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發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
- 發佈時間:2015-04-16 09:28:06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朱苑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疾病預防控制是一項保障公眾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衛生公益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不斷加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力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健康,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基本狀況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取得重大成就。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通過接種牛痘消滅了天花,2000年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目標,2008年實現了消除絲蟲病的目標,2012年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2004年以來,我國傳染病疫情形勢總體平穩,甲乙類傳染病年報告發病率、死亡率分別控制在272/10萬和1.25/10萬以下。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結核病控制指標,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準,5歲以下兒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由10%降至1%以下,提前實現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B型肝炎控制目標。碘缺乏病等重點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對高血壓、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分級管理,癌症早診早治、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干預和口腔疾病綜合干預工作不斷擴展。精神衛生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嚴重精神障礙防治網路不斷完善。環境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學校衛生工作不斷拓展。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面貌明顯改善,人民群眾衛生文明意識明顯提高。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完善。2003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投入,其中中央通過國債項目投入29.2億元,地方投入約75.8億元,完成了2448個縣級及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發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中央編辦、財政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指導意見》。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國家、省、市、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4787個,其中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516個、專科疾病防治所(站、中心)1271個,全國共有疾病預防控制人員24.5萬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逐步實行全額預算管理,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先後成立了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建立了血吸蟲病防治、精神衛生工作和職業病防治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衛生計生委與有關部門構建了人畜共患病防治、應對氣象條件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等部際協作和協調機制;與相關省份就重點疾病防治建立了省部聯動機制;分別與港澳和台灣建立了三地合作以及兩岸合作機制。按照《國際衛生條例(2005)》,與世界衛生組織和相關國家建立了資訊通報、病原樣本共用和技術交流機制。省際間也建立了疾病防控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法規政策不斷完善。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先後制修訂《國境衛生檢疫法》《傳染病防治法》《職業病防治法》《精神衛生法》等多部法律,頒布實施了《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艾滋病防治條例》《血吸蟲病防治條例》《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性病防治管理辦法》等多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傳染病防治人員安全防護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相繼印發17個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相關的規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為依法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據。
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工作的投入,2014年共安排公共衛生補助資金1304億,相當於2003年的12倍,其中中央財政安排466億元,是2003年的47倍,為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傳染病預防控制
傳染病防控能力明顯提升。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100%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8%縣級以上醫療機構、9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法定傳染病實時網路直報,平均報告時間由直報前的5天縮短為4個小時。設立3486個國家級監測點,主動監測霍亂、流感等28種重點傳染病的發病規律及蚊、蠅、鼠、蟑等媒介生物的消長規律。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機構實驗室檢測網路,中國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質炎、麻疹、日本腦炎等實驗室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參比實驗室。各級疾控機構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大幅提升,為病因確認、防控措施的選擇和疫情控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建立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訊定期公佈制度,及時、公開、透明地發佈資訊,及時引導和回應社會關切。
國家免疫規劃不斷鞏固擴大。2007年,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增加到14種,可預防15種傳染病。2009年以來,將預防接種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免疫規劃保障水準得到進一步提高。建立了覆蓋全國城鄉的預防接種服務網路和疫苗冷鏈儲運系統,實行兒童入托入學查驗接種證制度,疫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總體保持在90%以上,多數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與死亡降至歷史最低水準。
重點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是通過加強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人間鼠疫疫情多年處於偶發狀態,霍亂疫情持續低發。有效應對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及時有效處置了局部地區登革熱、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病疫情。二是艾滋病疫情總體保持低流行水準。認真落實免費自願諮詢檢測、免費抗病毒治療、免費預防母嬰傳播等政策,進一步擴大宣傳教育、監測檢測、預防母嬰傳播、綜合干預和抗病毒治療等防治措施覆蓋面。截至2014年底,報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為50.1萬例。全國所有縣(區)均具備艾滋病初篩檢測能力,共設立766個戒毒藥物維持治療門診和3952個抗病毒治療定點機構,分別有18.4萬名吸毒人員和29.5萬名感染者、病人正在接受治療。易感染艾滋病行為人群干預覆蓋率接近80%,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覆蓋1638個縣(區)。艾滋病病死率由2005年的17.9%下降到2013年的6.6%,母嬰傳播率由採取干預措施前的34.8%下降到2014年的6.1%,參加戒毒藥物維持治療人員的新發感染率從2006年的0.95%下降到2014年的0.12%。感染者和病人的就醫負擔顯著減輕,生活品質明顯提高,社會歧視有所減少,全社會共同參與艾滋病防治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三是傳染性肺結核患病率明顯下降。全面推行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及早發現並規範治療管理患者,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治愈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為普通肺結核患者免費提供篩查和一線抗結核藥品,將耐多藥肺結核納入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範圍。經過多年努力,全國傳染性肺結核患病率由1990年的134/10萬下降至2010年的66/10萬,降幅達51%。四是血吸蟲病防治取得可喜成績。積極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策略,血吸蟲病疫區範圍大大縮小,所有流行縣實現了疫情控制目標。截至2014年,全國453個流行縣(市、區)中,已有98.9%的縣(市、區)達到傳播控制或傳播阻斷標準。
