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醫藥觀察 > 正文

字號:  

移動醫療能給你帶來什麼

  • 發佈時間:2014-12-12 10:01:43  來源:健康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Rewalk 外置機械骨骼系統

  

  

Nixie 可穿戴相機

  

  

Oxitone 腕帶式心臟監測器

  

  

Sproutling 智慧腳環

  

  

Oculus rift 虛擬現實眼鏡

  

  

Ever there 醫療報警裝置

  

  

Bird 智慧指尖感測器

  

  

Owlet 智慧嬰兒襪

  

  

Arc pendant 導航項鍊

   

  移動醫療從醫院走進家庭

  其實,移動醫療並不是新名詞,傳統上就有飛機醫院、手術汽車、體檢大巴、輪船醫院及遠端醫療等。移動遠端醫療發展至今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代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遠端醫療最初萌芽于美國國家宇航局對宇宙飛行中的宇航員進行醫學保健遙測和監護,受制于當時的資訊技術還不夠發達,資訊傳送量極為有限,遠端醫療發展較為緩慢。

  第二代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後期,隨著通信和電子技術的不斷提高,美國和西歐國家在遠端會診、醫學圖像的遠距離傳輸、遠端會議和軍事醫學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第三代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目前正處於遠端醫療的快速、全面發展時期,逐步呈現走進社區,走向家庭,更多地面向個人,提供個性服務發展的特點。

  移動醫療革命帶來智慧醫療産品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智慧手機的普及,遠端醫療也開始與雲計算、雲服務結合起來,眾多的智慧健康醫療産品逐漸面世,如遠端血壓儀、遠端心電儀,可提供日常醫療預防、醫療監控服務,遠端醫療也從疾病救治逐步發展到疾病預防的階段,因此,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移動醫療革命。

  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HIMSS給出的定義為:mHealth,就是通過使用行動通訊技術,例如PDA、行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資訊。一方面,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數以百計的基於安卓和iOS等移動終端系統的醫療健康類App軟體被廣泛應用,在2013年後,騰訊、新浪、搜狐等網際網路廠商已經顛覆傳統行業,民眾開始接受這些互聯模式,各種移動APP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各種可攜帶生物數據採集設備可以獲取醫學影像資料及生物體徵數據,通過網際網路傳送共用。

  可攜帶醫療設備已走上醫療舞臺

  目前,可攜帶醫療數據採集設備包括各種專業設備可以獲取如心率、血壓、心電圖、血糖、血脂、血氧、眼壓、睡眠、生物影像和運動等數據;非專業設備包括:手錶、腕帶、感應器等可獲取基本生物體徵數據以及運動數據。

  移動醫療已經不是Google Glass、Galaxy Gear和Nike+ FuelBand SE等酷炫組合,而是實實在在地來到我們身邊。

  所有這些,為傳統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了有效的補充方法,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通過移動醫療可解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醫療問題。

  預計移動醫療行業將很快就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隨時監控健康的小玩意

  可穿戴式設備將顛覆傳統的醫療領域,開啟醫療細分領域的智慧化。下面我們盤點一下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的可穿戴式設備。

  心臟監護

  在心臟病監測中,一次心電圖難以撲捉到有效的診斷依據,可穿戴式的設備可以幫助患者監測並記錄心電數據。可穿戴式心電檢測設備,不僅可以有效地記錄動態心電圖(DCG),還可以連續24小時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包括休息、活動、進餐和睡眠的心電圖資料。能夠及時發現常規心電圖(ECG)不易發現的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是臨床分析病情、確立診斷、判斷療效的重要客觀依據。比如 Ihealth的無線動態心電圖監測,其監測器內置電極和監視器,可放置在普通衣服的裏面。監測器所收集的數據可以無線傳輸到用戶手機中,然後自動發送到雲端,使醫生可以輕鬆訪問這些數據。

