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太好腸道也會中風 腹痛便血別不當回事
- 發佈時間:2015-03-06 13:24:10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朱苑楨
説起中風,人們通常都會聯想到腦中風,鮮有人知道,腸道也會中風。
其實,中風不僅會發生在腦血管,身體的許多部位都有可能發生溢血或栓塞。比如,表現在視網膜是眼中風,表現在腸道就是腸中風。
在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裏,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就接診了腸中風患者。該院消化科主任陸倫根提醒,遠離腸中風,還得從健康飲食、保護血管做起。
腸中風問題出在血管
張老伯今年七十多歲,平時除了有點“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簡稱),身體還算可以。春節期間他走親訪友,吃了不少肥甘厚味,加上又喝了點酒,總覺得腸胃飽脹不適。一開始他以為是腸胃炎,隨便吃了點促消化藥,但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一天晚上,他突然腹痛,感覺肚子裏好像有雙手在狠狠地扯他,整個人大汗淋漓,還出現了便血。家人慌了,立即將他送到第一人民醫院看急診。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和診斷後告訴他們,張老伯得的是腸中風,需要趕緊送重症監護室。
家人很不解,以前只聽説過腦中風,腸道也會中風?
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陸倫根説,腸中風其實應該稱作缺血性腸病,常常發生於結腸,它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腸壁血流減少,導致局部結腸壁血液供應不足或回流受阻,從而引發缺血性損害,使腸壁發生營養障礙的一種綜合病徵。因病理過程類似于腦中風,而有腸中風之稱。
血管病變是腸中風發病的元兇。人體腸道的血液供應來源於三支大血管:腹腔幹、腸係膜上動脈和腸係膜下動脈。當這些血管發生血栓或狹窄,導致血流緩慢時,就有可能引起腸道缺血缺氧,發生腸中風。
腸中風還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像張老伯這種突然間出現劇烈腹痛、腹瀉、便血等情況的就屬於急性發作。還有些腸中風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這種慢性缺血性結腸炎,會時不時發生一次,但感覺又不是很明顯,因而容易誤診,部分患者待到情況加重時再到醫院檢查,可能已經到了腸道狹窄甚至腸壞死的地步。
“三高人群”最易中招
哪些人容易得腸中風呢?
陸倫根主任分析指出,腸中風往往會盯上那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常見的就是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他們的共同點是體記憶體在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不僅會危害心臟,它還是一種全身性病變,為腸道供血的大血管也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等情況。與健康人相比,這些人更易發生腸係膜血管的栓塞和血栓。
其次,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外傷骨折、長期臥床的病人也要警惕腸中風。因為腸係膜上的動脈口徑較大,極易接納從心臟脫落的栓子從而發生栓塞。大約有50%的腸中風患者都屬於上述幾種情況。
此外,患有全身性血管病變,如結節性多動脈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由於腸道小動脈受累,相應的腸管也容易由於血液供應不良而出現缺血性改變,引發腸中風。長期口服避孕藥、腸道及腹部惡性腫瘤、急性胰腺炎等也和腸中風有一定關聯。
腹痛便血別不當回事
腸中風發作前可能會有一些徵兆,只是不太為人注意。比如,飯後常有持續一兩個小時的飽脹感,上腹不適或隱隱作痛,脂肪攝入過多或飽餐後症狀會加重、持續時間延長。這些情況如果反覆發生,甚至遷延數月,建議還是去消化科查一查。
若感到下腹突然疼痛,隨後出現腹瀉和便鮮血,並伴有大汗淋漓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因為嚴重的腸中風可能會導致腸壞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性休克。
目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很多,陸倫根主任提醒,如果感到急性腹痛並伴有便血,或者遇到原因不明的急腹症時,一定要儘早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腸中風治療得越早,腸道的恢復生存能力就越好,若拖延太久,腸道的存活率就會大大下降。
和腦中風的治療類似的是,腸中風的應對之道主要也分為內科治療和介入治療。內科保守治療一般會採用禁食的方法,讓腸道得到充分休息,並進行抗凝、降低血黏度促進纖維蛋白原降解、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補液支援、抗生素等措施。一旦腸道的血供改善,腹痛就能得到明顯緩解。
對於那些慢性缺血性腸病的患者,在溶栓的同時,進行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入術,有助於恢復動脈血流,降低復發的機會。
管住嘴邁開腿能防腸中風
遠離腸中風,一要保護好血管。腸中風的發生和血管壁受損或老化關係密切。因此保護好血管,非常重要。平時要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動物性脂肪,不暴飲暴食,戒煙少酒,保持運動,控制體重。
二要積極治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房顫等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也是腸中風最危險的因素。這些慢性病都需要堅持長期的治療,經常檢查血脂、血液流變等指標。
三要防治便秘。便秘、咳嗽時會導致腹壓的增加,有可能引發血栓脫落堵塞血管,形成腸中風。建議老年人便秘時不要過度用力解便,可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類的食物,以及香蕉、獼猴桃等水果。平時要忌煙酒及冷硬食物,糯米等黏性高、稠度大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