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醫療難破診治禁區 衛計委嚴控遠端醫療

  • 發佈時間:2014-09-28 13:58:4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一個平常的出診日,從東北乘火車而來的李女士走進楊育成醫生的診室,給了他一個熊抱。

  事實上,他們此前並沒有見過面,接觸僅限于網上。作為福建協和醫院整形外科的副主任醫師,楊育成業餘時間會在好大夫、春雨掌上醫生等醫療諮詢平臺回答患者提問。李女士看到楊醫生關於太田痣的細緻解答,專程趕來找他治療。而對於共回答了上萬個問題的楊醫生來説,他甚至記不起李女士是哪位患者。

  今年以來,網際網路醫療領域迎來融資熱潮。春雨掌上醫生、好大夫、丁香園等都完成了三輪融資。8月19日,春雨健康宣佈完成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9月2日,丁香園刷新紀錄,獲得騰訊7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

  艾媒諮詢發佈的《2012—2013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18.6億元人民幣。按照艾媒諮詢的推測,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

  然而8月末衛計委發佈《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端醫療服務的意見》,一度引發了外界對這些網路醫療平臺前途的擔憂。《意見》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端醫療服務”,“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端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註冊的醫療機構同意,並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資訊平臺”。

  對此,春雨掌上醫生創始人張銳解釋,衛計委文件針對的是醫院與醫院之間的遠端醫療,如遠端會診等,與“網際網路醫療”並無關聯,業界無需擔憂。

  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日前也表示,目前醫生在非醫療機構上可以開展網上諮詢服務。

  一定程度上,“網際網路醫療”仍有自己的生長空間。

  以“健康諮詢”繞開政策禁區

  不熟悉這一領域的人很難分清“遠端醫療”和“網際網路醫療”的概念。

  根據衛計委的定義,遠端醫療是指一方醫療機構(邀請方)邀請其他醫療機構(受邀方),運用通訊、電腦及網路技術,為本醫療機構診療患者提供技術支援的醫療活動。同時,醫療機構運用資訊化技術,向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診療服務,也屬於遠端醫療服務。

  有衛計委人士表示,《意見》中所指的遠端醫療新政策主要針對的是醫院之間的醫療行為,與網際網路醫療尚無直接關係。

  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公開表示,在政策出臺之前,衛計委就考慮過限定遠端醫療主體所帶來的影響,最終決定限定為醫療機構是出於保證醫療安全的考慮。目前醫生在非醫療機構上可以開展網上諮詢服務,但如果更進一步地涉及到診斷治療等則必須在醫療機構中進行。

  目前,醫院間的遠端醫療多應用於疑難雜症的會診,受醫療資源所限,短期內很難推行至普通疾病。相比之下,“野生”的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受眾的範圍更加廣泛。

  但作為新興行業,網際網路醫療領域尚無清晰具體的監管規定,諮詢過程中的權責關係也無明確限定。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行業中出現了一些模糊地帶。

  “上面制定具體規範反而更好,我們就可以在法律範圍內做事。”春雨醫生品牌總監徐妍妮對記者表示。

  好大夫、春雨醫生等網路健康諮詢機構都表示,公司的業務屬於“健康諮詢”,而非“醫療診斷”,禁止醫生下決定性結論,禁止醫生開處方藥,禁止醫生出治療方案,以此區分“諮詢”和“問診”,規避醫療風險。

  但楊育成醫生的擔憂是,在實際操作中,諮詢和問診是很難界定的。

  徐妍妮解釋,除了“不能開處方藥”等硬性規定,很大程度是靠醫生自我監管。“醫生在作答時往往很謹慎,以此來規避風險,小病很難出現誤診,大病會建議你直接去醫院。”

  “春雨”看重的是醫療數據

  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是健康科普資訊門戶,如39健康網。創立於2000年的丁香園則將主要面向醫生群體,是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化媒體平臺。2006年,醫患溝通網站好大夫線上創立,從最初挨家醫院拍攝醫生簡介錄入電腦,到如今已收錄3260家醫院、33萬餘名醫生資訊,在此基礎上延伸了醫患諮詢、轉診預約、經驗分享等服務。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醫生APP的上線將網際網路醫療從PC端發展至移動端。“對於我們來説,巨大的優勢我們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團隊以前很多都是網易的,具體的優勢在數據的採集、分析和處理。”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表示。例如,一個問題提出後會推送給對應科室的所有醫生,然後用類似打車軟體的方式進行搶答,是典型的網際網路眾包模式。

