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醫藥 > 研發前沿 > 正文

字號:  

北大學者重大發現 磁感蛋白或揭“第六感”之謎

  • 發佈時間:2015-11-25 10:00:23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燦課題組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雜誌線上發表論文,首次報道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自然之謎——信鴿為何千里能歸巢

  我們平時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常常需要手機導航來幫忙。可是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卻像是天生就自帶指南針一樣,可以長途跋涉不迷路,例如帝王蝶、鮭魚、龍蝦、海龜、遷徙的鳥類等。還有一些生物,會按照地球磁場的方向築巢、打洞或者睡眠,如指南白蟻、鼴鼠等。科學家們認為,生物之所以具有這種神奇的“方向感”,原因之一在於它們的感覺系統除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之外,還有被稱為“第六感”的磁覺——即生物利用地磁場準確尋找正確的方向。

  我們的地球可以看成一塊大磁鐵,地磁的南北極和地理南北極是相反的(地球北極是地磁南極,地球南極是地磁北極)。理論上,有“磁覺”的生物除了能利用地表附近的地磁場指示東西南北,還能通過所處位置的磁場強度以及磁傾角(地球表面磁場與地平線所成的夾角)準確定位緯度,並且通過太陽和月亮結合地磁場的資訊來確定經度。

  科學家們對於這種不可思議的磁場感受能力已探究了幾十年,他們好奇的是,生物到底是怎樣感知到強度弱到0.35至0.65高斯量級的地磁場(一般永磁鐵附近的磁感應強度為4000至7000高斯),並且準確辨別磁場方向,從而指導前進方向?為什麼作為高等哺乳動物的人類並不能從意識上感知地磁場?有些人非常有方向感,但是有些人卻是路癡,這和其他生物的感磁能力是否有相關性呢?

  上世紀70年代確認導航是地磁

  早在人類學會使用羅盤導航的時候,就有人猜測生物能夠感知並且利用地磁場,比如鴿子的導航能力非常強,在戰爭年代常被用作信使。不過一開始人們認為,這種能力源自於它們能聽到地面特定地標傳到高空的聲波,能看到天空中的偏振光。但後來人們發現,信鴿在沒有陽光或者地標導航的情況下也能歸巢,所以人們推斷,鳥類必定在用另一種我們不知道的方式來確定它們的飛行路徑。而這個猜測直到1971年才得到證實。

  1971年的一個陰天,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員在鴿子頭部固定磁鐵,在空曠的草地中央放飛,然後記錄它們的飛行方向。他們驚奇的發現,這些攜帶磁鐵的鴿子變得完全沒有方向感。不久之後,美國科學家Blakemore在沼澤沉積物和海洋淤泥中分別觀測到感應磁場的細菌,這種細菌能夠被磁鐵吸引,體內有富鐵物質。1984年發現食米鳥的喙部有大量鐵磁礦,20年後人們用透射電鏡清楚觀察到家鴿上喙部的富鐵微粒。基於以上事實,人們提出了基於鐵磁物質的生物磁受體理論。

  在當時這個理論聽起來十分直觀可信,基於鐵磁物質的生物磁受體理論,後來也確實被證實能夠解釋某些物種的磁感受能力,例如趨磁細菌。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一些奇怪的實驗現象給科學家們帶來了新的困惑。比如説,歐洲知更鳥的磁導航能力,竟然同時還受到光的影響——藍綠光下可以正確導航,紅光下它就找不著北了。按理説,鐵磁物質跟光波長應該沒什麼關係,那麼,到底是什麼物質,感受到了磁場,並且受光的影響?

