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銀行卡産業發展藍皮書(2024)》顯示,2023年,我國銀行卡産業發展邁上新臺階。銀行卡産業各方推出了多項惠企利民措施,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支付需求,為擴大消費提供支援,提升金融消費體驗。
“這是我的工資卡辦好後收到的第一筆工資,有零有整,一共是6230元。”12月8日,在北京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實習的小川來到中關村某銀行網點,確認實習期工資到賬。作為職場新人,小川告訴記者,開通工資卡對他具有特殊的人生意義,開卡過程也讓他享受到了高品質服務。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銀行卡産業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2023年,我國銀行卡産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發卡量、交易額回升,受理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銀行卡産業各方持續深化減費讓利,推出了多項惠企利民措施,以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群眾金融消費體驗。
開卡從“重數量”轉向“重品質”
隨著促消費、擴內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居民消費需求持續穩步提升,消費市場逐步回暖,我國銀行卡行業發卡量及交易額呈現觸底回升態勢。《藍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末,銀行卡總發卡量為95.6億張,同比增長2.8%;全年實現銀行卡交易5310.9億筆,同比增長17.5%,實現交易金額1073.9萬億元,同比增長3%。
今年9月,根據實習公司要求,大四學生小川在學校附近一家銀行網點開辦了工資卡。了解完他的開卡需求、具體用途和後續存儲計劃後,銀行工作人員向小川推薦了一款適合職場新人的借記卡。“這款借記卡的發卡對象為青年客戶,有現金存取、轉賬匯款、支付結算、獎學金代發等全部基礎金融服務功能,還能享受業務手續費組合優惠、參與消費贏現金紅包活動。”聽完工作人員詳細的介紹,小川當場辦理了開卡業務。
近年來,銀行卡産業在發卡行銷方面採取積極舉措,針對各類客群積極創新産品設計,多角度滿足其需求,增進民生福祉。同時,隨著境外旅遊、留學、商旅等需求與日俱增,産業各方相繼推出各類境外支付産品及其權益,産品更貼合客戶個性化需求。
“目前經辦的開卡業務主要以工資卡為主,貸款等業務需要、卡版樣式、銀行網點距離、是否持有該行卡等是影響客戶開卡的具體因素。”某銀行客戶經理吳女士告訴記者,相對於開卡數量,如今,銀行更看重開卡的品質,從用卡的角度而言,能正確正常使用卡片、不出租出借自己的個人賬戶的可以看作高品質客戶。
“小卡片”撬動“大消費”
以金融力量助推消費潛能釋放,銀行卡“小卡片”發揮著大作用。
近年來,各大銀行在信用卡賽道爭相發力,信用卡的適用場景進一步擴大,為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潛力提供了助力。有的銀行針對細分領域加大産品開發力度,推出攜程聯名卡、中鐵12306暢行卡等信用卡産品,為消費者商旅出行及日常購物提供切實的優惠和便捷;有的銀行結合重要消費時段節點開展“消費季”等活動;還有的銀行積極探索“跨界融合”,聯合網路平臺等針對景點票務消費開展優惠立減活動。
在産品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銀行卡服務也在持續優化升級。《藍皮書》提到,在貸款分期方面,銀行卡産業各方積極圍繞客戶多樣化消費需求,聚焦家電、家裝、汽車等消費場景,推出信用卡貸款分期專項優惠活動。同時,通過産品創新升級等措施,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提升貸款分期服務水準。近年來,銀行業不斷提升服務水準,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支付需求,為擴大消費提供支援。
今年8月發佈的《中國銀行卡産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中國銀聯2023年全年共支援300余個市區縣的1200多個消費券項目,撬動消費400余億元,為文旅、餐飲、百貨等場景商戶引入資金活水。
提升包容性,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服務
在支付結算方面,近年來,銀行卡産業各方持續開展支付結算優化創新,推進境內外支付網路互聯互通,提升跨境支付便利性,打造更安全、更便捷的支付體驗,充分發揮支付體系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的基礎支撐作用。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舉行“加強卡基市場建設 完善卡基生態”座談會。會議指出,當前,銀行卡産業發展步入轉型關鍵期,需要全面深入剖析産業發展情況,加強卡基市場建設,完善卡基産業生態,打通産業發展堵點難點,不斷提升支付服務的包容性。
信用卡方面,記者注意到,去年以來,工行、中行、建行以及多家股份制銀行均發佈公告,宣佈上調信用卡還款容差,持卡人當期未歸還部分小于100元,也視同正常全額還款,不算作逾期。今年5月發佈的《中國銀行卡行業自律公約(2024年修訂版)》也提到,會員單位應持續提升信用卡服務品質,倡導提供信用卡還款“容時服務”“容差服務”,也可對信用卡透支額在免息還款期內已還款部分給予利息減免優惠。
“我國宏觀經濟恢復態勢有望不斷穩固,居民工作和收入將趨於穩定,這將為信用卡業務高品質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認為,金融消費者應基於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信用卡産品,合理消費,理性借貸;商業銀行也要動態調整戰略,適當加大在組織架構、人員配備、系統建設、外部合作等方面的力度,同時探索客群差異化定位,嚴格風險管理,加快信用卡數字化轉型和線上信用卡産品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