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年末差錢苗頭顯現:短期Shibor值逼近年內高點

  • 發佈時間:2014-12-23 07:11:45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 歆  責任編輯:孫毅

  12月22日,1週期限的Shibor值上漲至5.782%。這是該指標今年以來的第二高點

  商業銀行持續鼓了許久的錢包近期似乎有“瘦身”的跡象,10個多月以來不曾飆高的短期同業拆放Shibor值目前正在衝擊年內高點。

  12月22日,1週期限的Shibor值上漲41.50個基點至5.782%,而12月18日該指標剛剛從3.692%激增至4.025%,12月19日又躍升至5.367%。《證券日報》記者查閱今年以來的1週期限的Shibor值發現,今年以來,僅有一個交易日的該項Shibor值超過5.782%(時間為1月20日,Shibor值為6.329%)。

  同業拆放升溫

  1周Shibor值跳漲

  去年12月份,與協議存款直接相關的Shibor值(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一度居高不下,1周、2周、1個月等短期利率紛紛跳漲至“7%”時代、乃至“8%”時代。不過,在定向降準、降息以及央行創設新工具釋放流動性的背景下,今年資金面整體來看比較寬鬆,短期Shibor值也始終保持低位徘徊的態勢。

  以去年6月份為例,2013年隔夜Shibor值曾經創下了13.44%的“歷史記錄”,當月隔夜Shibor值最低為4.517%,且整個去年6月份僅5個交易日該指標沒有超過5%。而今年6月份,隔夜Shibor值始終在2.521%-2.995%之間,表現得明顯是波瀾不驚,以至於一位股份制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笑言,“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我希望能夠帶著今年的資金到去年同期大賺一筆。”

  不過,近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顯示,短期的Shibor值再次出現跳漲,甚至開始衝擊年內最高值。

  數據顯示,12月22日,1週期限的Shibor值上漲41.50個基點至5.782%,而12月18日該指標剛剛從3.692%激增至4.025%,12月19日又躍升至5.367%。《證券日報》記者查閱今年以來的1週期限的Shibor值發現,今年以來,僅有一個交易日的該項Shibor值超過5.782%。

  此外,隔夜Shibor值也連續“躍進”:12月18日從2.766%晉級至3.13%,12月19日繼續前進至3.606%,昨日則進一步升至3.702%,縱觀全年來看,一共有12個交易日的隔夜Shibor值高於12月22日日,但是全部發生是在今年1、2月份。2週期限Shibor值方面,昨日突破了6%,達到6.048%,為今年以來第六大高點,也是今年2月份以來該指標首次回到6%以上。

  Shibor值的變化顯然與兩大因素有關,其一是年末時點將至,銀行的年度考核進入最後衝刺;其二則是因為近日來新股申購吸引了大量申購資金,市場流動性面臨暫時的困難。

  根據新股發行安排,本輪12隻新股預計發行總股份數為15.6億股,總計募集資金133.57億元。業內人士預測合計凍結資金區間為2.1萬億元-2.4萬億元,將創下凍結資金量的新高。據悉,此次網上發行分別於本月18日、19日、22日、23日發行1隻、6隻、4隻、1隻股票。有評論認為,隨著IPO申購潮的啟動,利率市場全面飆漲,是因為散戶和機構“打新”的資金大部分是借的。機構借錢主要是通過國債逆回購,這是造成近期國債逆回購利率大幅飆升的主要原因。受年內最大規模IPO開閘的影響,當前流動性格局並不樂觀。

  爭奪增量資金

  理財産品收益率上漲

  按以往慣例,每年年中和年底都是銀行存款備戰存貸比考核的重要時點,每到時點銀行都會推出短期高收益理財産品以爭奪資金。但縱觀今年全年,從春節過後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一直徘徊在4%-5%之間。即使是銀行年中考核的6月份,理財收益率也始終不溫不火。好不容易盼來第四季度,但由於今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和銀行存貸比政策的調整等原因,各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繼續下調,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2月上旬。

  但是,隨著考核時點倒計時,銀行終於有些坐不住了。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上周(12月13日至12月19日)共有776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發售,平均預期收益為5.23%。其中有45款産品的預期收益率超過6%(包含),佔當期發售的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總量的5.8%。而在前一週,發售的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超過6%(包含)的只有24款,佔當期779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産品總量的3.08%。

  金牛理財網監測數據也顯示,12月19日銀行理財市場在售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産品共有619款,銀行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2%;收益率超過6%的産品有23款,超過5.5%的有192款,後者市場佔比為31%。

  “觀察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是普通投資者直觀感受資金市場流動性的最佳方式,這些數據比較透明,有助於投資者進行判斷和選擇”,某城商行有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不過,大中型銀行注入流動性還是會首選同業資金,畢竟價格還是低一些,銀行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可不是銀行的全部成本,銀行還需支出銷售費用、正常的管理費用,此外還要承擔不能兌付的風險”,上述人士表示,“除非是在同業市場拿不到錢,或者拿到錢的數量不夠,銀行才有動力發行高價理財産品吸引資金”。

  實際上,銀行無論是通過理財産品攬儲還是在同業市場吸收流動性,顯然都與監管指標的配置有關,存款偏離度考核實施後,跨時點理財産品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但是在關鍵時刻,理財産品尤其是保本型理財産品確實是銀行爭奪增量資金的最重要抓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