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原創藥青蒿素為何無專利權?

  • 發佈時間:2015-10-14 09:38: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丹丹 張婷  責任編輯:吳起龍

  10月8日,祝賀屠呦呦研究員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座談會在京舉行,屠呦呦在會上發言。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對青蒿素的研究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隨著屠呦呦獲獎,青蒿素及其附帶的巨大市場價值也進入公眾視野。據統計,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銷售額多達15億美元,但中國的市場佔有量不到1%。

  究其原因,青蒿素作為中國被世界承認的原創新藥,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專利權。

  對此,屠呦呦回應説當時中國還沒有專利權這個概念,自然也無從申請。此外,將青蒿素的提取細節在論文中公開發表,也使得青蒿素的提取技術失去申請專利權的新穎性要求。

  不過,中國中醫科學院回應稱,雖然青蒿素的專利權不在我國,但以青蒿素為基礎而開發的衍生藥物依舊可以申請專利。智慧財産權專家分析,建立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將專利與市場銜接,才能根本解決專利保護問題。

  原因1

  提取青蒿素時中國尚無專利申請

  屠呦呦在1971年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後,中國成為事實上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成功提取高純度青蒿素的國家。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研究項目的會議上報告了她採用低沸點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發現,得到了項目組的關注。

  但是,對於這樣一項對科學技術有突出貢獻又有巨大市場前景的技術,屠呦呦及其所在的“5·23”研究團隊並沒有及時申請專利。在北京市保護智慧財産權服務中心從事智慧財産權保護工作多年的郝青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我國首部保護智慧財産權法《專利法》在1984年才出臺,在《專利法》出臺之前,我國沒有專利申請機制,專利發明的所有人無法在我國境內提出專利保護申請。

  屠呦呦在採訪中回應為何沒有申請專利時提到:“中國還沒有專利申請,也沒有所有權或智慧財産權的問題。無論我研製出什麼,我都將它們交給領導。這項任務中的每個人都作出了他們的最大貢獻。”

  原因2

  論文披露提取技術失去專利新穎性

  我國知名藥物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的學生、天津大學教師郭翔海對新京報記者回憶,沈教授曾稱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發現是世界醫學界在抗瘧方面的一件大事,我國對這一發現的意義認識存不足。

  郭翔海回憶,沈教授曾稱,在當時條件下,大家都缺乏智慧財産權的觀念和知識。一旦得到了成果,都急於發表和向外介紹,忘記申請專利這回事,從而糊裏糊塗失去寶貴的智慧財産權。

  據郝青介紹,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時,我國的專利法雖還未頒布,屠呦呦及其團隊仍可向國外申請專利保護。

  但是,屠呦呦及“5.23”研究團隊在青蒿素上的研究成果,經原衛生部批准之後,從1977年開始,以集體名義陸續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論文的公開發表,披露了青蒿素的提取技術。

  郝青指出,如果要申請的專利技術在論文中公開發表過,則失去了各國專利法都規定的“新穎性”要求,無法獲得專利授權。

  - 未來

  青蒿素衍生藥物仍可申請專利

  數據顯示,每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銷售額多達15億美元,但中國的市場佔有量不到1%。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姜廷良透露,青蒿素研究取得成果後,只在內部刊物以保密資料方式小範圍發佈,經原衛生部批准後,從1977年開始,我國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首次公開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但是,包括後來陸續發表的文章都是集體署名。

  姜廷良表示,雖然青蒿素的專利權不在我國,但以青蒿素為基礎而開發的衍生藥物依舊可以申請專利。姜廷良指出,對青蒿素及其衍生藥物的研究大有前景,“我們目前正在申請相關衍生藥物的專利,相信青蒿素的相關研究成果會越來越多。”

  在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後,以青蒿素為基礎而開發的衍生藥物專利申請一直在持續中。對青蒿素的專利檢索發現,自1985年以來,向國家智慧財産權局遞交的青蒿素相關申請約有826件,發明專利申請798件,其中有223件已獲得授權。

  北京海虹嘉誠智慧財産權代理公司總經理張濤分析説,我國應該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運作模式來支撐智慧財産權的申請、應用和保護。國外的專利研發許多都是企業在做,一旦發現有商業應用前景的技術,會立即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專利申請和市場轉換,而在我國,很多研發是科研機構在做,專利權與生産力之間的銜接不完善,加上不正常的引導,很難産生可持續發展的專利保護模式。“只有做好申請策略設計,完善背後的商業機制,將專利與市場銜接起來,專利保護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重視和解決。”

  - 回顧

  藥學家曾在國際上為青蒿素“死磕”

  為維護中國在青蒿素這一抗瘧新藥的發明權歸屬,沈家祥教授曾“死磕”數年。

  兩個月前去世的沈家祥被稱為新中國現代醫藥工業的奠基人。昨日,沈家祥院士的學生郭翔海向新京報記者披露了一份沈院士在2006年的講義——《專利權的失去之痛和我在CHEMAL/WHO中的艱苦鬥爭》,講述了其維護青蒿素發明權歸屬的細節。

  1987年起,沈家祥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也是該小組中的唯一一位中國成員。此後幾年,沈家祥奔波于北京——日內瓦之間十余次,代表中國為青蒿素“正名”。

  當時瘧疾化療學術工作領導小組的組長是來自美國陸軍醫學研究院的代表,我國在抗瘧新藥研究方面的對手——戴維森上校。沈家祥回憶道,戴維森為阻撓世衛組織對青蒿素療效的認可與支援,不顧我國對青蒿素進行過的大量藥理、臨床方面成功數據存在的事實,堅持以我國毒理和臨床試驗研究機構沒有進行過符合國際標準的論證為由拒絕接受。

  講義提出,戴維森還另行支援一家荷蘭廠商引種青蒿,藉口我國沒有青蒿素類專利,合成蒿甲醚的同係物蒿乙醚另行開展研究,妄圖剽竊我國發現青蒿素的成果和名譽。

  在沈家祥的幫助下,中國科學家將青蒿素衍生物在國外註冊所要求的生物、藥理、提取工藝等資料,製成英文註冊文件裝訂成冊,發送給國內外協作單位,國內很多企業使用此文件開展國外藥品註冊工作,為抗瘧新藥走向世界打下關鍵基礎。

  後來,獲得1988年諾貝爾獎的埃利恩博士成為新的組長。她對中國提出的發明和有關數據作了實事求是和公平的評價,並向藥學方面的負責人作了反映。1990年,世衛組織瘧疾行動計劃中列入青蒿素的臨床研究。這表明WHO終於接受我國十多年來青蒿素的科研成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