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戰略,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和經濟發展全局。近年來,商業銀行積極響應號召,不斷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水準,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作為“碳”路先鋒,在氣候變化領域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5月份,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發佈了“2023年氣候友好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名單,廣州銀行、桂林銀行、北京銀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中國光大銀行南京分行、恒豐銀行北京分行以及興業銀行西安分行6家銀行入選,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獲得認可。
“成為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説明這6家銀行在應對氣候變化、支援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走在了前列。”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為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是銀行順應時代潮流、把握髮展機遇、深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體現。這不僅有利於銀行自身高品質發展,也將助推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金融方面的貢獻。
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關鍵力量
據測算,我國實現碳中和願景總資金需求規模將達約139萬億元,年均需求約3.5萬億元。為撬動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近年來,我國在氣候投融資領域持續快速發展。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金融管理部門積極組織推動,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意見和工作方案,從政策層面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籌措、風險管控等進行全面部署,並正式啟動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
金融機構是推動氣候投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關鍵力量。3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援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氣候友好型投融資體制機制。生態環境部也明確提出,鼓勵試點地方加快培育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
成為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不僅要在投融資活動及提供資金支援方面著力,在經營活動中採取節能降碳措施並加強日常節能倡導;在風險管理活動中,積極應用涵蓋ESG評級、貸後監測、評級預警等功能的ESG風險管理系統,開展氣候風險管理評估;積極進行氣候資訊披露等,共同構成一套系統性工程。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看來,獲評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在這幾個方面值得肯定和學習:一是將應對氣候變化提升到戰略高度,特別是將其納入公司治理,建立了有效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二是在具體經營活動中,堅持長期主義,切實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投融資、經營、風險管理等經營管理全過程;三是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踐行“雙碳”目標並支援相關的項目和企業。
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成為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也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在曾剛看來,這不僅有利於銀行自身的轉型發展,提升銀行品牌形象和市場認可度,獲得更多優質客戶和投資者青睞,還能夠幫助銀行更好地防範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金融力量。
將“沒有先例”做出成功案例
根據專委會評價標準,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是圍繞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業務,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公司治理、投融資活動、經營活動、風險管理以及社會影響等五個方面並滿足相關要求的金融機構。
此次獲評“氣候友好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6家銀行在相關領域均進行了豐富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各自的建設成果。
光大銀行南京分行遵循“先立後破”的原則,將創新業務模式作為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措施,不斷破除思維局限和路徑依賴,優化佈局、調整結構,先後落地系統內乃至全國多個“首單”。例如2023年該分行落地全國首單收費收益權資産支援商業票據、光大銀行首筆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等;今年1月份又成功發放江蘇省首筆“水權貸”;並首創性地將“綠色評價因子”引入銀行信貸風控模型等。
恒豐銀行北京分行依據總行氣候戰略目標,積極進行産品服務創新並開展氣候投融資業務,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業務方面取得突破。據介紹,該分行近幾年綠色貸款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截至2023年末對公綠色信貸存量餘額人民幣28.93億元,持項目類型更加多元化,主要投向太陽能項目、綠色貿易融資項目等。2023年,該分行綠色信貸支援項目預計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99萬噸、二氧化硫5228噸、氮氧化物4122噸、煙塵6897噸。
興業銀行西安分行積極探索氣候投融資新路徑,深度參與到“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西鹹新區的氣候投融資政策研究、環境資訊披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為新區提供了規模化綠色資産的融資支援,推動了碳減排掛鉤貸款、CCER開發掛鉤貸款、EOD模式貸款、塑膠品廢舊資源再生利用掛鉤貸款等一系列綠色創新合作模式的落地實施。該分行還與西鹹新區共同構建區域綠色産業鏈,促進資金和技術雙向流轉,推動綠色産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將‘沒有先例’做出成功案例,‘普遍在做’的力爭更好更快。”光大銀行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商業銀行將以綠色轉型與金融發展一體共贏為方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注入更多綠色內涵。
提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
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活動對引導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殊為關鍵。
自2021年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以來,我國氣候投融資工作進展迅速,相關政策和標準陸續出臺,各地試點加快推進,項目儲備和資金投入持續快速增加,金融機構業務模式和産品服務不斷創新。截至2022年底,全國首批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共徵集或儲備項目超1500個,涉及資金達2萬億元左右。
但同時,仍有些問題亟待解決。“在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氣候投融資工作推進仍面臨諸多挑戰。”曾剛表示,氣候投融資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對氣候風險的認識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強;綠色低碳項目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同時還存在地區、行業間氣候投融資發展不平衡以及支撐體系有待健全完善等問題。
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當前的氣候投融資實務中,金融機構仍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例如項目庫建設需要加快;企業、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調動;風險緩釋措施、配套激勵政策也需要進一步落實。
“如果不在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信貸規模和流動性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對貸款進行差異化考核,則難以有效激發金融機構開展氣候投融資業務的能力和意願。”吳琦表示,當前問題集中于三點:一是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有待統一和規範(包括碳核算、資訊披露等方面),二是氣候投融資激勵機制有待建立健全,三是金融機構應對氣候變化的風控能力有待提升。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共同參與。商業銀行已對此達成共識,正積極思考如何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能力。此前恒豐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辛樹人在第三屆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提出,商業銀行要聚焦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探索金融機制、模式和産品創新,提升服務質效。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首席風險官王景武建議各方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加大綠色金融供給、強化風險防範、加強資訊披露。
“商業銀行應充分認識氣候相關風險的長期性、複雜性、嚴重性,從戰略引領,補齊短板,數智驅動,合作賦能入手,進一步加強氣候風險防範的意識和能力,突破氣候風險管理中的瓶頸制約,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自身高品質發展雙贏。”王景武表示。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