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2015-06-02 第66期

"銀杏葉"事件發酵的背後

近日,在國家食藥監局對低價銷售銀杏葉藥品企業的飛行檢查中發現,個別銀杏葉藥品生産企業存在嚴重違法行為。國家食藥監總局展開專項治理,超100家銀杏葉生産藥企面臨整改,而隨著調查的深入,會有更多的企業涉入。同時,此次事件反映出的植物提取物市場的監管問題也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植物提取行業目前的規模已從2005年的50多億元已經成長為2013年的160多億元,從事植物提取的企業也從2005年的20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家。目前,這些植物提取産品部分出口國外,作為保健品或者食品添加劑使用,一部分作為國內保健品的原料使用。

為降成本違法生産 銀杏葉藥品療效"打折"

 

造成這次銀杏葉藥品市場地震的根源有兩個:一是企業為降低成本,把藥典中規定的用稀乙醇提取工藝改為用稀鹽酸提取,而用傳統的檢驗方法檢驗不出來。

 

二是部分企業生産銀杏葉提取物,因為非藥用而未要求取得藥品生産許可,但沒有納入食藥監管部門的監管。這兩個漏洞到了該補上的時候了。

 

此前,醫藥行業分析師趙鎮曾對媒體表示,相比較稀乙醇,鹽酸成本便宜很多,價格大概是稀乙醇的六分之一。

 

一位制藥行業的業內人士對記者介紹,企業用鹽酸替代"稀乙醇"的根本原因是成本更低,實質上是一種逐利行為。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翁維良對記者介紹,銀杏葉製劑是治療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由於銀杏葉提取物中含有銀杏酸這一有害成分,可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還會引起基因突變、神經損傷等。因此,銀杏葉提取物中銀杏酸含量的不同,導致其價格相差較大。

 

食藥總局在通報中也表示,用鹽酸工藝生産銀杏葉提取物會分解藥品有效成分,影響藥品療效。

 

翁維良表示,在此次的事件中,企業將銀杏葉提取生産工藝由稀乙醇提取改為3%鹽酸提取,對於藥效以及其安全性上的影響是不同的。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告訴記者,其他植物提取物産品也面臨著質控不嚴的問題:"植物提取物用作藥用只是一部分,更大的需求在於保健品,如果這一部分産品也存在有害物質超標、監管不力的情況,後果也十分嚴重。"

中間環節失守 原料外購有品質風險

記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銀杏葉提取物來源於外購。

 

卓創資訊醫藥分析師趙鎮向記者表示,藥企自行生産要考慮原料成本,"直接外購能降低運作成本。"

 

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也持相同觀點,他還認為,藥企外購銀杏葉提取物亦可能是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量。

 

不過,藥企在採購銀杏葉提取物時,或許就已經因把控不力而出現品質問題。以益佰制藥為例,公司稱銀杏葉提取物供應商重慶"科瑞南海"具有相應資質,但5月24日,科瑞南海已主動上報用於藥品生産的部分提取物從不具備資質的企業購買。即是説,銀杏葉提取物在中間環節已失守。

 

在史立臣看來,藥品檢測監管缺乏統一標準也是導致品質問題的原因之一:"有關部門只關注藥品的有效成分是否達標,往往忽略了有害成分,沒有要求強制性檢測。另一方面,檢測藥品的設備價格不菲,藥企通常只按照國家出臺的標準做相應的檢測,只要達到某幾項標準即可,其他一些潛在的有害指標就被忽略了。"

植物提取物市場監管亟待強化

 

截至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已經連續發了3次通稿披露非法銀杏葉提取物的調查進程,而隨著事件發酵,關於銀杏葉提取物、植物提取物風險的潘多拉盒子也隨之打開。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記者介紹,在銀杏葉藥品事件持續發酵的背後,是國家亟待規範和整治的植物提取物市場。

 

據了解,植物提取是中成藥生産和品質管理的關鍵環節,其産品主要應用於藥品、保健品和食品。植物提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藥品的藥效。

 

在我國,植物提取産業是"朝陽産業",佔據我國中藥類産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佈的數據,2014年1月至11月份,中藥類産品出口總額30.04億美元,同比增長13.55%。其中,植物提取物出口額15.92億美元,同比增長24.56%。

 

