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委託貸款變形記:流向地産融資平臺 多公司中槍

  • 發佈時間:2014-09-18 00:30:3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陳瑩瑩  責任編輯:胡愛善

  銀行操刀隱現“抽屜協議” 資金多流向房地産和融資平臺

  “經濟大環境不好,很多實體領域都沒錢可賺,企業手裏有閒錢或者從資本市場融來的錢,能投到哪去?做這種變相的委託貸款,其實相當於買銀行理財産品了,大多數企業都是樂意的。”某國有大行對公貸款相關負責人江南(化名)如此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當然,這裡提到的委託貸款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按照正規程式操作的,或多或少都有點違規操作。”江南進一步補充道。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今年以來,委託貸款“變形”、違規的情況屢屢發生,並頻頻流入房地産、地方融資平臺等領域,引發了監管層的警覺。近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就公開表示,要加快完善表外業務管理制度,特別要針對近期增長迅猛的委託貸款等業務,加強資金來源合規性、真實性把關,嚴格區分委託業務和自營業務,確保責任分擔清晰。

  隱現“抽屜協議” 銀行操作欲“一箭三雕”

  根據央行的數據,今年1月至8月,我國新增委託貸款將近1.65萬億元,佔社會融資規模達14%,這一數字創下今年2月以來的新高。據介紹,所謂委託貸款,是指由委託人提供合法來源的資金,委託業務銀行根據委託人確定的貸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代為發放、監督使用並協助收回的貸款業務。委託貸款的期限,由委託人根據借款人的貸款用途、償還能力或根據委託貸款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銀行作為仲介不提供資金,也不承擔風險,只是收取一定服務費用。

  江南告訴記者,委託貸款是商業銀行的一項傳統中間業務,在正常情況下,商業銀行辦理委託貸款收取的費用並不高,“正常的委託貸款,銀行僅作為一個平臺,不承擔任何風險。我們銀行也就每個月收個萬分之一的費用,一年也就千分之一點二。”

  而“變形版”委託貸款,一般來説,借款企業通常都是銀行的客戶,這類企業往往由於政策限制、銀行信貸規模等因素無法直接獲得銀行授信,這時銀行就找到委託企業(出資企業)並向其開具擔保函,然後再走流程完成這筆委託貸款。而在整個流程中,委託企業和借款企業甚至有可能“互不相識”,全部都由銀行操作完成。

  “我們銀行管理和審核還是比較嚴格的,要做‘小動作’比較難。但是前段時間我一個做房地産的朋友缺錢卻遲遲貸不到款,我介紹他去一家股份制銀行,通過類似的操作獲得了資金。”江南透露,一般借款企業通過“變形版”委託貸款獲得資金的成本比較高,利率大概在10%-12%左右。

  “所謂的擔保函肯定是見不得光的,是委託企業和銀行之間的‘抽屜協議’,相當於把銀行信用加在這筆貸款之上,未來如果發生風險,銀行就只能認下了。當然,這種‘變形版’的委託貸款銀行收費肯定就比較高了,比如借款企業獲得一筆委託貸款的利息12%,銀行給委託企業可能8%,剩下的4%就都是銀行的了。”江南説,如此操作由來已久,只是今年以來較為明顯和激進。

  江南笑稱,這一切看上去似乎是“一箭三雕”:對於委託企業來説,相當於是買了“企業版”的銀行理財産品;對於借款企業來説,也一解缺錢的“燃眉之急”;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更是“坐享”高額的收益。

  一位江浙地區製造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企業的訂單量和開工量都在下降,一年辛辛苦苦下來,利潤能有個4%、5%就很不錯了,這樣一算,還不如把閒錢交給銀行去操作。”另據一位江浙地區國有大行人士透露,“更有甚者,一些大型企業一邊從銀行獲得低息貸款,一邊找銀行做委託貸款,這種吃差價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只要不發生風險,就可以空手套利。”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饕餮盛宴”似乎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央行今年上半年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簡稱《報告》)顯示,2013年,上市公司參與委託理財、委託貸款明顯增加。據統計,全年上市公司涉及委託理財、委託貸款的公告分別為204件、397件,較上年增長168.4%、42.8%。與此同時,證券公司也與銀行合作開展定向資産管理業務,將受託資金投資于未貼現票據資産、應收賬款收益權、股票收益權等資産收益權,進行委託貸款,或者投資于貸款類信託計劃,滿足銀行表外放貸需求。

  流向地産融資平臺 多家上市公司不幸“中槍”

  正常情況下,委託貸款需求多來自於企業用於擴大生産規模、廠房建設等。而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走訪多地了解到,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收縮在我國東、中、西部省份均不同程度的出現。那麼,企業和銀行都“樂此不疲”的委託貸款最終都流向了何處?