  血壓監測

  高血壓是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壓的病人需要測量血壓時,需要按時把測量的血壓值給記錄下來,而且還要經常把記錄的數值匯總發給醫生。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24小時動態監測用戶的血壓數據,向醫生提供不同時段的血壓數據資訊。麻省理工學院在2009年就開發出了能長時間連續測量的“可穿戴式血壓計”,能夠24小時連續測量血壓。

  另外,水銀血壓計使用不方便且極不環保(國際水俁公約要求全球2020年後禁汞)、示波法電子血壓計測量誤差大且容易誤診,市場迫切需要一款既準確又方便環保的血壓測量工具。一種新型自動血壓計,採用聽診法原理設計,通過內置臂帶的電子聽診器探測柯氏音,以壓力感測器精準自動記錄壓力值,將醫生人工聽診測量血壓的過程自動化。

  血糖監測

  傳統的血糖檢測是通過監控餐後或空腹血糖,但是餐後或空腹血糖的測定,只反應患者的某一個具體時間的血糖水準,並且容易受到飲食、心情和糖代謝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血糖的波動較大。而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可以實施動態監測血糖,更好的掌握血糖的變化,可以幫助患者及時發現問題,並且能降低糖尿病並發癥的風險。

  健康管理

  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高,用於個人健康管理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通過這些監測到的數據,可以對用戶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進行風險 評估,並結合數據給出一些睡眠、飲食、運動和服藥等個性化的改善建議,讓用戶保持一個較穩定的身體健康狀況。目前,各大公司都發佈了相關的可穿戴式醫療設備,用於個人的健康管理。

  未來會有哪些“隨身醫生”

  未來,手機硬體將有精度越來越高的顯示,更好的攝像頭、更好的存儲和更快的網路。未來3~5年,手機硬體將成為推動mhealth發展的引路者。此外,隨著監測設備的變化,醫療檢測將家庭化、小型化。市場預測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至少佔可穿戴設備的50%份額。可穿戴設備將為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一場革命(微型化—便攜化—可穿戴化),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如電離子透入貼片可以治療頭痛,智慧眼鏡可以幫助老年癡呆症患者喚起容易忘記的人和事等。

  其他可能的治療技術包括:

  電療

  電療就是可以通過電刺激放鬆肌肉,促進某些因子的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電療的典型應用包括毒癮治療、下身麻痹及四肢癱瘓治療、慢性疼痛的治療、帕金森病的治療等。且由於這些治療需要接受長期或間歇性的刺激,可以有迫切轉化為可穿戴設備的需要。

  磁療

  磁療法即磁場療法,原理是通過磁場作用於人體達到治療的目的。目前市場上與之相關的可穿戴治療設備有磁衣、磁療腰帶、磁療腹帶、磁療帽等,用於鎮痛、消炎、止瀉、降血壓、降血脂等,但其效果仍需深入評估。

  超聲療法

  超聲可以起到刺激組織再生、增加纖維組織的延伸性的功效,可減輕疼痛和腫脹。

  透皮給藥

  透皮給藥系統(TDS)是指藥物以一定速率透過皮膚、經毛細血管吸收進入全身迴圈從而産生藥效的治療系統。促進藥物透析的方法主要為物理法(離子導入、電致孔、超聲導入、微針、光械效應促滲等)和化學法(前體藥物、化學促滲劑、超飽和溶液等)。這種給藥方法使得藥物不會被腸胃破壞,並能長期保持藥物濃度,近年來是研究熱點,也是穿戴式治療系統的重點發展方向。

  未來,軟體開發將更偏向專業健康管理、家庭醫療、生命檔案類,將提供數據服務、預警服務、個性服務。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也在逐漸清晰,可以有向醫生/醫院收費、向患者收費、向保險公司收費以及向藥企收費等多種模式。

  移動醫療將改變健康從業人員和健康需求者的角色,而大數據分析為臨床研究提供強大的平臺。

  説好處

  做醫生助手當患者幫手

  幫醫生

  幫醫生梳理病人

  有些手機APP軟體,或者網站可以對患者問題進行分診和、疏導,設置嚴格有序的多級導診程式,在患者真正和醫生溝通之前,起到了篩選把關的作用,這減輕了很多醫生的網路問診的壓力和負擔。

