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醫藥 > 正文

字號:  

病歷“無紙化流程”的最後一百米

  • 發佈時間:2015-05-28 09:33:27  來源:東方網  作者:朱傑  責任編輯:朱苑楨

  十年前“無紙化”“無膠片化”“無線化”曾經是醫院資訊化建設的終極目標,經過十年的建設,尤其是2010年之後對電子病歷系統和臨床資訊系統的大規模投資過後,醫院的管理者們暮然回首卻發現:相對於“無膠片化”和“無線化”的遍地開花,“無紙化”這件“小事”竟然遲遲未能落地。

  尤其是在電子病歷系統基本普及之後,病歷數據的錄入、審核、瀏覽都已經實現電子流程,但是當病歷走出臨床科室進入病案室的一刻,卻需要列印出來簽字存檔打回紙質原形。更讓人扼腕嘆息的是,病案室並不是數字化的荒原。甚至在電子病歷系統上線之前病案室站在檔案管理的角度,已經開始了自己數字化路線的探索,從最初的“縮微膠片”到現今的“病歷掃描系統”,越來越多的病案室兢兢業業地將紙質病歷掃描完成“數字化”存儲、歸檔和瀏覽發佈。

  在“電子病歷系統”和“病案掃描系統”之間,從臨床科室到病案科之間的最後一百米,數字鴻溝帶來的不僅僅是紙張的浪費、“先列印、後掃描”的流程荒謬,最要命的是這最後一百米鴻溝成了電子病歷數據品質控制的盲點。

  畢竟,再強大的軟體系統,也無法保證列印在紙上的數據不被更改,不巧的是在病歷離開臨床科室進入病案室之前,正是醫護人員習慣上最後一次更改病歷的機會,而此次更改經常發生在紙質病歷上而不是電子病歷上。由此在鴻溝兩面的數據一致性成為無解難題。在“紙質數據與線上數據不一致時以誰為準?”的挑戰面前,無論是層層管控的電子病歷系統,還是嚴格加密的數字簽名工具,都敗下陣來。

  “最後一百米”成為整個電子病歷流程的“阿克琉斯之踵”。直到大數據技術的出現,現在終於有機會彌補這一鴻溝。

  在大數據之前,病歷歸檔數據的電子化保存一直在“要樣式還是要內容”“要容量還是要性能”的矛盾中艱難抉擇,以至於資訊系統在覆蓋全院之後遲遲不能補上這“最後一百米”的一步之遙。

  “要樣式還是要內容”問題的提出,是由於進入病案歸檔的數據往往來自於多個不同的資訊系統,從資訊化便於整合的角度直接傳輸數據內容給歸檔系統是最容易的。但是病案業務往往要求系統能夠保存和回放數據在産生時的原始樣式,因此上游業務系統不得不發送帶有樣式和內容的文檔給歸檔系統。在大數據技術之前,異構文檔的接收、解析、保存都是很複雜的工作。在“掃描病歷”時代,乾脆把所有歸檔病歷按照圖片方式存儲,確實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樣式但同時百分之百損失了內容,對於資訊系統來説歸檔病歷內容不可用,只有靠人眼來識別閱讀檢索了。

  “要容量還是要性能”問題的本質是,在保留格式文檔存儲的前提下,傳統的電腦技術仍然需要供全文檢索功能,但是隨著文件數量的增加,檢索速度會急劇下降。考慮到病案歸檔業務要求數據長期線上,用傳統技術對歸檔病歷文件內容做檢索是不現實的。

  大數據技術的一個特點是“來者不拒”,什麼樣異構的文檔都可以存儲和接收。基於大數據技術建立的電子病歷歸檔系統,直接從各個業務系統中採集歸檔病歷數據,這其中既包括了來自電子病歷系統的病歷文書,HIS系統的醫囑單,護理系統的體溫單護理記錄,也包括來自醫技系統的報告單數據,甚至一時未能數字化的知情同意書文檔,也可以在電子病歷歸檔系統中找到最終的電子化歸宿。

  由於大數據數據庫的特性,上述來源不同,樣式各異的歸檔數據可以保留其原生的格式屬性,直接存放在數據庫中。歸檔系統只需要在其進入歸檔狀態的時候調用數字簽名介面,在各種歸檔文件之上加入時間戳標記即可。大數據技術這種相容並蓄的存儲能力,為電子病歷歸檔系統良好的數據格式相容性提供了保證。

  其次,是大數據技術帶來的高性能檢索能力。由於大數據技術最早設計用來對網際網路上海量的網頁數據做內容檢索,因此設計上採用數據分佈存儲,多節點併發計算。檢索能力並不會隨著歸檔病歷數量的增加而有速度上的下降。

  最後,由於大數據技術的分佈式存儲特性,病歷文檔數據在進入數據庫的時候就被切分成多份存儲在不同的物理伺服器上,並且形成一定的數據冗余。用戶不需要擔心由於一台伺服器停機而造成數據丟失,也不必考慮採購多臺昂貴的存儲設備考慮數據備份策略。對於大數據來説,數據線上是保證數據可用的最好方式。

  由於基於大數據的“病案歸檔系統”從技術上支援病案歸檔管數據與前端臨床資訊系統直接對接,同時相容于醫院的數字簽名系統。通過系統之間的整合和條件控制,醫院終於有機會建立一個完全拋棄紙質病歷列印環節的數字化閉環流程。這對於大量在“電子數據與紙質數據一致性”之間糾結的醫院用戶來説是一道希望的曙光。來源:健康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