  浙江地區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坦言,“不能從正常渠道獲得銀行貸款,又能承受10%甚至更高的貸款利率,無外乎就幾個領域:一是中小房地産開發商;二是某些縣市級的地方融資平臺;三就是鋼鐵、水泥等産能過剩的企業。”實際上,類似情況從去年就開始出現端倪。央行《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含委託貸款和委託投資)餘額57.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05萬億元,增長18.6%。表外資産規模相當於表內總資産規模的38.12%,比上年末提高1.71個百分點。其中委託貸款8.2萬億元,委託投資3.67萬億元,承兌匯票8.94萬億元。一些商業銀行通過表內資産表外化來規避金融監管,將資金投向宏觀調控限制行業和領域,或將不良資産從表內轉移至表外,導致信貸風險透明度降低。

  銀行業內人士透露,利率超過12%的借款企業幾乎都是房地産企業,而這也一度引發上市公司通過委託貸款“借錢”給房地産企業的“風潮”。然而,在賺取高收益的同時,也時刻面臨高風險。

  多家上市公司不幸“中槍”,比如,香溢融通2014年半年報顯示,其向上海星裕置業有限公司發放的3200萬元、500萬元兩筆委託貸款均已逾期,貸款利率分別為20%、20.25%,而兩筆貸款均已涉訴。波導股份近期也發佈公告稱,截至2014年8月6日,該公司向淮安弘康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提供的委託貸款本金5000萬元和利息98萬元已經逾期。據悉,波導股份2012年8月6日通過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向淮安弘康提供5000萬元委託貸款,貸款年利率為15%,期限1年。2013年8月這筆委託貸款到期之後,波導股份兩次對其展期。

  強化委託人風險自擔 規範“變形”勢在必行

  對於商業銀行來説,“變形版”委託貸款一旦發生風險該怎麼辦?江南笑稱,“一般而言,銀行把貸款的價格做得那麼高,肯定也是考慮到要覆蓋風險了。如果100筆貸款中,有那麼幾筆發生風險,銀行還是能夠處理的,畢竟‘抽屜協議’銀行只能自己買單,而且這種協議一般總行都是心裏有數的。只能祈禱不要有太多風險出現,畢竟100筆出90筆這種概率我想是非常小的。”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銀監會目前正在研究出臺委託貸款管理辦法,以規範委託貸款業務。17日又有媒體稱,上海銀監局日前下發《關於對異地在滬中小商業銀行委託貸款調研的通知》要求,各異地在滬中小商業銀行分行9月15日前如實上報調研結果,內容包括開展的委託貸款業務的新業務模式、總分行涉及委託貸款(包括委貸新業務模式)的最新業務管理制度、存在的風險和防範措施、截至8月末的逾期情況和存量委託貸款的平均利率,並對規範委託貸款提建議等。

  不少銀行業內人士坦言,對於監管部門來説,甄別委託貸款的真實性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因為即使是“變形版”委託貸款,從流程和手續上來看,似乎都是合規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提出,監管部門出臺政策一定要劃清委貸業務中委託人、銀行、借款人三者之間的責任、權利和風險;一定要讓委託人做到風險自擔。他強調,這樣有利於建立和強化委託人的風險意識,促使他們的資金投向選擇自然地規避或者審慎地投向限控行業。

  在多數銀行業內人士看來,近期監管層頻頻“喊話”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違規操作有所收斂,但是要徹底根除“變形”委託貸款,仍舊要從銀行經營、考核機制上做文章。“大行的盈利點有很多,而對於許多中小行來説,維持每年的利潤增長其實很不容易。而銀行總行的考核卻絲毫不放鬆,當年的工資、獎金都是和考核指標掛鉤的。做的激進一點的確可能明天就丟了飯碗,但是完不成任務指標,今天就沒飯碗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