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成為政策取向和金融機構的發力方向。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支援民營和服務中小微企業方面,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持續提高。截至今年8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31.9萬億元,較2017年末翻了兩番,平均利率累計下降3.5個百分點。
服務延伸到鄉村
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智慧農業展示廳,多個物聯網設備正精準監測著農作物的生長。“在番茄生長過程中,二氧化碳如果不足,設備就會自動補給,給番茄花授粉的熊蜂都是養殖的。”鳳陽凱盛數字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宏偉告訴記者,在最新啟用的智慧農業大棚裏,採用了玻璃溫室和無土栽培技術,通過設備能實現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控制、農業雲大數據管理,並採用機器人全自動采收系統。
“小崗村能實現高水準的現代化農業種植離不開銀行的金融服務。”小崗村黨委書記周群之介紹,浦發銀行為“小崗村數字溫室大棚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援。周群之認為,傳統農業已經不能適應當下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僅靠農村自身的資源無法迅速實現現代化種植和養殖,必須借助金融的力量。“我們農村不缺種糧的高手,但優質的農産品、標準化高品質的農産品不多。”周群之期待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關注農業項目,關心農村的發展,幫助提高農民的收入。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銀行只有把服務延伸到鄉村,才能幫助鄉村解決發展的短板。浦發銀行滁州分行行長李劍介紹,浦發銀行為鄉村振興類項目制定了綠色審批機制。在該項目籌劃之初,浦發銀行就主動對接參與項目規劃,項目建設過程中了解企業發展各階段的金融需求,及時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
一直以來,普惠金融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存在不少難點,農産品品質不穩定,産量和品質受諸多因素影響,加上農民缺少抵押物,信用風險偏高等都制約了銀行在放貸過程中的積極性。
9月上旬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陸磊提到,“政策取向+金融機構服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兩大支柱,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有金融機構的服務,兩者缺一不可。據介紹,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統籌好增量擴面和商業可持續,加快構建激勵相容的普惠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根據最新的監管政策,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普惠信貸業務出現風險後,經過有關工作流程,認定相關人員盡職履行職責的,可以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責任,包括內部考核扣減分、行政處分、經濟處罰等責任。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8月初印發的《關於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工作的通知》,將適用對象擴大至小型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和農戶等重點領域貸款,並細化了免責、追責情形。
破解資訊不對稱
普惠金融在服務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資訊不對稱的難題。業內專家建議,可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引領,推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實現深度融合,驅動普惠金融發展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進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圍繞産業鏈、供應鏈來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是行之有效的途徑。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上下游有眾多小微養殖戶和經銷商,公司資金部青島平臺總經理孫慶河告訴記者,公司主營業務包括飼料生産、食品加工、種畜禽繁育、進出口貿易、養殖擔保等,通過與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合作,為養殖戶和經銷商提供訂貨融資服務,幫助解決資金週轉問題,兩年時間幫助了4000多戶農戶,提供了9000多筆融資服務。
高慶國是眾多的養殖戶之一,他告訴記者,“2023年全中國肉雞總出欄數量超過130億隻,我的養雞場貢獻了700萬隻”。在高慶國和幾個農民合夥人于山東平度新建的養雞場內,27個現代化雞舍一字排開,半封閉的雞舍內,雞籠整齊排列,喂食喝水均實現了自動化管理。高慶國拿著手機給記者演示,“我不用到現場,手機上就能看到每個雞捨得情況”。
高慶國用的是“新六和飼料訂貨貸”項目的産品,通過手機銀行線上申請,審批後簽訂電子合同,銀行最快5分鐘實現放貸。浦發銀行青島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劉進傑告訴記者,該産品由新希望六和的普惠農牧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擔保,依託銀行的網貸能力,運用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客戶與合作方過往合作數據及個人徵信數據,判斷借款人的經營能力、還款能力及還款意願,從而快速實現放貸服務。
去年10月份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到,要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強化科技賦能普惠金融,支援金融機構深化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手段,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改進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模型,提升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涉農主體等金融服務可得性和品質。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一帆認為,銀行業要把握好國家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重大機遇,持續增加普惠金融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手段,線上線下雙輪驅動,降低人工成本和經營成本,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質效,更好地滿足廣大普惠群體的金融需求。
打好政策組合拳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7.1%,增速尤為亮眼。今年以來,普惠金融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離不開各方的協同發力,部門之間協調聯動不斷加強,政策合力持續釋放。
金融監管總局今年3月份發佈的《關於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體制機制,通過單列信貸計劃、績效考核傾斜、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等方式,保持普惠信貸業務資源投入力度。增強數字化經營能力,優化信貸審批模型,構建“信貸+”服務模式等;6月份,印發《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8月份印發的《關於普惠信貸盡職免責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鼓勵擔當、盡職免責、失職追責問責的原則,分別列舉了應免責情形、可減免責情形和不得免責情形。
陸磊不久前表示,在政策層面,政策設計突出發展重點,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促進城鄉區域平衡協調發展,增強社會公平和機會均等。健全管理制度和落地督導,引導金融機構用好用足貨幣政策工具、債券融資支援工具等金融工具。在金融機構層面,一是要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加快健全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二是要堅持科技賦能,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引領,推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驅動普惠金融發展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進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9月25日,財政部披露了《關於公佈2024年中央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名單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支援的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共計89個,包括北京市門頭溝區、安徽省池州市、四川省中江縣等。《通知》明確,省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方面指導督促示範區落實落細建設方案,遵循市場化原則和金融規律,因地制宜探索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探索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先進模式,探索緩解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有效做法,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打造樣板、樹立標桿,為普惠金融實踐提供引領示範。
《通知》還提到,示範區財政部門要因地制宜探索財政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綜合運用支小支農貸款貼息、貸款風險補償以及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補充、風險補償、涉農業務降費獎補等方式,引導普惠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增效。 (經濟日報記者 陸 敏)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