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升溫,以北京為中心,囊括周邊的天津和河北各縣市,各種要素都在“流動”。隨之而來的,是小到個人大到企業、政府等各方力量之間的博弈。
産業轉移是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必然之義,但是,什麼樣的産業、如何轉移仍是備受爭議的話題。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首批207家外遷企業名單已披露,據傳這些企業幾乎都是“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虛席以待的河北省和天津市並不樂意接收。
其實,産業轉移並不是新鮮話題,早在十幾年前,東部産業就逐漸向中西部轉移。處於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初始時期的中西部,在承接東部産業之初,不管污染與否,只要是項目都願意接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的中西部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産業特色,開始對入駐企業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北京正在為污染企業劃定退出時間表,但接收這些擬退出企業,河北也很撓頭。
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京目前正在逐步提高工業企業的排放標準,今年年底前將有500家排放不達標的污染企業退出北京,鑄造、燒結磚瓦、化工、傢具等六大行業將退出北京。
張伯旭稱,經過治理仍沒有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污染企業北京不要,估計北京周邊省市也不會要,北京不支援這樣的企業在周邊佈局。
由此可見,産業調整必定是一個多方長期博弈的過程,北京此次計劃外遷的企業多屬於“三高”企業,而河北、天津等地則更希望看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大、能與北京密切配套的企業落戶。
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同為沿海的京津冀地區在協調同步發展方面差距明顯。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和城市問題凸出,産業轉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的突破口被擺上議程。但事實上,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對於外遷的態度卻冷暖不一。
4月16日,央企新興際華集團下屬子公司、國內生産原料藥碳酸氫鈉的龍頭企業北京淩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宣佈將整體搬遷至河北省邯鄲市,成為今年以來北京市第一個企業整體外遷項目,也意味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邁開步伐。
新興際華表示,搬遷後的一期工程,産業鏈可以得到延伸,能源資源消耗大幅減少,是“環境友好型”企業,並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4億元,並吸納當地就業150人左右。
據《經濟日報》報道,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利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唯一一家在河北建廠,總部坐落于北京的産供銷一體的家電企業。“北京這樣的城市不太適合建廠,尤其不適合我們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談到京企外遷,利仁科技副總經理王兆林別有感觸,“從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綜合考慮,公司早早便將廠房移至河北廊坊,北京總部主要負責設計、研發及行銷工作。”
當然,有企業願意搬遷,就有企業不樂意,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在這場轉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子。對於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它們本身就是北京大力延攬的優先選擇對象,這些企業普遍缺乏外遷的動力。
美時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坐落于中關村的網際網路企業,公司行銷總監程翔向記者透露,公司也曾專門討論過搬離北京的議題,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北京的空氣品質越來越差,但鋻於河北更加糟糕的環境,更不可能進駐其中。同時,由於公司的主要客戶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即使搬遷也只會選擇上海或深圳。
京津冀三地各自為政一直深受詬病。長期以來,由於首都北京對資源的集聚和吸附,形成的虹吸效應,致使環北京周邊地區發展遲緩。
自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得到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積極響應。産業轉移和産業升級的問題成為三地政府和民間關注的一大熱點。
之前,在我國較早自然出現産業轉移的長三角地區,走上了“污染—治理—反思”的痛苦之路。在早期的産業轉移中,包括鋼鐵、石化等重化工産業也都無一例外地選擇向中西部地區深入。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環保意識提升,重化工産業轉移已經難覓承接地。
而如今,對於原本就屬於大氣污染“重災區”的京津冀而言,區域內“三高一低”産業要想在治理污染和兼顧經濟發展中選擇一條適宜的發展路徑,一味外遷絕非上策,而出路也早就明晰,即所謂“外遷不如轉型”。
對此,有媒體評論稱,儘管這一道理人盡皆知,但為何企業明知此路可為而不走?即便是北京的“三高一低”産業,也非要在明知無人願接、無人敢接的前提下,依舊列明外遷企業的名單?其背後,傳遞著一個事實:轉型的難度遠比外遷污染企業大得多。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北京為應對日趨惡化的環境污染難題而提出的目標。據了解,北京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現狀、任務、目標、措施提出了具體要求,並決定對産業結構進行調整,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其中,擬在2015年前調整、退出鑄造、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
有媒體指出,眼下,留給政府和企業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外遷看似是唯一齣路。但必須提醒的是,與區域一體化一樣,污染的擴散同樣在向區域一體化發展。這就意味著,無論北京將前述“三高一低”産業轉移到津冀何地,未來可能帶來的區域內污染物,都未必減少。
總而言之,兼顧環保和發展,依舊“遷”不如“轉”,評論稱,各方都不妨少考慮短期經濟利益,多顧及長遠發展;少擔心近期考核目標,多憂慮長久生存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