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無卡取現”存在安全漏洞?

  • 發佈時間:2015-06-09 16:28:00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張蕾  責任編輯:田燕

  律師劉先生的銀行卡被人從異地的ATM機上盜取了11800元存款,嫌疑人竟利用了銀行推出的“無卡取現”便捷服務。劉先生認為銀行系統存在安全漏洞,要求銀行償還存款,並賠償相關損失。昨天下午,此案在朝陽法院開庭審理。銀行方面則稱,若證實劉先生登錄過釣魚網站,洩露個人資訊,責任應自行承擔。

  銀行卡被異地盜取現金

  劉先生是一名執業律師。今年1月28日,劉先生查詢銀行賬戶時發現,他的一張銀行卡于頭一天被人從異地的ATM機上分三筆盜取現金11800元,收取手續費59元。劉先生趕緊撥打銀行客服進行挂失,並於2月2日到被告銀行列印了賬戶交易流水。根據銀行提供的資訊,劉先生得知,銀行卡被盜取現金的ATM機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長征大道,而當時他正在山東省青島市,身份證、銀行卡和手機都在身邊。

  劉先生的銀行卡到底是怎麼被人異地取款的?原來,取款人並非持有或複製了劉先生的銀行卡,而是利用了近兩年各大銀行新推出的“無卡取現”業務。

  所謂“無卡取現”,即持卡人需通過手機銀行做取現預約,設定取款金額和取現預約碼,預約成功後在全國範圍內該銀行的任意一台ATM機上,輸入銀行卡號或手機號、預約碼、交易密碼,便可實現無卡取現。

  昨天在法庭上,銀行方面表示,電話預約取現時,需要使用持卡人與銀行簽約的手機號撥打客服電話,且要掌握持卡人的身份資訊、銀行卡號、查詢密碼、交易密碼,方能成功取現。而在這起電話預約取款的整個交易流程中,銀行方面並未發現異常。

  根據銀行客服的後臺記錄,當天系統顯示的取現預約來電號碼確實是劉先生的手機號碼。但在劉先生的手機通話清單中,該時段卻沒有與銀行客服間的任何通話記錄。而在案發時段前後,劉先生的手機一直能正常使用。

  銀行卡被盜取責任在誰?

  銀行方面認為,很可能是因為原告個人資訊保管不善導致賬戶被盜。此外,本案可能涉及原告的手機號被複製、盜用,這與手機通信運營商有關,銀行對此不應承擔責任。銀行方面向法庭提交了一份尚未生效的海淀法院的判決書,證明之前有過類似的案件,客戶收到詐騙短信後點擊了含有釣魚網站的網址,並向犯罪嫌疑人洩露了密碼等資訊,由此犯罪嫌疑人進行了無卡取現業務。這起案件,法院一審判決銀行勝訴。

  據了解,事發後劉先生已向警方報案,目前該案正在調查中。而案發後不久,為了增強安全保障,銀行在“無卡取現”業務的預約流程中增設了“動態密碼”。

  昨天銀行向法院申請對劉先生的手機進行電子數據恢復及鑒定,並申請對其案發前3個月內的通話記錄、短信記錄和上網記錄進行調查。銀行稱,如果經鑒定,劉先生登錄過虛假釣魚網站,洩露了個人資訊,應自行承擔責任。但劉先生認為,其銀行卡被異地盜取存款的原因係銀行系統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昨天,此案未有結果。

  “無卡取現”也不安全

  記者注意到,由於銀行卡被複製、盜刷的案件層出不窮,近兩年,各大銀行在推出“無卡取現”業務時,其安全性曾一度被作為業務亮點著重宣傳。

  “無卡取款功能在保護銀行卡資訊方面的作用更加明顯。犯罪分子通常利用讀卡器、針孔攝像頭等設備盜取客戶銀行卡磁條及密碼資訊。而無卡取款功能既不需要插卡,也不需要輸入銀行卡號,銀行卡調包計等手段也無法得逞。完成無卡取款操作會自動退出ATM系統,安全系數大大提高。”——這便是網上對於銀行“無卡取款”功能的宣傳介紹。

  如今看來,“無卡取現”竟成為犯罪分子更加便捷的“作案途徑”。回頭看看當初的宣傳,卻成了黑色幽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