紮實做好災後衛生防疫和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工作。近年來,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災害中,疾控工作者快速反應、科學應對,有效落實疫情報告、預防接種、衛生學處理、健康教育等防疫措施,確保了大災之後無大疫,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南京青奧會等重大活動的防疫保障任務。
三、地方病預防控制
中國是地方病流行較為嚴重的國家。31個省(區、市)都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危害,主要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節病和克山病等。多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綜合防治力度,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體系,地方病嚴重流行趨勢總體得到控制,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針對碘缺乏病,採取以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推進因地制宜、科學補碘的防治策略,人群碘營養水準總體保持適宜狀態。2000年,全國基本消除碘缺乏病。截至2014年,全國已有98%的縣實現碘缺乏病消除目標。
針對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實施病區改爐、改灶、改水等防控措施,大幅降低了氟、砷中毒危害。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改爐改灶率達到99.4%,基本完成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中、重病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基本查清飲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範圍和危害程度。完成了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分佈調查,基本落實了病區改爐改灶或改水降砷措施。
針對大骨節病和克山病,實施移民搬遷、食用非病區糧食、學齡兒童異地養育等綜合防控措施,截至2014年,全國90%以上的病區村控制了大骨節病,96.4%的病區縣控制了克山病。
四、慢性病預防控制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受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中國慢性病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已成為主要死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佔到全國總死亡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近70%。針對疾病譜的變化,中國政府不斷加大慢性病防治的投入和支援力度,防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初步建立慢性病防治體系。設立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協同指導全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約50%的省份建有腫瘤、心腦血管病、口腔疾病等慢性病防治辦公室。上下聯動、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著力構築慢性病與營養監測網路。在2002年開展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基礎上,逐步整合、擴展監測內容與範圍,初步形成覆蓋居民死因、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腫瘤隨訪登記、居民營養狀況等領域的綜合監測系統,基本掌握了重點慢性病與營養現況及變化趨勢。
不斷完善慢性病防治策略措施。由多部門發佈實施《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廣泛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已覆蓋全國77.4%的縣區。積極推進重點癌症早診早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和重點人群營養干預等工作。將重點慢性病管理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務,截至2014年底,全國管理患者人數分別達到8500萬和2500萬名。
積極探索慢性病防治新機制、新舉措。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慢性病防治新的工作機制。開展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截至2014年,已建成265個國家級示範區,542個省級示範區。在山東省開展減鹽防控高血壓工作,在淮河流域開展癌症綜合防治工作。將慢性病防治作為各地開展衛生城市創建、健康城市建設活動的重要內容。
五、精神衛生工作
近年來,中國精神衛生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呈上升態勢,學生、職業人群常見心理行為問題逐年增多。
為配合《精神衛生法》的貫徹實施,國務院及相關部門相繼制定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與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建立了由18個部門參加的精神衛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十二五”期間,組織實施了《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中央及地方財政共投入經費169億元,改擴建549家省、市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為648家精神衛生機構配置基本醫療設備,指導綜合醫院設置精神科,改善了患者就醫條件,提高了診療服務能力。
將嚴重精神障礙納入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重大疾病保障範圍,部分地區還出臺了救治救助專項政策,減輕了患者負擔。實施中央補助地方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項目,將居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嚴重精神障礙發病報告制度,對發現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隨訪管理,穩定和緩解了眾多患者的病情。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社區建檔嚴重精神障礙患者437.6萬例,接受服務的341.4萬患者中病情穩定和基本穩定率為97.6%。
六、職業衛生、環境衛生等公共衛生工作
完善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制度和國家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標準,強化工作場所職業健康促進和職業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修訂了《職業病診斷鑒定管理辦法》《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等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制定了《職業病診斷通則》等職業衛生標準,截至2014年,現行有效國家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標準分別達到351項和163項。對全國134個縣3600多家企業重點職業病進行了監測,覆蓋人群近17萬。加強了職業病防治機構能力建設,全國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機構數量不斷增多,為勞動者提供良好的職業衛生服務。醫療機構醫用輻射防護監測由17個省份擴大到全國,醫療機構醫用輻射安全管理、科學防護水準得到進一步提升。
初步建成全國城鄉飲用水衛生監測網路,及時掌握全國飲用水水質基本狀況。截至2014年,監測工作覆蓋全國所有市、縣城區和60%的鄉鎮。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行衛生學評價,指導涉水病區改水。2013年開始,中央財政支援開展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2014年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份。通過長期、連續的監測,逐步揭示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産生的影響。
