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經營權流轉作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一直成為社會各方爭論的焦點。近年來,與工業化、城鎮化特別是與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相適應,農村土地流轉明顯加快。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3.8億畝,佔到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
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即在在堅持和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此後,政府部門不斷推進土地流轉相關制度的落地。
雖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一詞最早在2002年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就曾使用,但近十多年來,農地流轉依然存在種種觀念上的羈絆和制度上的困境,並未順暢運作。不久前,中央深改組召開的第五次會議,審議了農村土地流轉、農民股份合作等改革方案,第一次提出了在堅持農村土地所有制前提下,促使承包權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新格局,同時也為未來農村土地改革的制度創新奠定了基礎。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解讀上述文件時表示,“三權分置”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也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農戶承包經營,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戶擁有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取得良好效果。他稱,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促使土地承包經營權分離,實行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有序地流轉土地經營權,既放活了土地的經營權,又保障了承包農戶的權利。
而縱觀1949年以來中國土地制度變革,大體包括了三個歷史轉折,即1949年土地改革、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1978年後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雖然每次土地改革都在所有制、土地分配、經營方式、改革目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但總的來説,是一個不斷地為土地減負的過程。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本質上是農戶土地權利和利益的大調整。涉及權利關係廣泛複雜,在實際操作中還有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人民日報在今年2月刊文重點指出了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五大亂象:土地流轉主體混亂;土地流轉行為混亂;土地流轉結果混亂;土地流轉市場混亂,運作機制不健全;政府服務監管混亂等。
但是,農村土地流轉是當下市場經濟發展的産物,它的運應而生,給農村帶來了不少新變化。農民通過土地流轉,不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還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首先,農村土地流轉後,一些有“頭腦”的農民擺脫了土地束縛,專門從事二、三等産業,既增加了收入,又繁榮了城鄉經濟。其次,流轉土地的農民不再承擔收入風險,可以穩定獲取土地租金收入,並能從中獲取勞務收入。
隨著二、三等産業的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大幅度增加,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經營分散、閒置、流動性差,甚至出現拋荒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生産發展,成為制約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要障礙。而土地流轉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大問題。
另外,政策釋放出的信號,讓投資者們看到了農業“紅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農業投資額為6792.38億元;2012年中國農業投資額為9004.26億元;2013年中國農業投資額突破10萬億元。
褚橙是85歲的前紅塔集團董事長褚時健歷時十年種出的橙子,褚橙的熱銷不僅意味著褚時健人生的轉機,也讓眾多投資者對新農業的前景充滿了期待。聯想集團創始人、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先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提到,現在民營企業做農業的條件成熟了。
事實上,很多大公司早已在農業領域投入重金。2010年7月,聯想農業投資事業部就已正式成立。2012年10月,聯想收購了青島沃林藍莓果業有限公司。隨後,他們用一年的時間,投資2.5億元,在山東、遼寧、四川、湖北等地建成總面積逾1.5萬畝的規模化藍莓基地。到了2013年2月,聯想在成都又收購了四川中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改造成中國最大的獼猴桃種植企業。
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與包括農業在內的傳統産業的融合一直在進行,通過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打造食品安全和現代農業品牌,進而通過品牌運作對種植、養殖、加工、物流、行銷等産業鏈各環節進行垂直整合,萬達集團老總王健林搞起了“萬達菜”就是其中一例。農業規模化精細化企業化經營逐漸成了穩賺不賠的買賣。
如何在規模集中與風險可控、釋放活力與強化監管之間有機協調,是決定以農村土地流轉為基礎的農村土地改革成敗關鍵。根據經濟參考報此前報道,一些地區在土地流轉中存在租期不確定、“非糧化”蔓延等問題,亟待解決。
由於大部分流轉的土地都是農民1988年第二輪聯産承包簽訂的承包協議,30年承包期限不剩幾年,村民承包到期後政策的不確定性,給企業投入與生産帶來很多風險。
除土地承包30年期限瓶頸外,農民不願長期流轉也是制約土地發揮規模效應的重要因素。很多農戶預期土地租金還會大幅上漲,因此情願土地撂荒不願流轉,或者流轉合同只簽兩年到五年。
另外,土地流轉“非糧化”,已成為各地土地改革中普遍面臨的挑戰。
由於種糧經濟回報低,致使土地承包者偏愛土地流轉“非糧化”。土地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埋下重重憂患。業內人士分析,規模種植畝産原本比個人精耕細作畝産低,因此大面積土地流轉不種糧食,肯定會影響糧食産量;有企業或承包戶流轉土地用來種西瓜、種苗木、種葡萄,使用地膜、遺留樹根等對田地土質和肥力都有較大損害;最後,有的工商資本流轉土地後,簡單投入平整種樹或經果,目的在於申請項目補貼資金、作為貸款地抵押物或等徵地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