程中也逐漸喪失了原料採購等方面的市場話語權。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認為,破壞信用體系危害很大,企業不得不轉由民間渠道融資,且迅速加大融資成本,民間融資也進入歷史高峰期。“現在整個信用環境搞壞了,甚至高利貸也不敢借了,有些企業原來不難,現在越來越難了。”福建一家農商行的董事長説。

  銀行不良貸款連續雙升

  部分業內人士分析,當前企業債務鏈趨緊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動能轉換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集中表現,其更直接的表現,便是銀行業不良資産的上升。

  近日,16家上市銀行的三季度業績報告已經披露完畢,根據發佈的業績數據,與市場人士預測相似,銀行業第三季度的資産品質並未迎來拐點。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到9079.79億元,較年初新增2396.44億元,已經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

  中國銀監會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186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44億元;不良貸款率1.59%,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儘管不良率上升,但銀行業整體風險抵補能力保持穩定。

  而從國有大行的數據上來看,不良貸款率進一步升高,其中,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較高,其三季度末不良貸款餘額為1792億元,同比增長12.3%,不良貸款率第三季度末達到了2.02%,比2014年年底上升了0.48個百分點,比二季度末上升了0.19個百分點。

  受訪銀行業人士均表示,當前不良率上升勢頭明顯,局部金融風險處於持續釋放階段,但風險總體可控。記者採訪了解到,在一些地方,不僅是小型企業,大中型企業的信貸風險也處於明顯上升狀態,在少數區域,金融風險正在加速暴露。

  部分地方銀監部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今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較年初有所上升,若考慮前期加大核銷處置力度,實際上升更多。同時,隱性不良貸款規模也在上升,潛在不良反彈壓力較大。

  多家銀行的負責人坦言,一些企業能夠按時還利息就已是不錯的表現。“我們收息率去年95%多,今年只有91%,很擔心。”泉州一家銀行的行長告訴記者,今年前幾月逾期貸款、欠息方都在明顯增加。

  東部某市一家銀行的負責人還透露,前期,當地不少企業為了上市,甚至出現拿高利貸冒充利潤和産值的情況,因此從能夠預計的風險來看,後期企業欠息的情況還有可能增多。

  中債資信評估研究報告中顯示,銀行的不良貸款繼續呈現“雙升”的態勢,且上升速度日趨加快。但中國銀行業的撥備水準常年較為充足,銀行自身也在積極主動壓縮産能過剩行業貸款,主動加強貸款的管理。因此,中國銀行業資産整體風險仍在可控範圍。而針對不良的持續攀升,有銀行明確表示已加快風險貸款處置力度,拓寬不良處置渠道,從而有效控制資産品質下行風險;也有銀行為進一步提高未來資産品質的風險防範能力,加大了撥備計提和核銷力度。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銀行業機構等各方對金融風險均有較強預判,並積極採取各種防範化解措施。如不少地方通過成立轉貸基金、加大銀企對接、出臺補貼扶持等政策、嚴厲打擊逃廢債等方式著力化解風險,銀行機構加大不良貸款核銷處置力度,不少銀行對鋼貿、造船、光伏、房地産等産能過剩行業實行名單制度授信管理,強化風險管理等等。

  以改革發展“疏脈活血”

  針對當前企業債務鏈條趨緊及局部金融風險的現狀,部分受訪專家和銀行業士認為,這是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經濟發展動能轉換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在金融領域的集中表現。長遠來看,需要在積極做好應對的同時,以改革發展為實體經濟“疏脈活血”,促進經濟平穩運作。

  一是做好應對預案,及時化解和處置各類風險隱患。特別是在風險處置方面要發揮好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合力。部分銀行業人士建議,對於有市場前景、有救助價值、有重組價值的已出險企業,堅持以時間換空間、有計劃、有步驟地化解信貸風險;對於僵屍企業、落後淘汰産業,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其儘早退出市場,避免風險累計和感染。

  二是推動銀行業改革創新,在改革發展中促推經濟金融平穩運作。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應指導銀行業機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結合自身戰略定位,以滿足實體經濟需求和機構自身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推進業務産品、服務方式和管理制度創新,適當提升風險容忍度,保持資産負債行為的理性平衡。同時,處理好防風險和穩增長的關係,優化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在發展中化解風險、解決問題,提升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援力度。

  白澄宇認為,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並存,兩種體系之間形成了兩套定價機制,要化解影子銀行系統的風險,還是要讓非正規金融陽光化,規範化,讓有能力的非正規金融合法化,也就是要放開金融機構牌照。同時進一步促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三是進一步理順監管體系,強化對企業資金的撬動作用。部分地方金融部門人士認為,隨著小貸公司、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型金融在各地的逐漸興起和壯大,相關監管職責在中央層面沒有明確,需要對地方的相應職責加以明確,充分調動其管理和風險處置的積極性。

  部分企業也希望,地方政府應當積極發揮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積極作用。天津強維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春陽等説,不少地方政府組織財政等方面資金,幫助實體經濟融資擔保,起到積極的撬動作用,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幫助,希望這些措施要進一步做大做實。

  (記者陳剛、康淼、王濤、沈翀、方問禹、孔祥鑫、王新明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