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正文

字號:  

超大型民營醫院集中落地 生存仍是硬課題

  • 發佈時間:2014-12-23 09:49:04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中國超大型民營醫院在2014年歲末的集體“爆發”呈現出一副高度相似的群像——複雜的身世,艱難的審批立項,漫長的十餘年工期,鉅額的幾十億投資,以及艱辛又一波三折的籌建故事和依然有待觀察的未來。

  伴隨著中國新醫改進入第六年,核心的公立醫院改革終於開始出現鬆動跡象;被認為最可能從外部盤活和撬動公立醫院改革的民營醫院出現發展的轉捩點:從早先的小型專科連鎖醫院“低調”生存,集中“爆發”為巨型民營醫院的高調落地。

  落地

  公立醫院院長王杉當家的私立北大國際醫院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大醫院”。

  當本月這家亞洲最大的單體醫療建築正式運營接待患者的時候,這個借鑒首都機場T3航廈設計的超大型醫院總投資已經突破了45億元人民幣,建設期超過了10年。

  從數字上來看似乎更加一目了然——擁有北京市硬體規格最高的停機坪,開放了36個醫療中心、49個醫療學科、159間ICU(重症監護)病房和1800張病床,這個數字甚至比王杉做院長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病床數多出了300張——位於北京二環輔路上的後者,是中國第一所自建大型綜合公立醫院和全中國最著名也最忙碌的三甲醫院之一。

  現在,著名的公立醫院院長王杉更引人關注的新身份是“北大醫院國際集團董事長”和“北大國際醫院首任院長”。

  公開資料顯示,北大國際醫院由方正集團和北京大學合作共建,雙方分別擁有其70%和30%的股權。

  “北大國際醫院是混合所有制性質,沒花財政一分錢,由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後更名為北大醫療産業集團)全資興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非營利性醫院。”參與了整個籌建過程的王杉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而事實上,在龐大體量與先進硬體之外,北大國際醫院出身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北醫係”身份,一直被認為是這家民營醫院最具實力和想像空間的部分。

  按照北大醫學部和方正集團的戰略規劃,北大國際醫院與目前北醫係的六家附屬醫院組成“兄弟聯盟”,共同參與國際醫院建設,幫助後者的學科共建、人才委託培養、多點執業等方面戰略合作的落地,解決民營醫院發展最核心的醫生來源和水準提高問題。

  事實上,2014年開始,北大國際醫院就開始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簽署了學科共建合作協議;6月9日,與北大腫瘤醫院的合作協議也正式落地;8月1日,簽約醫院又將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納入在內。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曾公開表態,北大醫學部將結合北大國際醫院的籌備進展,全面統籌其醫療、教學、科研體系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並對國際醫院臨床人員培養給予支援。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17公里之外的北京天通苑地區,籌備十年的清華長庚醫院宣佈正式開業——不同於北大國際醫院的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身份,明確定位為大型公立三級醫院的清華長庚採取清華大學和台塑關係企業聯合出資的“市場”方式,總投入超過20億。

  而在廣東,立項十年的民營東莞臺心醫院終於在2014年歲尾被放行運營,這家由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的會員企業共同出資籌建,最初只是想解決當地10萬台商和家屬醫療問題的醫院,已經在漫長的建設期中不斷調整成為一家耗資巨大的大醫院——佔地228.6畝,規劃床位1800張,目前已投入超過7億元人民幣。

  生存

  但對一家醫院的運營來説,艱難的獲准放行很可能只是真正艱難的開始。

  “我們最開始拿出大筆資金收購民營醫院,後來發現其實公立醫院的人才、當地百姓的信賴程度等這些因素對一家醫院經營的成功是最關鍵的因素。”國內某知名集團的醫院收購業務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

  實際上,在平均8~10年的醫院投資回報週期內,大多數醫院投資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如果投資一家公立醫院,在拿到核心的醫生資源和醫保對接等核心元素後,如何熬過不能分紅的漫長週期和資金被大量佔用的冰凍期;如果為了規避這些問題,一家民營醫院看上去可能是個更現實的選擇,但核心的醫生資源和醫保報銷問題又能怎麼解決?

