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趙萌
“我來自陜西的一個小鄉村,家裏主要靠種西瓜為生。2011年,我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郵政工作,成為了一名快遞員。”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澱區分公司清華大學郵政支局快遞員康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他回想起剛來北京的那一天,想著就要在首都工作生活了,感覺像做夢一樣。
與康智有著相似經歷的新市民群體正在受到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3月上旬,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發佈《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針對新市民的金融需求,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因地制宜強化産品和服務創新,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目前,不少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行動起來,紛紛佈局新市民金融服務。近日,郵儲銀行公佈了該行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廣發銀行則聚焦提升新市民金融素養,加強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廈門國際銀行最新推出的“新市民貸”受到當地新市民好評。
佈局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
“在北京工作10年來,我已經累計投送郵件30多萬件,無一差錯。在收穫諸多榮譽的同時,我也擁有了幸福的三口之家。現在,我期待著我的買房夢、購車夢能夠早日實現。”康智對《金融時報》記者説。
現實中,新市民群體面臨最多的金融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創業就業、買房買車、個人培訓、子女教育等方面。然而,新市民群體卻常常因為在城鎮居住時間短且缺少有效抵押物而遭遇融資難題。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大型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網點多、資金成本低等優勢,面向新市民群體推出額度和費率適中的産品,提高新市民服務的覆蓋度和普惠性。中小金融機構則要發揮機構層級少、決策鏈條短、深耕本地等特點和優勢,面向新市民群體推出更具針對性、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
作為專項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務方案的國有大型銀行,郵儲銀行具有的零售資源稟賦優勢突出。“我們的客戶基礎與新市民的重合度很高,與之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繫;遍佈城鄉的網路資源,使我們具有為新市民客戶提供複雜業務交易、開展面對面服務的專業場所。”郵儲銀行副行長邵智寶表示,此次第一時間佈局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既是該行普惠基因的優勢所在,也是履行大行責任擔當的體現。
聚焦滿足就業創業融資需求
“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華夏大地掀起了一股體育熱潮。那一年,我在北京通州區註冊成立了中體盛世(北京)國際體育管理有限公司,開始了‘草根創業’的拼搏之路。”21年前從河北白洋淀隻身來到北京打拼的張辛澤講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感慨萬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就業”一詞多達30余次,並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化了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援就業的導向。加強對新市民的就業支援,不僅對實現高品質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
“在新市民群體中,對就業創業融資需求大的主要集中在快遞、安保、健身、計程車運營、批發零售等一些重點行業,由於缺乏房産之類的抵押物,他們更希望獲得信用類貸款。”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黃小東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郵儲銀行的新市民金融服務方案中,該行為新市民客戶制定專屬特色信貸産品和服務方案,提供小額貸款快速受理和審批通道。針對進城就業創業的新市民,優先為其申請再就業擔保小額貸款。對於符合其他小額貸款準入條件的新市民客戶,給予專屬的利率優惠。
除此之外,郵儲銀行與當地勞動就業等部門合作,為新市民創辦的小微企業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積極引入政府擔保基金擔保或貼息機制,降低新市民融資成本等。
“在我們公司,近80%的員工是像我一樣的新市民,我們期待銀行在住房貸款、創業貸款、投資教育、生活消費方面為我們提供更多便捷服務和優惠政策。”張辛澤説。
針對“痛點”創新産品和服務
在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新市民群體多達3億人左右,多數新市民金融服務需求尚未被完全滿足,是一個充滿機遇的藍海市場。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説,發揮自身優勢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務,是與大型銀行形成錯位競爭的一個好選擇。
近日,廈門國際銀行推出“新市民貸”專屬産品,得到廣大新市民群體好評。“為進一步保障新市民群體安居創業環境,我們推出了這款為新市民群體打造的專屬消費信貸服務。”據廈門國際銀行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市民貸”是一款網上消費信貸産品,額度最高可達20萬元。
實際上,新市民群體面臨的融資難題與小微企業具有相似性。他們的信貸需求往往因為小額分散、信用風險較高等特點難以得到滿足,為解決新市民群體貸款難題,廈門國際銀行以金融科技破題,打造數智化風控模型,結合大數據對新市民的生活穩定性、資金需求真實性、還款能力等指標多維度審慎評估,以此確定信用水準,避免新市民因徵信白戶、就業時間短等無法獲得授信支援。
此外,據了解,廈門國際銀行後續還將在現有産品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持續升級信貸服務能力,為新市民創業、就業提供相配套的信貸産品。
近日,廣發銀行多措並舉提升新市民金融素養、保障新市民消費者權益、優化新市民服務體驗。一方面,通過主流新聞媒體與官方自媒體等多種渠道,刊發宣傳教育文章,普及金融知識,針對新市民在消費方面的特點,引導公眾理性消費、合理投資;另一方面,推動建立包含新市民在內的全行客戶體驗管理體系、客戶評價監測體系及“痛點”消除機制,形成服務管理閉環,推動全行服務供給體系初步形成。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