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智慧代還App暫時關停,可以先用手機POS機過渡下。公司會儘快更名上線,到時候我通知您。”一位半年前還打著“養卡提額”“還款神器”等噱頭在社交平臺上引流獲客的信用卡代還仲介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當前信用卡代還通常分為私人代還及平臺代還兩種模式,後者則更為常見。加碼償債風險,洩露個人隱私,銀行卡被降額管理……信用卡代還的背後風險重重。事實上,監管部門及商業銀行正對此加大管控力度,持續收緊“代還”通道。
仲介:支付通道正在維護
日前,記者向今年上半年曾在社交平臺上活躍獲客的幾家信用卡代還仲介諮詢時,得到的回復是:市場正大面積關停智慧代還App,支付通道正在維護,大家都在等消息。
信用卡代還屬於違規行為。據記者調研發現,當前主要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為私人代還,即由“中間商”先用自有資金向持卡人提供需要還款的資金,隨後提供POS機引導持卡人將資金套現取出再償還給“中間商”。該過程中,“中間商”往往會收取代還總額的5%-8%甚至更多的手續費。
另一種平臺代還則更為常見,即平臺要求持卡人下載智慧代還App,隨後設定欠款金額、信用卡帳單日和還款日,並在卡內每月預留5%-10%的可用額度。系統會利用帳單日和還款日的時間差,將這些額度反覆刷出、還進。由於刷出來的錢被算入下一期帳單,從而實現償還當期帳單,將帳單迴圈延後的目的。
生態:利潤驅動業務“復燃”
信用卡代還背後風險重重,已被認定為違規行為。2019年,中國銀聯曾下發通知,要求收單機構應從外包服務機構合作、商戶管理、交易監控等各環節全面排查是否存在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一旦發現,立即關停。
然而,仍有仲介在利益驅動下,伺機“換馬甲重生”。有仲介告訴記者,相關App普遍不太穩定,關停後再更名重新上線是常事。行業往往呈現長期停擺、短期“復燃”的狀況。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聯席執行主任裴虹博告訴記者,上述代還行為屬違規行為,類似于借新還舊,增加了還款人的償債風險,明顯擾亂金融市場秩序。信用卡為實名制開卡,嚴禁出借,更不允許第三方以此種代還形式進行獲利。
若持卡人因該類App關停而無法按時“代還”,需負擔比透支利息更高的逾期還款利息,而且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徵信記錄等。此外,記者發現,這些智慧代還App的共性在於均需要用戶進行實名制註冊,綁定身份證及信用卡等個人資訊。某國有行人士告訴記者,持卡人的個人隱私很可能會被平臺人員轉賣或非法使用,引發電信詐騙,信用卡被盜刷等風險。
風險重重的背景下,為何該現象能“復燃”?縱觀整個産業鏈條,可觀的利潤是最直接的驅動力。自稱在全國招商的平臺商小金向記者介紹稱,他們的收益模式主要包括支付通道的費率差、拉新獎勵等。
銀行:持續加大管控力度
“套現違規成本低,行業鏈條成熟加大銀行識別難度,以及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常常是治理相關問題的難點。”某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相關App軟體已更新數代,技術愈發成熟,進一步加大了銀行的識別難度。此外,商業銀行即便在風險管理中監控到疑似套現行為,但由於涉及多個部門,在實際處置中也存在一定難度。
日前,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發佈公告稱,將進一步加強信用卡溢繳款和非本人還款管理的公告,表示將根據賬戶風險程度從溢繳款存入及非本人還款方面採取管控措施,並結合監管要求及風險形勢進行動態調整。
近年來,銀行正加大管控力度,持續加強他人代還款及異常用卡行為管理,對涉嫌異常行為的持卡人賬戶,往往會採取警示提醒、限制還款交易、調降授信額度、止付等管理措施。同時,會結合風險情況對上述管控措施進行動態調整。
據悉,加強授信動態管理將是銀行打擊信用卡代還業務的後續重點之一。“對於持卡人出現違法違規行為,我們要實施降低授信額度等剛性措施進行風險管控。對信用卡不良客戶定期開展授信額度重檢。”上述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