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天

財經 > 醫藥 > 制藥企業 > 正文

字號:  

海鶴藥業破産案背後的泡沫:重組資産縮水90%

  • 發佈時間:2014-11-02 08:41:58  來源:浙江線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近日,海鶴藥業及其關聯公司因要求南洋藥業(蘇泊爾集團控股子公司)賠償違約金2100萬元及利息損失而將後者告到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年8月,負債逾12億元、破産重組超過兩年的浙江知名藥企海鶴藥業宣稱找到了收購的“婆家”,但此舉顯示,其破産余波依然沒有平息。

  海鶴藥業2012年6月破産重組之前,資産曾被投資人爆炒到18億元。拍賣吸引了包括蘇泊爾集團(002032.SZ)、雲南白藥(000538.SZ)、華東醫藥(000963.SZ)、碧生源(00926.HK)等眾多全國知名上市公司到場或關注。被稱為溫州“企業破産重組第一案”。

  但因為泡沫嚴重,海鶴藥業經過多次拍賣、流拍,不僅前述大企業在收購中全部空手而歸,而且最終拍賣結果更出人意表:收購方為名不見經傳的北京新美福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新美福”)。而截至2014年7月底,藥品無形資産及生産線只拍出3550萬元,加上此前拍出的土地等固定資産,總金額不過1億元左右,只及負債總額(12億元)的10%。

  “海鶴藥業雖然最終逃避了破産的噩運,但其資産大幅縮水,體現出不依賴實體經濟發展,靠空炒地皮、空炒概念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性。”一位當地醫藥界人士評論。

  2100萬元被套牢

  海鶴藥業是浙江一家中藥生産企業,其主打産品左金丸、板藍根顆粒、小兒腸胃康顆粒等是浙南、閩北的明星産品,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而其噩運則開始於三年前。

  2011年9月,位於浙江溫州的海鶴藥業資金鏈斷裂。據浙江光正大律師事務所主任周光介紹,海鶴藥業資金鏈斷裂並非由於生産經營不善,而是因為大股東涉足民間借貸,並將鉅額資金挪作投資炒作。在公司陷入破産重組之前,海鶴藥業更換了3個法定代表人,分別是戴育仁、張福林、葉可為,如今這三人皆在獄中。

  2012年6月,溫州市中院受理海鶴藥業司法重整案,正式選擇溫州光正大律師事務所為公司管理人。為引進投資人,海鶴藥業向全國500多家藥企發出要約邀請函,與表現出積極意向的投資實體進行洽談。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其中包括南洋藥業、華東醫藥、雲南白藥等知名企業。最終海鶴藥業和南洋藥業進行了實質性談判。

  2013年4月,南洋藥業總裁、董事張翼帶領公司高層到溫州洽談收購,受到溫州市政府重視。

  根據一份當時政府對海鶴藥業破産重組的投資者制訂的規定,投資企業必須為全國知名企業、註冊資本超過1億元,而且收購後海鶴藥業必須留在溫州持續經營。

  而此時溫州經濟泡沫已經破裂,房地産價格大幅跳水,導致海鶴藥業地皮等固定資産大幅縮水。最終海鶴藥業法定代表人周光和南洋藥業相關人員簽訂協議,將海鶴藥業無形資産、18畝老廠房和關聯企業興甌醫藥有限公司十幾畝廠房打包拍給南洋藥業,作價2.1億元,由南洋藥業先行打進10%即2100萬元作為履約保證金。

  根據規定,南洋藥業打入2100萬元後,海鶴藥業應該發佈公告並在10日內掛牌拍賣,誰知海鶴藥業卻在第十天才遲遲掛牌。

  掛牌晚的原因在於股東激烈的矛盾衝突。據知情者介紹,海鶴藥業實行債轉股後股東數量最高時多達100多名,因為拍賣價格遠遠低於企業負債,導致100多名股東爭論激烈。

  “有股東私下表示,即便把公司賣給南洋藥業也要抵制我們的經營。”南洋藥業一位負責人向記者回憶當時情景。在這種背景下,交了訂金的南洋藥業沒有選擇參加競拍,這直接導致第一次拍賣在無人出價的情況下流拍。

  2014年6月初,海鶴藥業又開始新一輪拍賣,這次是將無形資産(包括藥品批號,包含54個商標和2個專利,其中有兩個中藥保護品種)從土地等固定資産中分離出來單獨拍賣,起拍價大幅下降到了3000萬元。據悉,參加拍賣的有碧生源、溫州市一家企業和南洋藥業。但是,海鶴一方和南洋藥業就原先的2100萬元履約保證金是否算在拍賣金記憶體在爭議,而另外兩家企業也沒有在拍賣前打入600萬元保證金,拍賣再次流拍。

  7月底,海鶴藥業無形資産拍賣程式被再次啟動。在規定南洋藥業的2100萬元不算在競拍金額內的背景下,北京新美福和南洋藥業各自繳納了600萬元保證金進入競拍階段,最終北京新美福以3550萬元價格競拍成功。

  “我們再加價,北京新美福還會跟上,而海鶴的資産還在下跌,”上述南洋藥業負責人解釋落敗的原因,“我們原先的2100萬元已被銀行封存,可能被罰沒,繼續投資所付出的成本太大。”

  “務虛”過度吹大泡沫

  作為一家在當地聲名卓著,有著343年曆史的“老字號” (僅比同仁堂晚一年),海鶴藥業為何淪落至此?