  當醫生的助手

  醫生助手服務模式的定位是由醫生主導,為醫生服務的移動端患者管理隨訪助手。這種服務模式是一個封閉系統,只有在醫生授權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病歷在不同醫生間的流轉,這也充分保護了醫生和患者的權益,避免病源流失。app從醫療個性化的管理工具切入,充分調動了醫生在醫療資源管理和調配的主動性。

  輔助醫生開展科研

  醫生可以在患者入組後,讓患者在手機端安裝一個科研隨訪App。這樣,患者不僅可以在手機上自動收到下次訪視的提醒,醫生也能夠通過手機APP,與患者直接溝通,並可向患者發送研究注意事項和科普文章等,甚至一些訪視內容(如隨訪表)可以設計成直接通過手機App完成。更進一步地説,如果在平時看病人的時候,就注意積累潛在的患者資源,並通過有效的App能夠在隨後進行更有效地溝通和維護。這樣一旦有合適的臨床試驗,平時維護穩定的患者群將成為招募病人的一個有效資源,同時,有效的隨訪也為臨床研究提供了保證。

  幫患者

  尋醫問藥更便捷了

  以移動APP作為切入點的創新公司,其問診模式是一個以患者為導向的諮詢工具,強調即時性和效率。允許患者懸賞提交醫療問題,由醫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專長進行搶答。這種模式,也得到了很多醫生的認可,在這個平臺上,患者可以自由向醫生提問,並根據醫生的回答給出滿意度評價,醫生從中可以獲取相應的報酬,評分高的醫生被優先推薦,評價越高,醫生獲取的收益分成比例越高,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優質優價的醫療服務價值。

  説問題

  移動醫療還沒那麼完美

  中國的移動醫療到目前為止,發展核心仍然在前端用技術改變服務模式以及數據收集的階段。移動醫療缺什麼?缺的是如何打通數據、技術和服務,真正拓展到後端診斷、個人健康干預。目前真正有效的模式還沒有出現。不過現在很多投資者,包括風投、網際網路巨頭和産業內公司,在經過了快速發展的一輪前端佈局之後,也開始逐漸把觸角伸向後端。

  目前,在中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大部分大眾消費類的可穿戴設備功能簡單,主要是跟蹤運動量、心跳、體重、呼吸等常規指標,這些可穿戴設備的準確性達不到醫學參考的標準。在美國,真正被醫生採用作為臨床診斷參考的App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測試,而且往往是針對某一方面疾病,有非常精密的準確度。這類屬於臨床類的App和硬體完全不同於大眾消費類,在審批上需要FDA審核,使用的時候有的是醫生處方的一部分,可見其專業性。而這類産品目前在中國還沒有。

  其次,就電子病歷本身來講,最關鍵的是電子化的實驗室報告和各種檢查。這也是在中國最難做的。每個醫院標準不同,格式不同,且醫院之間不通。報告大部分都是紙質的。要想做成電子病歷,輔助遠端診斷和健康建議,只能靠病人自己上傳掃描材料,這個步驟比較麻煩,很多用戶和醫生不願意去做。從某幾個專科切入的效果可能會比全面鋪開更好,針對特定慢性病設計不同的病歷模組,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這樣比較適合標準化的疾病。

  即便如此,目前來看要想真正把前端技術和數據,通過電子病歷這個樞紐,和後端服務聯繫起來,仍然受制于政策對遠端醫療的限制和整個醫療行業缺乏電子化檔案這個問題,現階段的電子病歷更多的是一種線上到線下的樞紐,幫助病人和醫生交流,並最終給出線下治療的建議和引導。隨著公立醫院生存壓力加大,可能有更多醫院願意讓醫生通過線上平臺來為線下倒流並積累品牌影響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