  截至今年8月,春雨累計激活用戶2700萬,日活躍用戶85萬,每天有4萬個問題在春雨醫生上得到解答。

  眼下,醫療資源仍屬於稀缺資源,這無疑為網際網路醫療的火爆提供了原始需求。

  春雨在和北京一些三甲醫院的院長溝通時發現,這些三甲醫院每天有80%的門診病人其實沒有必要去醫院,但他們佔用了本身就很稀缺的醫療資源。春雨定位於“輕問診”,指的即是用戶“身體不適”到“去醫院”之間的需求。

  “春雨幫助那些不需要去醫院的人省掉去醫院的成本,也提醒那些需要去醫院的人去醫院,幫助他們去醫院,這就是産業效率的優化。”張銳説。

  徐妍妮援引《中華醫學年鑒》調查數據介紹,當感到身體輕微不適時,只有4.8%的人會選擇去醫院,其餘95.2%的人會通過各種方法解決,這些人都是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目標用戶。目前,春雨醫生上婦科和兒科的問題佔約60%,其次是男科和皮膚科。

  網際網路醫療的另一端是醫生。作為醫生中的一員,楊育成最初是晚上用電腦到好大夫和春雨上答題,智慧手機普及後,白天有空時他也會上線看看。目前春雨平臺上有簽約醫生4萬名,全部是二甲、三甲主治醫師以上資格醫生,涉及20個專業科室。為了維持醫生的積極性,春雨每年都要給醫生補貼數百萬,張銳把它理解為教育市場的費用。

  在春雨模式中,C(Customer,消費者)和D(Doctor,醫生)都屬於用戶群體,將諮詢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數據應用於B(Business,企業)才是真正的盈利模式所在。

  在醫療系統資訊化程度更高的國家,人們的健康記錄(診療記錄、家族病史等)會被統一存放在數據公司裏。春雨稱自己是一個“沙漏型公司”,上面是面向用戶和醫生的服務,中間通過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電子健康檔案),最終生成數據,用於進一步應用。

  目前春雨已啟動和醫療産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合作,包括醫院、藥廠、藥店、保險公司、體檢以及可穿戴設備等。

  醫療行業的市場化探索

  在中國,網際網路諮詢仍屬於醫療領域中“非主流”的存在,恪守著“諮詢”和“問診”之間的界線。

  根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生執業資格的規定,醫生如果不在其註冊醫院行醫,則可能遭到“非法行醫”的處罰。和歐美醫生與醫院之間的合夥人制不同,國內醫生與醫院長久以來是雇傭制。《執業醫師資格證》規定,醫師註冊後只能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註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範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

  2009年起,衛生部已經在部分地區進行醫師多點執業的嘗試,但跨醫院行醫仍需經過審批、報備。由於身份約束並未真正放開,大多數醫生也沒有脫離原醫院的勇氣,因而推行效果並不理想,無法實現歐美國家所通行的醫師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流轉。

  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原衛生部統計資訊中心主任饒克勤對記者表示,網際網路遠端醫療受條件所限,必然無法滿足“望觸叩聽”的診療需要。“未來也很難做到,比如通過螢幕看你的臉色,怎麼知道是皮膚還是螢幕顯示的問題呢?不行就是不行。醫學問題怎麼能只通過一個電話一個網頁來進行呢?諮詢是一種社會服務,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就這一句話。”

  有衛計委人士表示:“關於網際網路醫療,衛計委會制定專門的文件,但現在網際網路醫療發展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態勢,仍在探索中,相關規定也沒法制定,要再等等。”

  儘管體制內人士對網際網路醫療多持保守態度,相關政策也尚未完善,但網際網路新興行業的迅速崛起,倒逼傳統行業已不是新鮮事。從淘寶到嘀嘀打車,網際網路正在席捲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

  一位網際網路醫療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看好網際網路醫療的前景。他分析,目前政策層面的信號都朝著一個開放的方向,但指望政策由上到下的推行是非常艱難的。政策的制定通常滯後於市場的需要,唯有依靠市場的力量,從下到上尋求改變。

  至少楊育成醫生覺得,在一定範圍內,網際網路確實大大方便了醫患之間的聯繫。“有的在我這看過病的病人,後期復診在網上就給解決了,有什麼情況可以隨時跟我互動,免去了每次都要長途奔波的辛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