  “正是因為這些名氣,因此就成了可以投資炒作的對象,”一位當地醫藥界人士分析,“海鶴的幾個前任法人以高額利息用海鶴藥業的名義借貸融資,有的單筆金額超過一億元,最終使海鶴形成了100多個股東。”

  這也讓一些有意接盤的投資方望而卻步。2014年6月海鶴掛牌拍賣,碧生源也是前來洽談收購的公司之一。一位碧生源集團高層人士表示,海鶴有50多個藥號,有自己的産品系列,這對於一直做保健品業務沒有多少藥號儲備的碧生源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碧生源最終沒出價,碧生源董事長趙一弘就表示:“公司的內部股權結構太複雜,有眾多的股東,所以我們決定放棄。”

  同時,據溫州當地媒體報道,海鶴藥業估值曾被大股東炒到18億元,而負債超過12億元,最終資不抵債。

  “造成資産大幅貶值,很大程度上是溫州的房地産泡沫帶來的,現在溫州的房地産價格,至少比2012年高峰時跌了30%以上。”從2012年6月接手海鶴藥業破産重組的周光表示,公司最初希望能把一部分廠區和無形資産一起打包出售,結果數次流拍,最終採取了分開打包出售的方式。2014年上半年,興甌醫藥有限責任公司的十幾畝地拍出了5400萬元,而海鶴位於濱海新區的新建廠房佔地80畝,拍賣了三次都流拍,價格也從最早的1.4億元下滑到1.2億元,最終下滑到9000多萬元。

  最終成功購買海鶴藥業無形資産的北京新美福,該公司董事、現海鶴藥業董事長王仁民表示,公司之所以敢於在最後一輪拍賣中出手,是因為海鶴方面把無形資産從房地産中剝離出來,資産安全多了。

  “我們又不做房地産,去趟那泡沫幹嗎?”王仁民表示,公司以前一直專做醫藥行業投資,也進行化學藥品的生産,但是由於國家支援中藥的力度很大,因此也把中藥作為戰略投資方向。投資海鶴藥業,正是因為符合公司戰略方向。

  儘管拍賣價格相對於原始資産來説大幅縮水,按照原股東投資逾12億元計算,拍賣結果資産縮水90%。但對於海鶴藥業來説,拍賣成功也避免了其就此一蹶不振的噩運。

  “之所以溫州市政府沒有實行破産清算,而是採取了破産重組,是希望儘量通過司法重整挽救企業,這樣能保證工人就業,老品牌繼續維持,這對經濟不景氣的溫州能起到提振和復興作用。”周光解釋。

  泡沫暴露好過風險暗藏

  海鶴藥業並非個案。隨著經濟繁榮,溫州私企老闆將資金從做實業大規模轉向務虛投資,不斷投資房地産和炒作各種商業概念,由此也帶來了巨大的資産泡沫。

  企業“務虛”也造成溫州經濟增長大幅回落。根據2013版的《溫州統計年鑒》,從2000年到2007年,溫州年度GDP增速上下起伏最大為2.4個百分點,總體保持平穩;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到2012年的溫州局部金融風波,溫州經濟震蕩加劇,從2008年到2012年,上下起伏達到4.4個百分點,同時,GDP增速從國際金融危機到來前的14.2%下滑到2012年的6.7%,下滑幅度超過一倍。

  浙江省高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企業破産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其中溫州兩級法院受理的企業破産案件達198件,佔浙江全省的57.2%。全省破産案件審結269件,同比上升265.79%。溫州法院審結153件,佔浙江全省法院的56.8%。全省已審結的破産案件中,破産企業債務總額達到1595億余元,比2012年的243億元增長了近6倍。

  雖然浙江企業破産案件大幅激增,但是專業人士認為這種公開的破産相比私下的風險集聚來説,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全省審理的破産案例,主要來自溫州,”浙江省高院二庭庭長章恒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2014年上半年雖然和去年相比少了一些,但是破産的盤子增大了。”

  章恒築解釋,法院在2012年推動溫州資金鏈斷裂的企業破産,因此迎來了2013年破産企業申請高峰。2014年,由於去年消化了大量破産企業,破産案件數量沒有增多。

  “不能光從破産案件的數量上簡單類比浙江經濟形勢好或壞,”章恒築指出,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浙江省的市場經濟走在全國前面,問題也會暴露在全國前面,今後會推動對破産常態化處理。

  “與其讓私企老闆"跑路",把經濟泡沫隱藏起來,還不如鼓勵這些老闆公開申請破産,讓泡沫暴露在陽光下,這樣對經濟發展更安全。” 章恒築指出,應該公正看待《破産法》,《破産法》實際上是破産預防法,企業申請破産才有機會得到法律救助,實在不行還可以選擇退出市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