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正文

字號:  

公募拉響人才荒警報 基金經理離職數近去年全年

  • 發佈時間:2014-08-20 08: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周悅

  去年年底以來,監管部門頻出重拳,在公募行業引發一場“捕鼠風暴”,多家基金公司涉案。在此背景下,加上市場持續低迷,眾多基金經理離公募而去,或投奔私募,或自主創業,或進入其他金融子行業,其中資深基金經理流失尤為嚴重,而很多接任者往往涉“基”未深,導致目前整個基金經理隊伍平均管理年限不足3年。面對人才“斷檔”的危機,基金公司各顯神通爭搶人才,一場投研人才爭奪戰爆發在即。

  新名字越來越多,老面孔越來越少。

  近年來,基金經理以每年新增百人的速度擴容,但2014年增長速度放緩,離職人數反增,截至8月19日,離職人數已接近去年全年。而從業經歷10年以上的資深經理流失率更高,整個公募行業面臨人才“斷檔”危機。基金經理去哪兒了?各大基金公司補充投研人才的路徑有哪些?

  資深基金經理流失嚴重

  8月8日,在華泰柏瑞基金公司工作了10個年頭的汪暉卸下了投資總監和基金經理職務,從老東家正式離職。據了解,汪暉的下一站是上海另一家基金公司。

  而在同一週,連續有4名基金經理公告離職。除汪暉外,還有國泰基金楊旭蔚、泰達宏利陳少平、財通基金趙媛媛。其中,汪暉、楊旭蔚和陳少平都在原公司工作時間超過10年。

  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8月19日),離職的基金經理已經達到128人,已經接近去年全年基金經理離職人數138人。

  “雖然最近幾年基金經理離職絕對數量在增長,但因為整體人數在不斷上升,所以離職率反而在下降。”有基金公司人力資源部門人士表示。

  統計數據印證了這一説法,如果以年初基金經理人數作為基數,今年以來基金經理離職率為13.58%,而2013年達到16.9%,2012年為16.33%。

  不過,人力資源諮詢機構韜睿惠悅中國資本市場諮詢負責人陸曉雋在一次研討會上表示,“雖然離職率是下降的,但離職人員的影響在上升,從離職人員的結構來看,資深經理人的佔比在上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像汪暉這樣的資深基金經理離職事件呈遞增之勢,他們或跳槽到別家基金公司,或進入資管、私募等其他金融行業;而去年末開始的基金行業“捕鼠風暴”牽連多位資深基金經理落馬,也成為資深基金經理離職率上升的因素之一。

  隨著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的推進,金融企業的人才競爭已經跨越所屬子行業,基金經理的跳槽方向除公募基金公司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私募基金、券商、信託,以及由保險企業投資的資産管理公司。

  今年離職的知名基金經理中,原興業全球基金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曉明、原華夏回報基金經理胡建平、原添富民營基金經理齊東超均進入私募行業創業。

  信誠基金副總、信誠精選基金經理黃小堅則轉投保險資管公司。韜睿惠悅的調研報告顯示,保險資産管理行業中的投資人才有50%來源於基金公司。

  除了轉投金融相關子行業,一些人則永遠離開了資管行業。2013年以來,監管機構證實有違規行為的基金經理已近20人,包括股票、債券、貨幣等投資領域,其中大部分是行業資深和頗有名望的投資人員。而這些基金經理將受到嚴厲處罰,甚至面臨牢獄之災,對同行從業者震動巨大,也對一些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造成直接影響。

  海富通副總經理陳洪,也是業內最資深的基金經理之一,在今年5月離職,去向未明。受到公司5名基金經理同時因為違規行為被監管機構調查的影響,作為分管投資的副總經理,陳洪離職的背後有太多無奈。

  iF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離職的基金經理共有128人,新聘任基金經理143人,凈流入15人,目前總人數為955人。而此前的2013、2012年,公募基金行業每年新增基金經理數量都達百人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新增基金經理以及資深基金經理的流失,造成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持續下降,目前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已經降至3年以下。

   外聘內培“雙管齊下”