  最早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舒爾騰在1978年提出的模型認為,磁受體很有可能來自一種名為Cry的藍光受體蛋白。這個模型後來成為許多理論工作的雛形,而Cry蛋白幾十年來一直是唯一的磁受體蛋白的候選者。

  發現MagR蛋白——生物感磁研究新突破

  今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燦課題組在《自然·材料》雜誌上線上發表了生物感磁研究領域的一項突破性進展。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基於蛋白質的生物指南針模型。該模型認為,存在一個鐵結合蛋白作為磁感應受體,該蛋白通過組裝,形成了一個棒狀的蛋白質複合物,就像一個小磁棒一樣有南北極。而前人推測的感磁相關蛋白Cry和磁感應受體MagR通過相互作用,在MagR棒狀多聚蛋白的週邊,纏繞著感光蛋白Cry,從而實現“光磁耦合”。

  在這一模型的理論框架下,謝燦課題組通過計算生物學預測、果蠅的全基因組搜索和蛋白質相互作用實驗,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

  MagR形成的複合物是一個短棒,由蛋白質組成,尺寸小到分子尺度,但它仍然像是一個真正的磁鐵,能夠順著地球磁場的方向排列,能夠吸鐵,能隨著磁場的變化而轉動。

  人們此前的研究發現,鳥類的磁感應能力依賴光照,在只有紅光存在的情況下,部分鳥類的磁感應能力大大減弱,在藍綠光存在時,其磁感應能力較為準確。

  謝燦研究團隊認為,MagR與Cry形成的分子機器使光磁耦聯,它既能感光,又能感磁。在陽光或月光等光線存在時,信鴿利用其視網膜細胞的這一分子機器捕捉到地球磁場資訊,並轉化成電信號,這一電信號被神經細胞傳遞到信鴿大腦中,然後信鴿作出決策,決定飛向哪。

  由於MagR可以單獨形成短棒狀結構,研究人員認為,一些生物可以在沒有光存在的情況下,通過地球磁場導航。

  研究者不僅從物理性質上測量了MagR蛋白在溶液狀況下的磁性特徵,還通過電鏡觀察到MagR蛋白質複合物能感應到微弱的地球磁場(在北京大致為0.4高斯),並沿著地球磁場排列。人工增強磁場強度可以導致這種排列更加有序。實驗中也觀測到了蛋白質晶體呈現極強的磁性,能明顯被鐵磁物質吸引,當外界磁場突然反向時,蛋白質棒狀複合物會發生180°跳轉。同時,動物免疫組織化學實驗也證明了磁感應受體MagR蛋白質和光受體Cry蛋白質在鴿子視網膜存在共定位,暗示著動物可能可以“看”到地球磁場的存在。

  謝燦特別強調,這只是動物磁感應的“生物指南針”模型,其具體過程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剛剛發表的研究成果,僅僅解決了“信鴿是如何感應到磁場”這一問題。

  延伸閱讀

  北大學者新發現是對還是錯?

  謝燦實驗團隊發表的這篇論文,報道了生物體記憶體在一個可以感應磁場的蛋白質。這一激動人心的發現引發國內外科學家的熱烈討論。《知識分子》摘編了其中一些代表性觀點。

  ——“如果MagR真的是一個磁感應受體,我就把我的帽子吃了!”

  奧地利維也納分子病理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家戴維·凱伊斯(David Keays)針對論文打賭説,“這要麼是非常重要的文章,要麼完全錯了,我強烈懷疑是後者”。

  ——“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差點窒息,它的確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研究。”

  麻省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史蒂文·瑞波特(Steven Reppert)對這項研究讚賞有加,認為“這項研究結論令人振奮,具有突破性”。

  ——“這個假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就目前結果而言,我只能説研究中提供的證據經過了體外實驗的證實,但在動物體內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邁爾克·沃克(Michael Walker)教授在磁感應領域研究了數十年。他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科學頻道採訪時態度謹慎。

  ——“會不會是實驗污染?”

  德國慕尼黑大學磁學專家和地球科學家邁克爾·文克霍夫在接受《自然》採訪時,甚至擔心MagR表現出的生物羅盤活性可能是實驗污染的結果。他正在組織實驗來重復謝燦團隊的工作。但他也認為,如果證明MagR的磁性,它會成為揭開磁感應分子機理的很大一步。

  ——“即使MagR-Cry蛋白複合體最後被證明不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指南針,這一發現也令人興奮,因為它可以用來開發更為廉價、小巧、堅固或者更敏感的磁場感測器。”

  牛津大學量子物理學家西蒙·本傑明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對MagR-Cry這種磁感應蛋白複合體,在發展新技術方面的潛力進行了分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