我國植物提取物産業雖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也存在提取産品品種多、規格雜、缺乏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生産企業參差不齊、流通秩序混亂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制約了中藥提取行業的發展。這種現象的存在也導致了我國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在植物提取方面拉開了距離。

 

史立臣認為,在國家相關部門加強植物提取市場監管的同時,植物提取市場也將面臨大洗牌。那些具備符合國家規範的植物提取企業才有可能真正發展壯大。

 

記者在一份食藥監總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內容紀要上看到,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吳湞坦言,市場監測發現,非法銀杏葉提取物不是個別企業的問題,中檢院從北京市的市場上抽取了14家企業的22個銀杏葉藥品,發現7家企業的10個産品均不同程度存在改變生産工藝、違法添加相關物質等問題。

 

銀杏葉事件後,這個行業的監管情況受到關注。有消息稱,2016年1月1日起,中藥生産不得再委託提取,從源頭扼殺風險。

 

(資料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網 人民網 經濟參考報 新京報 京華時報等)

相關閱讀

波及9家上市公司

    截至6月1日,發佈公告宣佈對涉"銀杏葉提取物"産品採取各類措施的上市公司已達9家,分別是仟源醫藥、方盛制藥、雲南白藥、海王生物等。 [詳細]

仟源制藥

    仟源醫藥公告稱,公司已于2015年5月20日對桂林興達供應的銀杏葉提取物展開內部調查,並停止生産和銷售所涉及的産品銀杏葉分散片,同時啟動了召回工作。

蕪湖綠葉制藥

    5月21日,蕪湖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已終止與桂林興達藥業合作關係,並停止涉用該公司銀杏葉提取物産品的生産和銷售,並按相關要求啟動召回工作。

方盛制藥

    5月21日,方盛制藥公告表示,已成立調查小組對該事件展開全面的內部調查,終止與桂林興達的所有業務往來,並表示"將依法向其索賠。"

雲南白藥

    5月25日晚,雲南白藥公告稱,該公司全資子公司中藥資源公司響應雲南希陶綠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寧分公司的需求,從桂林興達採購五批計6.9噸銀杏葉提取物並銷售。

康恩貝制藥

    5月28日晚間,康恩貝發佈公告,截至目前公告中提到的6.9噸問題銀杏葉提取物中,已有95.65%得到有效控制和召回,剩餘問題銀杏葉産品正在積極召回。

漢森制藥

    5月28日,漢森制藥發佈公告稱,公司採購的銀杏葉提取物均經過嚴格品質檢驗,"對不符合標準的銀杏葉提取物進行了及時的退貨處理。"

海王生物

    5月28日,海王生物公告披露稱,寧波立華制藥有限公司提供給海王生物子公司海王藥業的部分銀杏葉提取物存在品質風險,實施緊急召回。

信邦制藥

    5月29日信邦制藥公告,公司已對使用自製銀杏葉提取物生産的有效期內的所有銀杏葉片在庫的就地封存、在市場上銷售的實施召回,線上生産的立即停産。

益佰制藥

    5月30日,貴州益佰制藥發佈公告稱,公司5月24日已停止銀杏葉片的生産和銷售,對庫存的科瑞南海的相關提取物就地封存,于5月29日起對上市的銀杏葉片産品啟動召回。

相關評論
賽柏藍: 國內植物提取行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從2005年的50多億已經成長為2013年的160多億元;從事植物提取的企業也從2005年的20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家。
消息人士: 經過合法提取物生産銀杏葉片價格為每片1.7元,而採用非法銀杏葉提取物生産的成品價格為每片1.1元。改變工藝、非法提取銀杏葉的目的是為了低價銷售給藥品生産企業。藥品企業願意低價採購提取物是為了降低藥品成本,最後得以低價中標進入醫院市場。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翁維良: 由於銀杏葉提取物中含有銀杏酸這一有害成分,可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還會引起基因突變、神經損傷等。因此,銀杏葉提取物中銀杏酸含量的不同,導致其價格相差較大。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 其他植物提取物産品也面臨著質控不嚴的問題。植物提取物用作藥用只是一部分,更大的需求在於保健品,如果這一部分産品也存在有害物質超標、監管不力的情況,後果也十分嚴重。
聯繫方式

策劃:雨田
電話:68735078
郵箱:zhangsl@china.org.cn
官博:http://t.qq.com/chncaijing
出品:中國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