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央行再出新招刺激經濟

  • 發佈時間:2015-10-12 07: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崔啟斌 鄒晨輝  責任編輯:劉波

  商業銀行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正在擴大範圍。日前,央行發佈公告稱,在前期試點形成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9省市推廣。

  10月10日,央行在其網站上宣佈,決定在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北京、重慶9省(市)推廣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外匯佔款下降的背景下,傳統的以外匯為抵押向商業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的方式亟須創新,此時,推廣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總量上是對衝經濟下行壓力,為中國式刺激再現。

  據悉,所謂的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指的是銀行可以用現有的信貸資産(也就是已經放出去的貸款),到央行去質押,獲得新的資金。業務流程是銀行將達標企業的全部信貸資産打包建立質押品資産池,向央行申請預先備案;央行從銀行備案的信貸資産池中選擇適當的信貸資産,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後用於質押,給銀行發放再貸款資金,注入流動性。

  央行表示, “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靈活性,有助於解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引導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援實體經濟”。

  民生固收分析師李奇霖則認為,央行此舉實際上是中國版微刺激再現。“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一方面在總量上是為對衝地産和傳統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在結構上是為經濟轉型:通過設定不同信貸資産折扣率,為金融機構向小微三農貸款提供正向激勵。”

  據了解,早在今年2月,央行發佈《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曾披露了盤活信貸資産的新渠道——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並指出,2014年已在山東、廣東兩省開展試點,如今已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今年將繼續推廣。

  而根據以往慣例,央行也會採取質押的方式吐出基礎貨幣,如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常備借貸便利(SLF),但質押品多為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在山東和廣東兩地的試點,是央行首次將信貸資産納入合格抵押品範圍。

  對此,李奇霖表示,過去是以外匯為抵押向商業銀行提供基礎貨幣,今年以來,在外匯佔款趨勢性下降的背景之下,需新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再貸款的缺陷在於不需要信貸抵押品,存在信用風險問題,而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可以為再貸款提供合格抵押品補充基礎貨幣,在某種程度上緩釋信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市場人士關注的是,央行推行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試點政策對於小微企業究竟會有何效果。北京商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截至2014年末,以在最早試點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的廣東省為例,央行已累計對3家試點機構發放了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金額為16.77億元,向全省200家小微企業發放了貸款,平均利率比同期限同檔次的其他貸款利率低0.75-3.6個百分點,為小微企業節約利息成本約3000萬元。

  對此,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表示:“央行試點將信貸資産列入再貸款抵押品範圍,確實使得原先不易獲得流動性的信貸資産又多了一條盤活的渠道。以往通過質押式回購的方式,銀行此前也能將手中的債券變現。但此前要盤活信貸資産只能通過資産證券化。”

  李奇霖則認為,對信貸資産質押再貸款旨在發揮政策定向寬鬆功能,通過不同折價率確實可以引導信貸投放小微三農,一邊補充基礎貨幣,一邊鼓勵銀行加快信用派生,一定程度上能實現穩增長並降低特定領域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但政策難度在於三農小微類資産風險溢價較高,是否能夠有效激勵商業銀行信用派生行為還需觀察,如果過度激勵銀行投放到風險溢價較高的資産,則可能會産生壞賬風險。”李奇霖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