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微眾銀行的初始形態 和鄭新林的同業情結

  • 發佈時間:2015-08-17 01:02:25  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筱攸  責任編輯:胡愛善

  關於微眾銀行APP于8月15日淩晨低調上線的新聞,已經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兩天。

  總結加提煉一下,各報道的主要內容是:微眾銀行APP功能簡單,但還不能刷卡消費和給別人轉賬;開戶用到了交叉驗證而非人臉識別,人臉識別還只能用於綁定第二張銀行卡環節裏;跟傳統銀行的直銷銀行長得好像,只是理財産品收益率比別家高;微粒貸缺席。

  除了第四點,前三點其實講的都是一件事情——弱實名電子賬戶。

  正是因為目前微眾提供的卡號還只是一個弱實名電子賬戶,所以不能轉賬結算、交易支付和現金收付;而微眾沒有線下實體網點,賬戶未在櫃檯與個人見面認證過,遠端開戶又尚未放開,所以在開戶環節必然還需要關聯別家銀行的卡號,也就是交叉驗證;首發的兩款産品“活期+”、“定期+”收益秒殺同類也不難理解,畢竟新鮮上線,收益率弄得太持平哪還有吸引力,後臺的運作不排除合作金融機構貼息。

  説句正確的廢話,這個賬戶的初始形態就已經彰顯了微眾一早就説的“不依賴存貸,走輕資産模式”的路徑。估計以後再怎麼變,也不會是一個大而全的傳統銀行賬戶的線上版,因為沉澱存款似乎一開始就不是微眾要的。

  回歸微眾銀行對自身的定位——“連接客戶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平臺”。只做連接者、中間商也有足夠廣闊的市場,金融機構當然希望通過微眾銀行輸出産品,因為微眾銀行那頭連接的騰訊社交帝國太龐大了。記者獲悉,不足一天,微眾銀行門檻為1000元的“定期+”已經全部售罄。

  這種渠道層面的合作,包括微眾銀行目前呈現的初始形態,都讓人覺得眼熟。與其説微眾銀行像其他直銷銀行,不如説它和其他直銷銀行都挺像當年興業銀行推出的“銀銀平臺”。

  早在2013年末,為中小銀行輸出完整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的“銀銀平臺”,興業銀行在自身基礎上,推出了對零售端的網際網路理財平臺“錢大掌櫃”,在國內最早地實現了貨幣基金、銀行理財、信託等理財産品的線上銷售。

  這樣的邏輯,後來也被使用在很多直銷銀行賬戶裏。而當時的掌舵者興業銀行同業業務部總經理鄭新林,于去年末出任微眾銀行副行長。

  有點“巧合”是,在微眾銀行APP正式上線前的十多個小時,鄭新林寫的《我在同業的那些事兒》就流傳開來。從該文不難看出鄭新林的同業情結:“‘錢大掌櫃’初期的註冊客戶70%左右是持有興業銀行的借記卡,造成銀行最不可忍受的事——存款分流。但是,傳統商業銀行一直希望客戶以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的想法是錯誤的。資本總是逐利的,即使資金量不大,每筆錢也都是希望增值的”。

  這番話即使放在現在也依舊成立。已經醞釀多時、不久後將要登陸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利用渠道優勢,可以覆蓋到之前接觸不到的長尾用戶,並將折合年化利率低於信用卡;貸款資金來自於微眾銀行的合作銀行,微眾做的是前臺服務、風險篩選、利率管理和獲客行銷,收入來源於合作的手續費和分成,告別靠利差吃飯。

  鄭新林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來形容他負責的微眾銀行APP即將上線時的心情。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的《臨江仙》。在此,記者斗膽以同樣出自《臨江仙》的對仗之句來送還給鄭新林——做這番事業,將來回頭看,或許是“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