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明確了新市民範圍。何為新市民?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但不限于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3億人。專家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對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
近日,銀保監會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北京、山東、廣東、重慶四省市新市民金融服務的有關情況。在金融服務新市民過程中還有哪些難點和堵點問題?重點在哪些領域發力?
聚焦領域細化服務
新市民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力量,比如,建築工人、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群體,他們為城市發展貢獻了力量。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新市民人口數量有3億多,他們都面臨著安居樂業、就業創業、租房買房、孩子上學、老人養老這些需求,都是非常實實在在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金融服務,高品質擴大金融供給,提升金融服務新市民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記者從通氣會上獲悉:山東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近三年來均保持在100萬人以上,每年有大量的農村人口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北京市有800多萬新市民,約佔全部常住人口的四成;廣東省是外來人口第一大省,截至2021年末,廣東的新市民超過4000萬人;與北京、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不同,重慶新市民的來源主要是川渝廣大農村,去向主要是成渝城市群。
小微企業是吸納新市民的主力軍。各地金融監管部門在積極推進創業擔保貸款增量擴面的同時,不斷擴大主體覆蓋面。“建設集首貸、續貸、確權融資和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融資服務平臺,推動銀行信貸精準投向小微企業,持續吸納在京新市民創業就業。”北京銀保監局副局長王威在通氣會上表示。總的來看,四省市金融監管部門實現了監管和地方政府在就業、創業、住房、教育、養老、醫療等多個領域的政策協同,重點圍繞與新市民關聯度緊密的信貸投放、農民工工資管理、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等領域實施了細化監管,引導銀行業保險業積極助力新市民安居樂業。
目前,新市民規模擴張速度快、發展潛力大、需求層次多元。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是增強金融服務適應性、普惠性的關鍵舉措。新市民金融服務是有待開發的領域,供需尚未匹配,增長空間較大。隨著競爭日趨激烈,服務新市民成為銀行業的新興業務增長點,尤其對中小銀行、消費金融公司而言,更是與大型銀行形成錯位競爭、互補發展的新賽道。
“精準畫像”破解難題
新市民在城鎮居住時間短、個體分散,在享受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面臨信用等級難識別、有效抵押物不足等問題,傳統金融機構出於成本收益的考慮很難有效覆蓋這類群體金融需求。
《通知》發佈以來,各地金融機構出實招,對新市民開展“精準畫像”,有效打通了金融與新市民之間的堵點。北京積極推進政務數據與監管數據共用,有效緩解新市民因資訊不對稱等原因導致的金融服務不充分問題。山東引導銀行機構探索構建新市民戶籍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三地聯動”機制,通過區域聯動解決金融服務所在地和抵質押物所在地的空間錯配,提供精準服務。“綜合研判新市民銀行卡和相關線上收支記錄,簡化傳統資信證明方式,加強運用資訊技術逐步實現對新市民信用狀況的精準畫像,讓惠民惠企好政策直達金融消費者。”山東銀保監局二級巡視員許彥峰表示。
當前,金融機構應及時創新消費金融服務,為新市民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分期貸款服務、專屬消費貸款,滿足新市民週轉資金需求。馬上消費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圍繞新市民在租房買房、孩子上學、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需求,將金融服務嵌入到這些需求場景中,適應新市民群體的多層次、全生命週期金融需求。“金融機構應抓住新市民群體釋放的市場機遇,快速培育以‘數字新零售’為代表的新消費業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新市民在消費、就業和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細分客群、創新金融産品,為新市民提供有溫度的服務。”樂信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肖文傑説。
近年來,在政策驅動和轉型驅動下,我國銀行保險業在普惠金融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傳統基礎金融服務已比較成熟。新市民金融服務不是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而是要進一步提高服務便利度和降低服務成本,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具體來看,銀行業可針對新市民群體特點,尋找高頻金融需求共性,完善服務痛點、做好流程優化,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比如,重慶市因地制宜把對新市民的金融服務有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中,破解新市民跨區域流動面臨的難題。重慶銀保監局副局長周光宇表示,重慶的做法主要是實現基礎金融服務“一體化”,破解跨省市業務辦理難題;實現住房金融服務“一體化”,破解異地安居需求難題等。整體上推動了成渝雙核引領、區域聯動,把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便利性與促進勞動力生産要素合理流動結合起來。
專家強調,金融機構要把風控關口前移,精細化用戶分層、分群,健全風險管理的預警、監測機制。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建議,金融機構需要提升風險控制與管理經營能力,地方政府、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協同對接,有效分散風險,激發金融機構服務新市民積極性。
織密保險服務兜底網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發,尤其是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物流行業等新市民集中度較高的領域受到較大衝擊。《通知》提出,對新市民較為集中的行業開展保險産品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認為,遭受疫情衝擊及其他重大災害衝擊時,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員工收入下降程度較大。為了促進新市民創業就業,可通過現有企業保險産品擴展保障保險,或推出服務中小企業的不同期限專屬保險産品,給予收入損失風險保障。新市民往往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對傷亡、疾病、失業等人身風險的保障需求很大。他們在現有社保體系中獲得的保障相對更有限,更需要保障杠桿大的産品,對此應當擴大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的投保人範圍,允許更多類型和規模的團體投保團體健康保險。
為扎牢新市民金融服務保障“安全網”,各地銀行保險機構以實際舉措拿出真金白銀為其生産生活兜底。重慶市針對餐飲企業受疫情影響營業中斷風險,指導轄內保險公司提供營業中斷損失險等所有保險服務。數據顯示,重慶已為1641家餐飲企業、18067名員工提供全面風險保障約175億元。同時,北京市積極創新保險産品服務,減輕新市民醫療費用負擔。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市參保人數達307.3萬人,總參保率達16.8%。
“相當一部分新市民群體對疾病或意外的風險抵禦能力較弱,傳統保險從投保到售後理賠,往往涉及多方主體參與,且存在較多人工干涉,降低了保險服務效率。保險公司通過推動保險産品和服務的線上化、智慧化,增強對新市民群體的風險覆蓋,能夠提升保險服務的感知度和便捷性。”力碼科技聯合創始人馬經緯表示。
保險産品講究大數法則,參保人多多益善,並不會對新市民、老市民進行區別對待。薛洪言建議,必須加大保險産品的兜底功能,除了在産品層面進行針對性創新外,更重要的是在觀念層面做好消費者教育,只有新市民接受保險産品的保障功能,保險産品才能産生更廣泛的社會保障效益。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