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巨頭草根瘋狂“圈地” 移動醫療將變局

  • 發佈時間:2016-05-12 09:07:18  來源:新京報  作者:梁嘉琳  責任編輯:吳起龍

  “魏則西事件”讓國內醫療亂象露出了冰山一角,對於當前熱火朝天的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是機會還是危機?

  一邊是百度遭遇網際網路醫療商業推廣活動全面整頓,阿裏健康遭遇藥品電子監管碼運營權被收回;一邊是上百家醫生集團搶佔網際網路流量入口,一大群創業者也瞄準了網際網路醫療摩拳擦掌,包括移動醫療、健康管理、醫藥O2O等多個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正在被迅速瓜分和搶佔。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肯定會出現一家不小于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企業。”微醫集團CEO廖傑遠告訴新京報記者。

  去年以來,大健康産業單筆融資額被刷新到3.9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截至2016年4月9日,在新京報記者統計的127家移動醫療創業公司中,越來越多的投融資機會,正從前兩年熱門的醫院O2O、問診O2O涌向醫生集團、健康管理、醫療智慧硬體等新領域。

  【巨頭篇】

  平臺自營、瘋狂投資 BAT“圈地”移動醫療

  5月9日,百度被監管層要求對醫療、藥品、保健品等相關商業推廣活動,進行全面清理整頓。百度CEO李彥宏發佈內部信表示,重新審視公司所有産品的商業模式,當日百度股價跌幅一度超10%。

  另一巨頭阿里巴巴控股的阿裏健康今年也吃了苦頭。2月6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碼。承擔監管碼運營權的阿裏健康表示,正與國家食藥監總局商討移交細節,結果其股價一度下跌14.49%。

  對於BAT等網際網路巨頭來説,移動醫療投資從來不缺錢,2016年需要的是重新審視商業模式、調整佈局。

  騰訊投資13家企業構建版圖

  在BAT三家之中,騰訊的網際網路醫療版圖最為完整,包括垂直網路社區“媽媽網”,問診O2O平臺“妙手醫生”“鄰家醫生”,和京東合投的健康管理智慧硬體“濱刻普銳”,掌上醫院的開發方卓健科技;還投資了許多垂直領域的創業公司,比如醫療美容領域的“新氧”、藥物研發領域的“晶泰科技”、急救領域的“第一反應急救”。

  “清科私募通”數據顯示,截至5月9日,騰訊公司、騰訊産業共贏基金共計投資13家大健康産業內公司,12家公司的單輪融資額都在1000萬元以上。

  在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就重點提及了“網際網路+醫療”,希望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技術,解決醫院資訊孤島、醫生多點執業和個人健康檔案電子化等問題。

  有了智慧硬體、醫療保險領域投資,騰訊還有可能打通醫療機構服務、用戶健康管理等新興業務。果然,3月,騰訊上線了內部孵化項目“騰愛醫療”,醫院端幫助建立電子病歷、健康檔案等關鍵醫療數據的大數據中心,同時為醫患雙方提供“醫療智慧終端”、“網際網路金融醫保”和“醫生平臺”。

  百度、阿裏主要靠平臺“自營”

  百度投資部對外投資了3家大健康産業內公司——知我藥粧網、醫護網、趣醫網。其中,單輪融資額最大的趣醫網,是目前市場份額最高的院內移動醫療産品及服務商,被投資了4000萬美元。

  但百度更大的網際網路醫療佈局來自“百度醫療”。2015年,百度醫療上線了預約掛號業務“掛號狗”,今年將進軍醫患匹配業務,即基於人工智慧的搜索引擎,對醫患雙方進行精準匹配和分發。但一位移動醫療領域創業公司高管分析,百度的網際網路醫療佈局,至今沒有跳脫流量變現的傳統思路,目前仍然是通過每天上千萬搜索醫療健康相關資訊和服務用戶,為百度醫療及其相關合作方導流。

  另一家巨頭阿裏在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資案例也並不多,阿裏健康投資了醫學影像雲服務平臺“萬里雲”,還用了194.48億港元投資藥品電商平臺95095醫藥網。阿裏係最大的網際網路醫療佈局,實際上來自它自營的兩大支柱——螞蟻金服及阿裏雲。

  睿仁醫療首席運營官董昕宇表示,螞蟻金服完成新一輪融資後,全國社保基金依然是其大股東,未來有可能實現用支付寶來繳納醫保、付費看病,“醫保商業化恰恰是個千億級市場,有可能孕育下一個阿里巴巴的”。而阿裏雲的醫療雲在2015年公佈後動作頻頻,先是與西安國際醫學東華軟體宣佈打造國內首家實體雲上醫院,又與多家醫學影像平臺合作佈局遠端醫療服務。

  另外,即便是藥品電子監管碼運營權被國家食藥監總局收回,阿裏健康依然不甘放棄藥品可追溯服務。阿裏健康表示,將作為第三方資訊技術企業建立全新的藥品追溯平臺。

  【創業篇】

  移動醫療公司開醫院 醫生集團忙“觸網”

  BAT等巨頭忙著跑馬圈地,創業公司們則在忙著完善服務鏈條。移動醫療公司從線上走向線下,開起了網際網路醫院;醫生集團(由2名以上執業醫師發起的、以執業醫師為主體的獨立法人)則從線下走向線上,開發自己的App、微信服務號等。