  2007年就已經開業的河北燕達國際醫院,艱難嘗試了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

  11月,北京市衛計委正式發文,要求北京各區縣將河北省民營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燕達國際醫院放入新農合名單,報銷範圍和項目統一按照北京市各區縣現行政策規定執行。

  “我們正在和各個區縣做具體報銷對接的手續,對燕達來説,新農合是一個決定性的突破,下一步在醫保問題上我們也希望能有進一步的對接。”燕達國際健康城副總裁、燕達國際醫院執行院長李海玲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

  此時,開業已多年的燕達國際醫院,身份已經正式從營利性民營醫院轉為非營利性民營醫院。

  “我們今年正式從營利性醫院轉為非營利性醫院了,這是集團的一個整體戰略調整,”李海玲告訴記者,“順利的話,年底我們會正式成為河北省醫科大學的附屬醫學院,長期解決我們的醫生隊伍儲備問題。”

  根據燕達集團官網的資訊,2007年開工建設的燕達國際健康城總投資約150億人民幣——燕達國際醫院、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醫學研究院、醫護培訓學院、國際會議中心、燕達國際醫學院等六個業務板塊預計分兩期建設完成。

  開業之初,比照最高規格三級甲等醫院建設的燕達醫院也購置了最先進的設備——燕達醫院下設18個臨床中心53個臨床科室;醫院設置床位3000張,其中醫療床位2000張,康復床位1000張;擁有64排CT、3.0T核磁共振、500排動態CT、機器人DSA、大型高能直線加速器、大型雙C型臂血管造影機等國際一流通用和專用醫療設備。

  但現實卻是,在開業後的幾年裏,這家設備先進的醫院每天僅有200個左右的門診病人。

  “作為民營醫療機構,拿不到醫保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門診大廳的服務台幾乎每天都要回答患者的詢問,醫保能報銷嗎?什麼時候能報銷?”李海玲告訴記者。

  作為毗鄰北京的河北屬地,燕郊因其地理位置便利、商品房不限購等因素,近年來成為北京市民購房的最具性價比選擇地——保守估計,約有30萬在北京上班的人住在燕郊,而圍繞這些人,其子女、父母等一系列人群的“跨省就醫”就成了最現實的問題。

  “很多老人來回坐一天公交車去北京看病,有時候就是為了開點藥,因為醫保能報銷,我們報不了。”李海玲説。

  醫保的現實之外,核心的醫生隊伍也成為多年來限制這家大醫院病患增長的關鍵因素,轉非營利,與政府付費和人才系統對接,成為這家大型醫院現實和長遠的選擇。

  曾公開表示要在十年內成為珠三角口碑最好的東莞臺心醫院也必須首先解決眼下最急迫的問題——在“每天燒掉一輛賓士”的醫院運營初期,怎麼能吸引患者,先把病人量做上去?

  據悉,臺心醫院早就取得了同意配置PET-CT的行政批復,該批復資格明年要到期。臺心醫院院長許宏基正在糾結,到底要不要買一台PET-CT。據他了解,同城一家大型民營醫院購買PET-CT快十年,每月只能做5個病人。

  許宏基表示,他現在經歷著民營醫院最大的痛苦,人才難招。

  “醫生的多點執業政策還沒有放開,醫生被限制在自己的醫院裏不能流動起來;另一方面,公立醫院醫生的職稱評定等關鍵的問題,民營醫院現在也都解決不了,只是拿錢去吸引,好醫生看不到職業發展的前景也不會來,這是我們遇到的最‘麻煩’的問題。”前述醫院投資人士告訴記者。

  2014年,燕達醫院先後與北京朝陽醫院和天壇醫院建立了學科共建等合作關係,部分解決了最核心的醫生資源問題。

  以朝陽醫院為例,按照協議,雙方共建期限確定為20年。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燕達方面負責醫院的資本和運營,朝陽醫院則負責醫療、教學以及學科建設——協議書籤訂後,燕達醫院即掛牌為“北京朝陽醫院醫療聯盟燕達醫院”,並將逐步落實兩地醫保和新農合的銜接及實現即時結算。

  而據了解,北大國際醫院的醫療管理團隊均來自“北醫係”。今年5月開始,北大國際醫院與北大第六醫院、北大口腔醫院、北大腫瘤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醫三院分別簽訂合作協議,這些醫院將派骨幹醫生參與北大國際醫院的學科建設、臨床人才培養和科研教學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