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家到19家,九年多的時間,民營銀行的陣營不斷壯大,業務發展也逐漸走向成熟,2022年它們向市場交出了怎樣的答卷?5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從經營表現來看,2022年19家民營銀行整體經營情況穩健,不過,由於開業時間、股東背景、業務模式等因素的不同,民營銀行的梯隊分層效應依舊凸顯。此外,因攬儲乏力,部分民營銀行存款增速出現下滑。在分析人士看來,在存款競爭日趨激烈和同質化的情況下,民營銀行應該強化多元化的資金獲取方式,來緩解負債端壓力。
業績梯隊分化明顯
2022年,民營銀行的業績梯隊式分化依舊明顯。5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由於開業時間長短、經營模式不同等原因,19家民營銀行盈利規模差異較大。
從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指標來看,2022年,微眾銀行排名首位,該行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3.64億元,同比增長31.03%;實現凈利潤89.37億元,同比增長30%。排名位於第二的是網商銀行,2022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57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凈利潤35億元,同比增長69%。
蘇寧銀行、新網銀行、三湘銀行、金城銀行4家銀行的營業收入規模也均在30億元之上,分別為40.65億元、36.44億元、34.9億元、30.62億元。其中,蘇寧銀行、新網銀行、金城銀行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7.64%、37.98%、146.54%,三湘銀行營業收入同比減少5.84%。不過,從凈利潤表現來看,新網銀行、三湘銀行出現下滑,2022年,新網銀行實現凈利潤6.81億元,同比減少25.84%;三湘銀行實現凈利潤3.53億元,同比減少21.55%。
在資産規模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其他民營銀行凈利潤也保持了較快幅度的增長,有部分銀行表現強勁。2022年,華通銀行實現凈利潤3503.12萬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577.05%;客商銀行、振興銀行也表現不俗,2家銀行分別實現凈利潤1.7億元、1.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5.73%、124.1%。
不過也有部分銀行凈利潤水準出現“縮水”,裕民銀行、藍海銀行2022年分別實現凈利潤5005.5萬元、6.08億元,分別同比減少19.03%、1.21%;華瑞銀行2022年全年稅後凈虧損3.41億元,同比減少252.46%。
回顧民營銀行的發展歷程,2014年3月,原銀監會開始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工作,首批共設立5家民營銀行,分別為微眾銀行、民商銀行、金城銀行、網商銀行與華瑞銀行。進入2016年,民營銀行掀起一股成立熱潮,當年有12家民營銀行獲批籌建,2017年、2018年兩年民營銀行籌建進入“冰凍期”,直至2019年陣營才再次擴容。
零壹智庫特約研究員于百程分析稱,成立比較早的幾家銀行都已經進入規模化盈利階段,在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業務靈活性上,相比傳統銀行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此外,基於股東背景、技術能力、業務能力的不同,民營銀行的梯隊分層局面比較明顯。
部分銀行存款增速“掉隊”
自開業以來,民營銀行便受到“一行一點”的約束,吸儲能力較弱,不少業務資質也受到限制。2021年1月,銀保監會、央行發佈《關於規範商業銀行通過網際網路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地方性法人商業銀行要堅守發展定位,確保通過網際網路開展的存款業務,立足於服務已設立機構所在區域的客戶。
在異地展業、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行銷被叫停後,民營銀行面臨不小的攬儲壓力。從2022年年報數據來看,19家民營銀行中有部分銀行存款業務增速出現下滑。
截至2022年末,億聯銀行存款餘額為303.96億元,同比下降12.23%。同樣出現下滑的還有華瑞銀行,具體來看,該行截至2022年末吸收存款總額(不含應計利息)為254.96億元,同比下降14.45%。
裕民銀行、三湘銀行、振興銀行存款餘額也出現下滑,截至2022年末,上述3家銀行存款餘額分別為116.02億元、415.3億元、203.51億元,分別同比下降8.49%、5.77%、1.87%。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相對於傳統銀行,民營銀行成立時間短、社會公信力較弱,老百姓認可度不高,且民營銀行沒有實體營業網點,網際網路存款被叫停之後,攬儲渠道大大受限。再加上存款利率報價方式調整之後,各類銀行設置了較低的利率上限,銀行長期利率大幅下調,民營銀行難以通過拉大與其他銀行的利率差距來吸引用戶。對於存款類産品,銀行只能通過自營渠道攬儲,加強銀行渠道及産品的宣傳。
就存款、貸款此類較為基礎的金融服務産品條線來看,目前,頭部民營銀行産品種類較為豐富,既有包括銀行存款、基金、保險在內的産品代銷,也有理財公司推出的産品間接為銀行引流;不過,更多的民營銀行依舊面臨自營渠道建設不足的情況,手機銀行中僅有幾款定期存款産品,也並未有其他産品向儲戶進行展示。
針對攬儲能力下滑,此前也有民營銀行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民營銀行發展時間不長,大多數都是三四年的狀態,很多銀行的資質都未達到傳統城商行的能力,不能給客戶提供較多的金融服務。未來,民營銀行要努力打造綜合金融服務産品,如財富管理、數字化行銷、企業財資管理等工具,要讓這些産品成為個人和企業客戶生態中有價值有技術含量的增益”。
打造開放生態鏈發展之路
資産品質是銀行的“生命線”,2022年,受經濟增速放緩、傳統銀行金融服務進一步下沉、延展期紓困貸款陸續到期等多重因素影響,民營銀行的資産品質也面臨較大壓力。
從年報數據來看,19家民營銀行中,有多家銀行不良率出現上升。截至2022年末,中關村銀行不良率為1.57%,較2021年的0.83%上升0.74個百分點;裕民銀行不良率為1.24%,較上年末上升0.7%個百分點。新網銀行、錫商銀行、金城銀行、客商銀行、網商銀行等銀行的不良率也出現了抬升,分別較上年末上漲0.68個百分點、0.48個百分點、0.45個百分點、0.42個百分點、0.41個百分點。
針對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眾邦銀行在年報中指出,該行圍繞既定經營目標和戰略部署制定全面風險管理政策,確定基本風險偏好。信用風險管理方面,要求強化並落實貸款“三查”、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加強不良資産風險化解力度。民商銀行也在年報中表示,進一步完善資産品質監測機制,通過風險預警、貸後管理動態監測資産品質的變化,及時發現資産品質的潛在風險,分析不良資産形成的原因,及時制定防範和化解風險的對策。
民營銀行成立的初衷便是通過引導民間資本與傳統銀行形成錯位發展,用來提升銀行業創新能力和活力,在資産品質承壓、客戶規模觸達有限、展業限制的背景下,民營銀行如何走好差異化發展路徑值得關注。
在劉銀平看來,當前,民營銀行存款産品創新比較困難,盲目創新可能會觸碰監管紅線,突破行業自律的利率上限,民營銀行應引入外部金融産品,豐富産品類型,增加便民服務,提升服務水準等有利於留住老客戶、增強客戶黏性。
“在存款競爭日趨激烈和同質化的情況下,攬儲成本已經很高,民營銀行應該強化多元化的資金獲取方式,比如通過金融市場和同業業務等方式來緩解負債端壓力。在消費數字化和産業數字化的背景下,民營銀行提升業務數字化能力,深入消費和産業場景,把自身打造成開放平臺,做場景、傳統銀行等參與者之間的連接器模式,是一條比較期待的發展路徑。”于百程建議稱。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