  服務於醫生集團的醫生經紀、品牌推廣等創業機會也開始涌現。其中,獲得244萬美元融資的“健康微能量”,建立了中國首個基於移動端的散散聯盟——“三甲醫生集團”。今年4月,線上輕問診平臺“好大夫線上”發起的中國品牌醫生學院,囊括醫療執業安全培訓課程等。

  移動醫療公司開線下醫院

  4月底,微醫集團等移動醫療公司和多家醫生集團負責人,不約而同地從全國各地飛奔北京參加某論壇,向上百名縣域醫院院長推銷自己的網際網路醫院、診療中心等模式。

  微醫集團此前宣佈國內首家網際網路醫院——烏鎮網際網路醫院開業。據投資人復星醫藥公告,微醫集團估值超過15億美元,成為首家被上市公司證實、跨進“獨角獸”行列的網際網路醫療公司。

  對於網際網路醫療公司走向線下,外界認為是公司原有的商業故事支撐不起估值。對此,微醫集團CEO廖傑遠告訴新京報記者,網際網路平臺肯定要給用戶提供打通線上、線下的完整服務鏈條,微醫集團今年計劃把診療中心建到縣一級。

  醫生集團開App等搶流量入口

  隨著移動醫療公司走向線下,醫生集團則在走向線上。

  多部委此前發文放開醫生多點執業,2015年至今全國涌現出逾百家醫生集團。目前國內醫生集團分為兩類,一類是執業醫師仍保有事業編制的體制內醫生集團,如大家醫聯;一類是從醫院人事關係分離出的體制外醫生集團,如張強醫生集團。2015年,大家醫聯宣佈獲得千萬級融資;2016年4月,張強醫生集團宣佈獲得第二輪融資。

  相對於在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上當一個普通“商家”,醫生集團採取合夥人制,成員能夠獲得更大的成長收益。在醫療雲、醫療影像等新技術武裝之下,醫生集團開發自己的App、微信服務號等,搶佔網際網路的流量入口。

  不過,與國際性的醫療集團相比,國內的醫生集團差距仍然不小。凱撒醫療集團2013年在美國就擁有900萬會員,17萬員工,17000名醫生,年營業收入達531億美元,凈利潤27億美元。即便是目前國內人數最多的醫生集團,大家醫聯的執業醫師數量也不足千人。

  大家醫聯創始人孫宏濤表示,美國、德國等大型醫療集團採取“實體醫療機構+保險公司+自辦大學”的模式,實現了業務流、資金流、人才流的生態閉環、良性發展。

  【觀點】

  ●解放醫生難

  有意願、有能力多點執業的執業醫師,大多是有10年以上醫齡的主任醫師;而對入職不久的年輕醫生來説,事業編制通常有很強吸引力。很多醫生不願意放棄事業編制,是因為兩者待遇懸殊,比如:編制內醫護人員的收入是合同工的兩倍。

  ——金蝶醫療總經理陳登坤

  ●購買服務貴

  我們發現,中美醫療保險體系有較大差異。在美國,看病只需花15分鐘的社區“快速診所”,以及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再次入院率從而降低醫保支出的健康管理軟體,醫保或商業保險都是願意買單的。而在中國,類似的醫療服務還未能納入醫保範圍。

  ——睿仁醫療首席運營官董昕宇

  【投資篇】

  “醫藥電商、問診O2O已失去投資價值”

  在企業們忙著圈地爭食的同時,資本市場卻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新京報記者統計了127家創業公司,今年一季度僅出現14起新增投融資事件,佔比僅11%左右,呈現資本接力“青黃不接”的局面。其中,前兩年很火的醫藥電商(醫藥O2O)僅有2起。

  重山遠志醫療基金合夥人孫超告訴記者,醫藥電商、問診O2O兩大板塊已經失去投資價值。問診O2O行業政策風險大,連一些有多輪融資的明星掛號公司,都面臨號源被醫院卡住,或因掛號“加塞”而被政府查禁的風險。

  孫超稱,至於醫藥電商,資金門檻越來越高,渠道把控越來越緊,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僅2015年一季度,就有上海醫藥樂普醫療湯臣倍健麗珠集團等一批上市公司“觸網者”,它們來自傳統制藥、醫療器械、快消品等不同行業。“已經沒有創業公司什麼機會了。”孫超説。

  一邊是傳統投融資機會趨冷,另一邊是新增投融資領域的商業模式仍不明朗。

  孫宏濤就告訴新京報記者,多家投資機構曾經到訪,但覺得相對於智慧硬體、健康管理領域,大家醫聯通常被歸為實體醫療行業,而非網際網路平臺,其可複製的效率較低,商業模式延展性較差,不是創投資本眼中動輒帶來數十倍、上百倍收益的理想標的。

  作為專注于醫生集團的投資人,孫超認為,醫生集團必須與醫療保險打通,並成為傳統醫療機構(縣級醫院)的代管方,才能把商業模式打通。而部分專科醫生集團已經形成自主品牌,不需要依靠網際網路大平臺為其導流。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流量入口的大平臺已經被微醫集團等大中型公司“包辦”,但垂直領域的醫療創業公司仍有投資機會。該類公司是指只專注于某個垂直領域、主業並不多元化的大健康創業公司,如母嬰、齒科、養老、減肥、醫療美容,以及醫療招聘、醫生集團孵化器、醫療管理諮詢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