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人物 > 正文

字號:  

漢能掌舵人李河君揭秘:發跡于水電富達于光伏

  • 發佈時間:2015-05-04 07:54:1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饒守春 沈佑榮  責任編輯:朱苑楨

  正如所有商業大亨一樣,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總能引得市場關注。

  4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下稱一財)用四個整版刊發5篇漢能相關報道,包括《李河君的舉世藍圖誰能懂,漢能到底在下什麼棋?》、《爭議李河君》、《揭開漢能資金鏈謎團》、《自營賬戶重倉漢能,權益卻不屬中信證券,“收益互換”替誰鎖倉?》、《漢能九大光伏基地全景圖》。消息一齣,漢能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當日股價急跌8.5%至7.21元。

  4月27日,漢能集團發表聲明稱,《一財》多篇針對漢能的報道失實,導致公司市值1天內蒸發280億港元。而《一財》則回應稱,漢能在聲明中斷章取義,蓄意歪曲。

  《一財》和漢能的糾葛迅速引起了市場的圍觀,也不禁讓人對這個曾經把馬雲王健林拉下首富寶座的漢能集團掌舵人李河君産生興趣。他從哪來,將往何處去?我們一一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所有的部委都批了,只剩發改委不同意——他們不相信民營企業有能力幹成這樣的項目,認為該給國有企業幹

  ——李河君

  李河君是誰?

  這位今年2月初曾以1600億元登頂首富的48歲廣東河源客家人,從1988年大學畢業向大學老師借了5萬元創業開始,到九十年代涉足水電,再到新世紀後入主光伏,將漢能打造成全球化的清潔能源跨國公司,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發電企業,聲稱致力於“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李河君一路走來,譽滿天下,亦謗滿天下。

  並購水電站、主導光伏發電,李河君因此博得了並購高手和資本高手稱號。然而,在二級市場上,他被媒體曝出左手買右手賣的關聯交易而備受詬病。不過,與其他富豪不同的是,面對媒體的質疑和採訪,李河君多選擇“不接受”。截至長江商報發稿時止,記者發給漢能集團的採訪提綱仍未獲得片言回復。

  但不論毀也好,譽也罷,李河君始終“固執”地喜歡較真,在規則下自由穿行,並在爭議中不斷前進。

  發跡于水電

  27年前,誰也沒想到李河君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首富。儘管在這個位置上,他坐的時間並不太長。

  1988年,來自廣東省河源市的李河君從北方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由於家境並不好,畢業時李河君壯著膽子向老師借了5萬元創業。

  利用這筆錢,李河君與幾個小夥伴一起做起了倒賣電子産品和玩具等生意。哪個賺錢就做哪個,就這樣,四五年後積累了七八千萬元的資本。此後,手握“鉅資”的李河君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式的倒騰,開始轉向於收購公司。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內小水電蓬勃興起。在朋友建議下,李河君步入了火熱的水電行業。直到如今,漢能集團依然堅持認為,漢能産業基礎是水電。

  1994年, 李河君以1000多萬元的價格,收購了家鄉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只有15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自此,他在收購水電站方面一發不可收拾。通過各種並購,他將水電站的裝機量從幾千千瓦擴大到了幾十萬千瓦,地域也不僅限于河源,而是覆蓋了廣東之外的浙江、廣西、雲南等地。

  2003年7月,李河君做了一件令人吃驚的大事。他通過旗下的華睿集團(漢能控股集團的前身)斥資12億元收購位於黃河上游的青海尼那水電站,這一項目成為迄今中國最大宗的民營企業收購國有能源資産並購案。

  在一筆筆並購案中,不得不提的是雲南金安橋水電站,也正因此,才使李河君的華睿集團躋身於百萬級大型水電站企業行列。直到如今,金安橋水電站仍是李河君的重要現金“奶牛”。

  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嘗到了甜頭的李河君一口氣簽下了其中的6座,總計規模達到2300多萬千瓦。但困難隨之而來,隨著五大國有發電集團的成立,李河君投資的金安橋項目一直無法得到發改委的批准。李河君因此對媒體“抱怨”,“所有的部委都批了,只剩發改委不同意”,“因為不相信民營企業有能力幹成”。

  儘管遭受如此磨難,金安橋水電站還是動工了,只是在不斷投入中資金越來越緊張。為了全力保住這個項目,李河君停下了其他的在建項目,甚至一個一個賣掉了已經建好且效益不錯的水電站。在這段艱難歲月中,有知情者稱李河君“一度寫好了遺書”。

  公開資訊顯示,“未批先建”為李河君帶來了銀行不再貸款給他的麻煩,也讓他一急之下將發改委告上了法庭。最終幾番博弈,當初簽下的6座水電站,也只給李河君留下了一座,這便是2011年投入運營的金安橋水電站。

  漢能控股集團官網這樣介紹金安橋,金安橋水電站是目前全球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最大水電站,總投資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年發電量超過130億度。

  業內人士稱,金安橋水電站僅僅是李河君和漢能控股集團水電站中的一部分而已。漢能目前或控股或參股的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已高達600萬千瓦。這些水電站成為李河君源源不斷的“印鈔機”,也為他之後入主光伏發電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富達于光伏

  依靠水電站發電積累下的鉅額資本,李河君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清潔能源發電。這一次轉型,便有了現在的漢能薄膜發電。

