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醫藥 > 醫藥是非 > 正文

字號:  

復旦藥物專利天價背後:創新與轉化鴻溝待跨越

  • 發佈時間:2016-03-22 07: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朱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青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IDO抑製劑有償許可給美國HUYA公司。實際上,近年來還有多家藥企及科研機構將新藥專利進行了海外授權。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國家醫保目錄在2009年發佈後一直未更新;部分省份還存在對國産創新藥的“歧視”行為,在大病醫保談判中優先採用進口藥物。“兩會”期間,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促進醫藥産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再次提出了要支援創新藥納入醫保。業內人士希望此舉措能促進創新藥跨過創新與轉化“鴻溝”。

  復旦大學“天價”專利

  3月15日,復旦大學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IDO抑製劑許可給美國HUYA(滬亞)公司。根據協議,滬亞將採用里程碑付款方式支付累計不超過6500萬美金,以獲得該藥物除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以外的全球獨家臨床開發和市場銷售的權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美國HUYA官網了解,該公司的商業模式為:“在中國發現最有前途的臨床前及臨床階段的候選藥物,獲得開發許可權,並充分利用中國合作者的科研優勢,為進入國際化發展進程和全球生物制藥市場架設橋梁。”

  不過,在一位上市藥企研發負責人看來,若復旦大學該項目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果,6500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遠遠低於其真實的估值,“理論上應該是這10倍的估值,但雙方簽約的細節及該項目具體取得的進程沒有公開,具體原因無從分析。”

  對於為何滬亞選擇復旦大學IDO項目等問題,因為時差等關係,滬亞美國總部在記者截稿時未能及時回復;而楊青教授也表示目前不方便回應。

  不過,從滬亞中國方面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回復中可以看出,滬亞選擇復旦大學IDO項目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配合此前的一個項目發展:“滬亞計劃將本産品提前進入臨床試驗,以配合HBI-8000的持續發展,HBI-8000是HUYA開發的新型組蛋白脫乙酰酶抑製劑,其已表明它特有免疫調節性能。”

  此前,滬亞以2800萬美元從中國深圳微芯生物買下HBI-8000海外銷售權,而後衛材公司則以2.8億美元里程碑付款買了HBI-8000在日本南韓東南亞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

  即便如此,包括復旦大學等在內的機構及專家依然認為,滬亞等仲介公司的存在有利於幫助實現藥企及機構的新藥研究成果轉換。據2015年5月公佈的《中國大學專利態勢及影響力統計分析研究》報告顯示, 2006年至2013年,我國“985高校”共提交專利申請約18.8萬件,卻只有6191件專利進行了許可和轉讓,轉化率只有5%。

  多個新藥專利海外授權背後

  實際上,近年來新藥專利的海外授權比較普遍,除了科研機構等還有搞新藥研發的醫藥企業。

  2015年9月, 恒瑞醫藥( 行情 600276,買入)與美國Incyte公司達成協定,公司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PD-1單克隆抗體項目有償許可給美國Incyte公司,此次許可轉讓將至多為公司帶來7.95億美元的收益;10月,信達生物與禮來達成三個腫瘤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全球開發合作協議,里程碑付款總金額超過10億美元;12月,康方生物與默沙東簽署了一項抗體新藥項目轉讓協議,默沙東將獲得康方生物的化合物AK-107的全球獨家開發和推廣權。

  2016年1月8日,正大天晴藥業與美國強生制藥公司就一款治療B型肝炎的創新藥物簽署獨家許可協議,強生支付總額達2.53億美元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其後還有上市後的銷售提成。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包括復旦大學、恒瑞醫藥、信達生物等在內大都出售海外臨床開發及市場銷售權利,保留中國市場的銷售等權利,強生、禮來等跨國藥企將在中國之外開展該産品的全球開發、生産、註冊和商業化推廣等。

  “目前在 中國醫藥( 行情 600056,買入)領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擁有獨立佈局全球市場的能力,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因此無論是藥企還是研究機構現階段將海外銷售出讓是明智之舉。”一位跨國藥企中國區總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綠葉制藥集團高級副總裁、研發負責人李又欣博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中國新藥要在海外銷售目前確實存在很多困難,每個國家的進入政策不同,進入各個地區的政策也存在差異,各種審批需要專業的團隊去做,另外組建一個對當地法律法規等了解的專業銷售團隊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除了進入海外市場存在困難使得中國藥企或機構放棄海外銷售權外,新藥的研究本身存在很大風險,多數以失敗宣告結束,很多科研項目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至少要在5-10年後才能知道結果。如諾華制藥每個月進入人的研發項目即有150個,成功率或僅可能只有10%。

  “研發新藥存在很大風險性,而將海外專利銷售可以迅速收回成本或者取得收益。如果新藥可以順利進入醫保體系,便可以迅速佔領較大的市場份額,快速回收成本獲取利潤。但在我國,國家醫保目錄多年更新一次,每五到六年才更新一次,嚴重影響了自主研發的藥品進入市場的進度。不能進入醫保,臨床使用制約明顯,銷售不能上量,很難短時間收回研發成本。” 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指出醫保問題也是藥企選擇出讓海外銷售授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泰州市委常委、醫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陸春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將創新藥品優先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創新藥已經獲得價格批准的,國家應明確鼓勵儘早進入臨床使用。“通過快速通道進入醫保目錄的品種,不再經過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和醫院二次議價環節。尚未能進入醫保目錄的新藥,建議在招標採購環節設立針對創新藥的鼓勵機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