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學院開拓者孫才新院士逝世12週年的紀念日,我想讓‘小同學們’實地感受院士對祖國的赤誠。”近日,重慶大學志願者田鵬宇帶領幾名中學生,在孫才新院士生前用過的辦公桌、書櫃和獎狀前“零距離”感受科學家精神,並向院士像致敬。
在重慶大學“校園金秋開放日”期間,來自重慶七中初中部的52名學生在大學生志願者的陪伴下,沿著重慶大學的紅色遺址,體驗了一場“開放、互動、沉浸”的研學之旅。
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歷經多次血與火的洗禮,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革命遺址,例如周恩來發表《第二期抗戰形勢》演講的七七抗戰大禮堂,鄧穎超演講過的理學院,為表彰馬寅初而建的寅初亭,遭日寇轟炸過的工學院和樓後的大轟炸紀念碑,在1949年唱響過《團結就是力量》的團結廣場,立有吳芳吉、沈懋德、馬寅初、何魯、吳宓、丁道衡、李四光等人物雕像的校園雕像群——他們或參與創建重慶大學,或曾任教於此。
近期召開的重慶大學2023年第十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提出,啟動實施“校園文化提升工程”,接續傳承好百年重大辦學文化,做實做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工作,讓大學文化成為培育造就一流人才、産出一流科研成果的不竭精神源泉。
重慶大學團委主持設計了多條校園紅色研學路線,根據中小學生的特點,本著“開放、互動、沉浸”原則,以帶有紅色記憶的標誌性建築景觀為依託,由志願者一對一陪伴中小學生,通過同行過程中的“微宣講”,引領青少年“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體會紅色歷史和文化底蘊。
校史館是中學生停留最長的地點。大學生講解員朱佳妮、霍紫煊擔任導遊,介紹重慶大學從1929年創辦時提出建設“完備弘深之大學”的願景,到如今朝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目標不懈奮進的校史。在重慶大學學生活動中心,重慶大學“啟邦”研究生宣講團團長董瑞祺帶來了一堂“零距離”宣講,用音樂、視頻等形式,講述紅岩精神在重慶大學“雙一流”建設中的傳承故事。
在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該校電氣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符劍彪了解到“小同學們”正在學習電路串並聯和物態變化章節,於是將眼前的實驗設備技術原理“翻譯”成中學生能聽懂的科普知識。
“和‘小同學們’聊得正開心,突然意識到他們是10後,那一瞬間就體會到了作為大姐姐的責任,要把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和規劃向更好、更積極的方面引導。”重慶大學志願者農曉莉説。
“我們希望同學們能夠自信地挖掘、提煉和展示我們自身的校園紅色基因。”重慶大學團委書記于佳佳談到,當前青少年研學需求很大,高校是弘深博大的精神共同體,特別是重慶大學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就近就便開發“紅色IP”並向青少年免費開放,以零距離、沉浸感引領青少年感悟身邊的紅色文化。
不僅是中小學生,港澳臺青年也對重慶大學紅色研學頗感興趣。田鵬宇參與了紅色研學路線的策劃和試運作,並帶領台灣高校傑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港澳青年看祖國”港澳青年代表交流團體驗過,“每次大家都有收穫,還在社交平臺上發佈、點讚所見所聞”。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