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交易市場“滿歲” 成交額達1.04億元
- 發佈時間:2014-12-13 11:3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 曾鼐)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去年11月開市來,1年內累計成交量約210萬噸,成交額達1.04億元。這是記者在北京環境交易所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的。
碳排放權交易,源於上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放權交易”概念,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的權利,將其通過排放許可證的形式錶現出來,令環境資源可以像商品一樣買賣。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權被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以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
2013年6月,中國首家碳交易市場在深圳鳴鑼開市。隨後,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湖北、重慶碳市場相繼啟動。北京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2013年11月28日開市,至今已滿一年。如今北京碳交易情況如何?12月12日,記者走進了北京環境交易所。
碳排放在京如何交易?
走進環交所大廳,碩大的兩塊電子屏挂在整面墻上,碳排放配額(BEA)買入和賣出的申報資訊,實時顯示在屏中。北京環交所碳交易中心主任王陽介紹,每個企業擁有一個初始配額,即為該企業歷史三年的碳排放平均值,如果一年內,企業排放量超過了所擁有的初始配額,需要購買,若有多餘的配額,可以出售,“鼓勵企業節能減排”。
他説,每年的6、7月份是企業的履約期,如果不按規定購買超支的排放配額,短缺部分將按照市場價3-5倍罰款。
碳排放怎麼交易?“北京碳交易平臺的一大特色,就是分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王陽説。他具體介紹,線上平臺可提供整體競價交易、部分競價交易和定價交易三種模式,流程簡單、價格透明、成交迅速,適合小額、頻繁交易;而線下交易,可採取協議轉讓,即買賣雙方通過書面合同達成意向,然後在交易所完成交割,可為雙方提供更靈活的協商空間,適合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
環交所總裁梅德文介紹,經第三方核查後,目前北京共有415家企業或單位,因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萬噸,納入2013年度重點排放單位,其中既有國營、民營的本土企業,也包括家樂福、麥當勞等外資企業,覆蓋了電力、熱力、水泥、石化、其他工業、服務業等行業。
據悉,在一年的碳交易中,415家企業(單位)主動履約率達到97.1%,北京市主管部門對未按規定履約的12家單位開展了碳交易執法;2013年,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總量同比下降了4.5%左右。
北京碳交易一年破億元
王陽介紹,截至2014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市場共成交704筆,累計成交量約210萬噸,累計成交額1.04億元。其中,線上公開交易678筆,成交量103萬噸,成交額6148萬元;協議轉讓成交26筆,成交量107萬噸,成交額4254萬元。這意味著,線上和線下交易量基本持平,但單筆交易規模差異較大,線上平均單筆交易為1519噸,線下平均單筆轉讓4.1萬噸,約為前者的27倍。
“交易價格相對平穩”,王陽説。他介紹,在過去一年的176個有效交易日中,線上公開交易的平均價格為59.74元/噸,最高單日成交均價為77元/噸;87%的交易日價格波動範圍在±5%以內,98%的交易日價格波動範圍在±10%以內,“走勢比較平穩”。
不過他表示,從全年走勢來看,“價格也呈現一定的週期性”。他説,2013年市場起步階段的成交比較分散,除開市當天外,僅達成7筆交易,均量不足300噸/天,但進入2014年,交易明顯活躍。他強調,尤其處於履約關鍵期的5月、6月和7月,三個月的合計交易量達190萬噸,約佔全年90%;期間,價格也從50元/噸波動上漲至70元/噸附近,最高時達到80元/噸,隨後,價格又逐步回落至50-55元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王陽稱,約有70%在交易平臺開戶的機構至少參與過一次交易,其中投資機構等非履約機構,參與了近40%的交易,“為增強市場流動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説,未來將進一步鼓勵社會投資者參與碳交易,提供更靈活的競價等服務,試點碳融資金融産品,“讓更多的企業參與碳交易,培養全社會的減排意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