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醫藥 > 前線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養老等改革快速推進 百姓大病不扛

  • 發佈時間:2014-10-23 08:21: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白天亮 陸婭楠 李紅梅  責任編輯:陳晶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引下,養老醫療戶籍等各項改革快速推進

  攻堅克難 光景日新(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民生篇))

  由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高新街道敬老院經“公辦民營”改制而成的“頤壽軒”老人安養中心正式運營。

  董乃德攝(人民視覺)

  這一年,民生事業強基礎。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覆蓋面將過半,5億農村人口將享受更高水準的縣域醫療服務;

  這一年,民生事業促公平。《勞務派遣暫行規定》正式實施,為數以千萬計的派遣工送去“同工同酬”的溫暖;

  這一年,民生事業補短板。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470萬套以上,建成480萬套,棚改邁入任務最重的一年……

  “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引下,各項民生改革快速推進,億萬百姓滿懷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完善制度

  百姓分享更多發展成果

  新年第一個工作日,陳偉其備齊材料來到長沙市工商局,一天內就辦好了電力施工公司的營業執照。“放在以前,至少需要幾個月先申請到許可證,才能再申領營業執照。”

  這是新一屆政府“簡政放權”給全社會創業就業注入的新活力。一季度,儘管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就業表現卻格外搶眼——超過300萬人捧上新飯碗,好于去年同期,再創新高。

  不僅僅是簡政放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措施也正形成合力,為全體人民奔向全面小康注入動力、保駕護航。

  健全就業創業體制機制,“飯碗”更多,就業品質更佳。

  “開網店也能享受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小額擔保貸款了,資金難題這下能解決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小田躍躍欲試。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援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新機制。面對727萬高校畢業生,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小型微型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包括開設網店等。“走訪基層補學費,想創業有優惠,隨著政策落實到位,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穩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説。

  健全大病醫保和救助制度,“大病不扛”,就醫負擔更輕。

  “多虧了大病醫保,否則我要自付22萬元。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辦實事,解了燃眉之急。”青海省貴德縣河西鎮瓦家村48歲的村民王某,因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發作到青海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基本醫保和大病醫保報銷後,近32萬元的住院總費用,王某僅支付了5萬元。

  今年以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重特大醫療救助制度、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加快建立,極大緩解了低收入家庭“看病貴”、“三無”人員“就醫難”問題。現階段,全國28個省份開展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試點,大病患者的實際報銷比例增加了10到15個百分點,患大病實際報銷比例已達70%。新農合保障的20種大病實際報銷比例最高已達78%,有效減輕了患者負擔。

  健全各類保障待遇的正常調整機制,百姓及時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馬年一開年,多地再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截至上半年,全國已有16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14.2%。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迎來“十連調”,平均上調幅度10%,月均養老金達到2000元左右。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每人平均政府補助標準提高40元,達到320元,補助標準實現“六連增”。

  促進公平

  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加快

  3月26日一早,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居民劉思梅就趕到鎮勞動保障所,為在鄭州打工的兒子辦理了居民養老保險。之前,劉思梅家人一直對參保很猶豫:參加新農保,覺得兒子老了未必回鄉;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又覺得未必能連續繳納15年。

  年初《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公佈實施,養老保險邁出統籌城鄉新步伐。城鄉養老保險制度之間可銜接,權益可累計,免除了劉思梅一家的後顧之憂,“兒子現在參保,不管以後在哪兒幹、在哪兒繳費,到時候都能像城裏人一樣按月領養老金了。”

  “整合”“並軌”“統籌”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民生事業改革的熱詞和亮點。民生事業在“促公平”上邁出新步伐。

  整合城鄉基本醫保制度,改善異地就醫窘境。

  看城市,全國已有22個省份建立了城鎮醫保省內異地就醫結算平臺,其中10個省份實現了省域內實時結算。

  保健、預防接種等公共衛生服務,進城落戶農民將被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良性互動

  民生改革難點變亮點

  “這房子採光好,品質也好,從沒出現過漏水、墻皮脫落。安置房和過去的棚戶區比,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搬進陜西西安祥和居棚改安置小區興業園4號樓之前,張寶惠也曾擔心棚改房會因價廉而質低。搬進小區後,她的擔憂一掃而光。“小區綠化一年比一年好。主幹道都裝有監控,物業公司還有巡邏車。一點兒不比商品房小區差!”

  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宜居,張寶惠的期盼是百姓中國夢的縮影。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判斷標準也越來越高。民生改革順應百姓新期待,與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良性互動,政策創新頻出,改革難點成為亮點。

  破解保障房建設資金瓶頸,離不開金融創新。2013年至2017年我國要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這1000萬戶大多地理位置偏遠,實施改造很難實現資金就地平衡。為破解融資難,今年5月以來,放寬棚改企業債、創新推出項目收益債、國家開發銀行籌建住宅金融事業部等一系列棚改扶持政策頻出,為棚改提速提供了更多成本適當、長期穩定的建設資金。

  豐富醫療衛生資源供給,離不開政策鬆綁。加快發展社會辦醫是轉變衛生發展方式、優化衛生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今年1月,《關於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出臺,社會辦醫主體、服務領域均被放寬。4月,國家又放開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管制,再次給社會辦醫鬆綁。破解制約社會辦醫的“彈簧門”“玻璃門”,改革正在全面深化。

  破解垃圾圍城、城市內澇,離不開“建管並重”的綜合管理協調機制;保證食品安全、飲食安全,離不開根治“九龍治水”之困的頂層設計;驅散霧霾、喚回藍天,離不開清潔生産綠色經濟的深入推行……

  民生改革,著眼的不僅僅是民生事業本身。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迴圈”。民生改善,正合著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的節拍,展開新藍圖、譜寫新樂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