  離職基金經理的第一大去向仍是資管行業。韜睿惠悅調研數據顯示,基金行業中1/3左右的人才來源於本行業,尤其是投資部門更嚴重依賴同行業公司“輸送”,有將近一半人才來自其他基金公司。在中大型基金公司中,能夠做到全部人才自己培養的公司並不多,多數仍採取外聘內培“雙管齊下”的人才策略。

  泰達宏利是中大型基金公司中,新任基金經理全部由公司內部培養且人數最多的基金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泰達宏利先後有3名基金經理辭職,此後,泰達宏利分別從內部提拔3名基金經理。

  觀察泰達宏利的用人傳統可發現,直接從外部挖角上崗的現象並不多見。2007年以來,僅有兩名基金經理(來自益民基金的胡振倉、來自中金公司的熊壯)自外部招聘入職未滿1年即上任基金經理,其餘11名基金經理即使自外部招聘,也需經過內部歷練才可上崗。

  大型基金公司中,華夏基金由於基金經理人數最多,因此無論在新任還是離職基金經理數量排名上,均位列行業之最。不過,華夏基金歷來傾向於研究員上任基金經理的傳統晉陞路徑,基金經理外聘比例明顯低於大基金公司50%的平均水準。iFinD數據顯示,今年華夏基金共有6名基金經理離職,同時8名新基金經理到位,8名新人中,僅來自中國人壽資産的林峰、嘉實基金的任競輝入職不滿半年。

  易方達今年也有5名基金經理離職,隨後,易方達增聘兩名基金經理,投研背景均為內部培養。

  與華夏、易方達基金這類研究員晉陞基金經理的傳統人才策略不同,嘉實基金對外部人才持更開放的態度。今年以來,嘉實基金投研團隊增聘了8名基金經理,外聘基金經理比重明顯多於行業平均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事業部改革也為大基金公司吸引人才擴寬了門路。近期,招商基金先後迎來前廣發基金投資經理梁亮、前國聯安總經理助理兼研究總監王忠波、前東吳基金權益類投資總監兼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唐祝益等行業內供職多年的高端人才。

  海通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高道德表示,基金經理在公募內部流動的原因有四:一是基於職業發展的訴求,包括薪酬和職位。部分基金經理由於出色的管理業績晉陞至管理崗位,或者選擇通過跳槽來謀取更高的薪酬和職位;二是迫於考核的壓力,部分基金公司考核期限較短,基金經理若無法通過考核可能會被調整職位甚至辭退,從而使得部分基金經理選擇離職;三是公司內部調崗,例如轉去管理專戶産品或海外投資部等;四是一些基金經理由於業績差,被降級至研究員,調回研究崗位。

   事業部改革試解人才困境

  除了常規的激勵,從2013年開始,一些基金公司嘗試通過制度改革來吸引投資人才。

  2013年,招商基金首推“投資工作室”計劃,成為第一家啟動事業部改革的公司。此後,“老十家”中的國泰基金、2012年新成立的前海開源基金、完成重大股權調整引進知名管理人的中歐基金等陸續進行事業部制度改革的嘗試。

  目前看來,事業部改革確實為基金公司爭取到了不少優秀基金經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原農銀匯理投資總監、農銀高增長基金經理曹劍飛,原富國匯利債券基金經理刁羽等先後離職,轉而加盟中歐基金。據了解,中歐基金將會為他們設立事業部。

  目前中歐基金已有3個事業部,而中歐基金高層計劃在年內設立7~8個事業部,不再以資産類別而是按照牽頭人的特長來設立,例如分為做絕對收益、量化投資的事業部等。

  前海開源基金也通過建立事業部迅速聚集了一批投研人員,其中大部分來自其他基金公司。其中,原中郵創業基金經理助理徐立平,出任前海開源執行投資總監;原中信證券自營業務出身的孔令國,現任職專戶部。

  值得注意的是,進行事業部制改革的部分基金公司,如中歐、前海開源都有股權制度方面的配套安排。“只有股權改革與事業部改革同時推進,改革才能徹底。”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

  2013年5月,證監會公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對專業人士持股計劃進一步明確,除了原則上規定基金公司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以外,還詳細列明瞭專業人士參股基金公司擔任主要股東、持股5%以上非主要股東的具體要求。

  今年中歐基金披露的股權激勵方案顯示,投研人員中周蔚文、陸文俊均有持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