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發展蔬菜産地初加工提升産業附加值
- 發佈時間:2016-05-03 10:15: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吳起龍
4月27日,在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樂眾生態園,兩位工作人員正在分裝蔬菜。綠色的甘藍、黃色的南瓜、紅色的番茄被分裝到50多個擺放整齊的白色塑膠袋內,分外搶眼。園區的技術員周新軍介紹説,這是簡單處理過的半凈菜,客戶拿到後只需清洗就可炒制食用,很是方便。
樂眾生態園的這種銷售方式,屬於産地初加工的一種。不僅方便了客戶,對園區本身來講也提高了效益。
2012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通過“先建後補”的方式,以補助為杠桿撬動民間資本的大力投入,加快提升全國試點省區的農産品産地初加工技術裝備水準。
對於河北這個具備地利優勢的傳統蔬菜種植大省,在這方面發展情況如何?記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採訪。
反應延遲,地頭批發佔主流
在欒城區神農福地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楊春英告訴記者,合作社流轉了150畝土地,建了35個大棚,主要種植番茄和草莓。每到蔬菜成熟季節,基本上是商販來地頭直接拉走。
“由於去年天氣影響,番茄産量相對較低,價格自然就高了一點,1斤能賣到1.8到2塊錢。”問起初加工方面,楊春英説,因為不愁賣,沒怎麼考慮這些。今年嘗試了給市裏的一家超市供應番茄,最多也就是挑3兩往上的、個頭均勻的進行簡單分裝。
“欒城區全縣蔬菜種植面積有十幾萬畝,其中設施蔬菜近5萬畝,基本走的是地頭批發、産地銷售的模式,大都是菜販整袋、整車地從田間地頭直接拉走,像樂眾、神農福地這樣進行預處理的模式,已經是一種新的探索了。”欒城區農業局副局長王興利告訴記者。
邯鄲市是傳統的蔬菜大市,“十二五”期間,我市蔬菜産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去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90多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90多萬畝,總産量1200多萬噸,實現産值260多億元。
在永年縣南大堡蔬菜批發市場,記者遇到一位來賣菜的村民老張,問起蔬菜初加工的問題,他顯得一臉茫然。簡單解釋後,他有點不屑一顧地説,哪需要加工,一般都在地頭賣光了,連直接送到批發市場的時候都不多。
從農業局領導到普通菜農,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相對一致。這個説法記者也在河北省農業廳得到了印證。蔬菜産業發展局局長張保起説:“由於全省蔬菜的發展過程和傳統背景等因素,全省蔬菜初加工目前剛開始起步,規模、水準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未來的發展應該在這方面下足功夫。”
狼煙四起,傳統優勢變劣勢
“不愁賣”這個詞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最多的詞。
“不愁賣”、“供不應求”,這些詞對生産者來説本來應該是好現象。然而“細思極恐”,要看賣給了誰,賣得價格怎麼樣?蔬菜從地頭直接讓菜販拉走,既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也減少了菜農的收益。這就是説,考慮到消費者利益和生産者附加值的問題,“不愁賣”這個詞就有了深層次的含義。
“研究河北的蔬菜發展,一定要考慮早期起步的特定背景。”多年的蔬菜研究經驗讓張保起這句話顯得頗有分量。他説,十幾年前,從全國範圍看,交通落後、業態簡單、消費水準低,人們對蔬菜供應的要求相對簡單,有充足的、新鮮的蔬菜吃就不錯了,還沒有考慮到品質、觀感、口味等這些問題。這時候自然是誰離得近誰有優勢,河北的蔬菜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得到了蓬勃發展。
然而,現在隨著各方面的變化,這個優勢已經被逐漸攤薄,甚至逐漸消失殆盡。
“千里江陵一日還”,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讓距離已經不再是其他省的劣勢。由於資訊的傳播快捷方便、物流配送市場化發達,加上國家實行的鮮活農産品綠色免收高速費的綠色通道政策,從湖南嶽陽到北京運費在0.07元/斤;而從張家口到北京由於距離近,走不了配送,只能用小貨車專車送貨,空車返回,運費高達0.2元/斤。
消費者也不再只滿足於充足和新鮮,從無公害到綠色到有機,人們的消費品質日益提升。而且“距離近蔬菜新鮮”這個思維定式也被科技的發展打破了。張保起介紹説,地頭預冷技術,在負壓狀態下讓蔬菜體內溫度迅速降到4度左右,基本停止了生理活動,加上冷鏈物流,能讓保鮮期延長一週。狼煙四起,區位已經不再是讓河北蔬菜乘風破浪的優勢。數據顯示,在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河北蔬菜的佔比已經有萎縮的趨勢。
一米之變,重構流程再啟程
“蔬菜跟其他産業的效益比已經從最初的30:1到10:1,現在也只有5、6:1。”説起這個數字,張保起很是痛心。面對“強敵”的步步緊逼,河北蔬菜必須認清形勢、跟上節奏、再造輝煌。
“紙上得來終覺淺”。特殊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河北蔬菜,要打好初加工這個節拍,並不是一件易事。
周軍豪算是科班出身,1996年畢業于河北農大農經係。在棉麻公司上了幾年班後,毅然下海創業,在保定南市區流轉了100多畝土地。可能跟受過大學教育的原因有關,銷售思路比較“前衛”,他一開始就把銷售從地頭延伸到了飯店後廚,這讓他的菜增值不少,目前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品牌之一。
比周軍豪做得更好的,是固安縣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從産地採摘到端上餐桌,不超過一天時間;生産者直接配送超市,沒有任何中間環節。京客隆在北京市的200多家分店,幾乎全部用上順齋合作社的菜,日供40多噸,其中70多家直供到店。據了解,與合作社簽訂長期供貨單的,還包括北京呷哺呷哺餐飲集團、中央黨校、面面餐飲公司等。順齋合作社每天銷往北京的蔬菜達60至80噸。
從農家地頭,到超市櫃檯,也不過1米的高度,但其中的變化卻不簡單。
欒城的樂眾、保定的周軍豪,他們都建了自己的冷庫,都想著遇到行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先儲藏幾天,以便待價而沽。然而實際上很少用到。為什麼?一是不愁賣,二是增值少。
相比起來,平泉食用菌的發展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儲藏設施的發達。2015年,平泉縣食用菌産量達到50萬噸,産值50億元,10萬農民受益,每人平均增收3600元,食用菌收入佔到全縣農民收入的43%以上。村民説,村裏遍地是冷庫,哪都有收購的,香菇一下來就能賣給工廠和合作社。北京新發地蔬菜市場都能買到我們平泉的香菇。
“特定的起步背景,造成河北蔬菜呈現産區分散、品種分散等特徵。就是説,哪都有菜,什麼菜都有,説起來很多,哪都不震撼。”張保起表示,山東生薑、河南大蔥之所以能左右市場價格,是因為他們産地集中,規模龐大。河北在這個方面需要轉換思路,重構流程,這樣才能讓冷庫、分裝等初加工環節發展壯大起來,從而提高競爭力,增加蔬菜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