不斷推動學校衛生工作。完善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學生因病缺課報告等制度,頒布實施學校衛生標準。組織開展近視、肥胖、營養不良等學生常見病防控工作,以及學校教學環境、生活飲用水、學生宿舍等學生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試點。
七、疾病預防控制相關科學研究
近年來,國家通過加大科技投入,針對一系列重大疾病防治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深入開展起到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2008年啟動實施了“重大新藥創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新藥專項的目標與任務是針對惡性腫瘤等10類(種)重大疾病,自主研製和技術改造一批藥物,完善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加速我國由仿製向創新、由醫藥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傳染病專項的目標與任務是建立並完善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研發診防治産品、治療方案和預防控制策略,為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發病率、病死率,提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能力提供科技支撐。兩專項實施6年來,中央財政投入超過200億元,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研發出一批創新藥物,累計獲得新藥證書83件;建立了“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技術網路體系”,應急監測能力和對未知病原體的確證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優化了一批傳染病診療方案,並納入國家行業指南;産出一批新技術新産品,及時應用於疾病防控實踐。
同時,通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協同部署,在疾病預防控制的基礎、前沿技術研究方面也取得豐碩成果。
八、疾病預防控制國際合作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疾病預防控制議題討論,分享經驗。在《國際衛生條例(2005)》框架下,與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保持及時、密切、暢通聯繫,積極共用病毒株,公開、透明、有效地應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疫情。實施了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全球基金項目、全球疫苗免疫聯盟項目、世界銀行衛生項目、中美新發傳染病防治項目、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蓋茨基金會艾滋病和結核病防治項目、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加強擴大免疫規劃項目、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監測項目、跨境傳染病聯防聯控項目、世界衛生組織雙年度合作項目等國際合作項目,引入國際先進的疾病預防控制理念、策略、技術和成功經驗,推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以中國—東盟傳染病防控領域的合作為開端,加快推進區域衛生合作進程。高度重視疾病預防控制領域國際援助,為非洲國家衛生管理和技術人員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學術交流和培訓,在30個非洲國家建立瘧疾防治中心,援助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積極參與印尼海嘯、菲律賓海燕颱風等國際救援工作。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發生後,中國先後派出近千名公共衛生專家和醫療隊員赴西非抗疫一線,開展了病毒檢測、病人治療、公共衛生師資培訓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同時加強國內輸入疫情防範,實現了零輸入、零感染的目標。
九、愛國衛生工作
愛國衛生運動是將群眾路線運用於衛生防病工作的偉大創舉和成功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衛生運動始終以解決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中的突出衛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圍繞不同時期工作重點,先後開展了“除四害”“兩管五改”、農村改水改廁、衛生城鎮創建、九億農民健康教育行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等一系列活動,受到群眾擁護和好評。
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改善環境、清潔家園,一直是愛國衛生的重要內容。2010年,全國愛衛會組織開展了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各地結合實際,建設完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集中開展生活垃圾清運、河溝整治、污水處理、改水改廁、農貿市場改造等活動,城鄉不同程度存在的環境“臟、亂、差”現象得到改善,一些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得到解決。
推動農村衛生廁所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致力於解決農村廁所問題。2004年,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支援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和血吸蟲病重點流行地區的改廁工作,2009年將其納入醫改重大公共衛生項目,2004-2013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82.7億元,各地也同時加大了經費投入力度,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由1993年的7.5%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76.1%。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村改廁工作的健康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全國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基本衛生條件明顯改善,贏得廣大群眾高度評價。對2009-2011年改廁項目評估顯示,項目地區糞-口傳播疾病的發病率由37.5/10萬降至22.2/10萬,其中痢疾、傷寒和甲型肝炎發病人數分別下降35%、25%和37%。
開展衛生城鎮創建和健康城市建設。1989年,全國愛衛會啟動創建衛生城鎮活動,著力推動城鎮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舊城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背街小巷、集貿市場、餐飲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衛生管理問題。截至2015年3月,全國愛衛會累計命名216個“國家衛生城市”、42個“國家衛生區”和679個“國家衛生鎮(縣城)”,打造了一批整潔有序、健康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在此基礎上,結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城市行動戰略,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設模式。2007年以來,開展了健康城市試點工作,舉辦了國際健康城市市長論壇等活動。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向中國頒發“健康(衛生)城市特別獎”,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賞所取得的工作成績。
防制病媒生物。2009年以來,相繼出臺了全國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管理規定和相關標準,進一步規範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加強病媒生物監測,採取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組織開展季節性“除四害”活動,有效控制了病媒生物孳生,預防和減少了流行性出血熱、瘧疾、登革熱等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結束語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各類疾病負擔依然沉重,重大疾病發展蔓延勢頭尚未根本扭轉;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仍有待加強,服務網路還不夠健全,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長效保障機制尚未形成;部門協同、醫防合作、動員社會參與等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下一步,中國將繼續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實現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創新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各項防治政策措施,不斷開創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新局面,為提高人民健康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