  早在金安橋項目還未竣工時,李河君便計劃著從水電轉型為光伏發電。彼時,市場上光伏發電有兩條技術路徑:薄膜發電與晶硅發電。相比于發電轉化率更高、技術壁壘更低、應用企業更多的晶硅發電,個性獨特的李河君選擇了不走尋常路——薄膜發電。

  李河君的這一選擇並不被同行看好,甚至有人揶揄他“不是瘋子就是騙子”。然而,在李河君眼中,這一選擇有另一番解釋: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陽能發展的整體趨勢。

  李河君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解釋自己選擇薄膜發電的原因——“未來的光伏,我理解的概念是什麼呢?人類像葉綠素一樣直接利用陽光。其實薄膜發電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可以理解成人造葉綠素,綠色植物要直接利用陽光。人類以前所有利用太陽能都通過燃燒渠道,比如100瓦的太陽能照到地球上,我們通過燒煤、燒油等只能得到幾瓦,薄膜能得到多少呢?最高得到30、35瓦,30%的轉化率,晶硅可以得到16、17瓦,中間沒有任何污染排放,直接利用陽光。”

  選擇薄膜發電,同時意味著鉅額的資金投入。依靠水電站供給的源源不斷如流水般“白花花”的資金流,李河君在光伏領域開始大施拳腳。

  像水電一樣,李河君依然採取慣用的並購手法,快速壯大其光伏産業。2012年至2014年,李河君完成了四次國際並購,先後將國際頂級薄膜太陽能技術生産商德國的Solibro、美國的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公司收入麾下,將漢能的光伏産業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産業。

  在産業上投入的同時,李河君也開始在資本市場上佈局。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香港上市公司紅髮集團損失慘重,薄膜光伏組件製造商阿波羅集團趁機對其發起反向收購並借殼上市,公司名稱也變更為“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鉑陽太陽能”),這便是漢能薄膜發電前身。一年後,漢能集團向鉑陽太陽能發出了高達25.5億美金的長期訂單,以及向其發行價值38億港元的可轉股債券,這意味著漢能集團提前借給了鉑陽太陽能38億港幣為自己生産所定制的設備。儘管這一手段被外界認為是漢能為控制鉑陽太陽能,亦遭到多方質疑,漢能集團曾對此予以否認。但最終的結果是,2014年10月,鉑陽太陽能正式更名為漢能薄膜發電。

  梳理五年來漢能的轉型,500億元是它花費的代價,但這代價相比于目前漢能薄膜發電的市值,花得可謂超值:漢能集團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企業,市值遠超國內所有相同公司總和。

  不過,漢能否認靠股價發家。其曾公開回應媒體報道稱,漢能過去20年一直堅持做清潔能源,已建成水電權益裝機超過600萬千瓦,已建成300萬千瓦産能的薄膜太陽能生産製造基地,在建4個全球領先的CIGS薄膜太陽能生産基地。漢能堅持做實業,産業基礎是水電,並非所謂靠股價發家。

  爭議中匍“伏”前行

  李河君的身上從不缺少故事,伴隨著故事而來的,常常是爭議和質疑,但每一次爭議中,李河君都像獨行俠一樣,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而這,他認為是自己年幼時,父親教育自己的“信”字以及“識勢”。

  曾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李河君向記者談起往事,説父親作為“中國最早的個體戶”,正是因為還在國內形勢並不明朗時就冒著巨大的風險經商,並認為“路線遲早會改,一切都會向前”,才讓自己明白看得遠才能夠讓企業長存。同時,父親對他説的那句“商場有道唯誠信,處事無奇但真實”,讓自己相信“誠信”的力量。

  儘管如此,社會仍然更願意將李河君所做的事情以及所處的諸多爭議,歸因于他的個性,或者説是意志堅定。正因此,李河君才能夠在大學畢業時大著膽子向老師借5萬元創業。這筆錢在1988年,無疑是一筆鉅款。也同樣是這樣的性格,李河君在涉足水電後,多次並購,並在2009年金安橋項目最困難時,毅然拒絕多位想要高價收購的買家,並一度急紅了眼與國家發改委對簿公堂。更因為是這樣的性格,使他在入主光伏發電後,選擇了技術難度高得多的薄膜發電,並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然而,這樣的性格卻讓他更多時候處於輿論的漩渦中。

  從做水電開始,金安橋項目的“未批先建”,讓不為多數人所知曉的他常常陷入爭議。而從2009年轉型光伏發電後,隨著身家的飆升,李河君身上的爭議亦同時多了起來。不論是捨棄晶硅發電而選擇薄膜發電,還是在資本市場上屢被質疑的關聯交易,無一不是與他的性格有關。

  4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刊發多篇關於李河君及漢能集團文章,對其財富增速、光伏産業及資本運作等提出質疑。然而,與眾多富豪沉默不同,李河君非常“較真”,不僅公開聲明反駁,甚至還拿起了法律武器。

  其實,在一些公共場合,李河君亦是那個不懼流言,喜愛“出風頭”的人。今年兩會上,他發言時多次提及自己的公司漢能薄膜發電,便是在全國範圍內做了次免費廣告。他的這一行為,被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指出並質疑。

  李河君的宏偉版圖中有一個“121”計劃——到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市值20000億、盈利1000億元。不知這番遠景,會否給他帶來更多的爭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