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電梯吃人"揭維保亂象:壓價九成搶生意

  • 發佈時間:2015-07-28 23:1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電梯吃人”事件讓人驚恐不已。針對電梯安全背後的電梯維保行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多位電梯維保公司、物業公司、行業協會人士發現,電梯維保行業存在維保公司惡性競價、維保工人超負荷運轉、違法資質挂靠等三大亂象,導致維保品質難以保障。而製造電梯的國內品牌企業,又因維保行業利微不願涉足。

  不到十秒,荊州的一家百貨商場手扶電梯踏板突然開裂,右腳剛落在踏板上的年輕媽媽柳娟,瞬間整個身體陷入空洞中,只來得及把孩子往安全地帶推了一把,自己就被運轉中的電梯吞沒,失去了生命。這是7月27日被網友們瘋狂轉載的一段商場監控視頻,“吃人的電梯”讓人驚恐不已。

  近年來,“電梯驚魂”事件時常見諸報端。對於電梯安全問題,電梯行業裏流傳著“三分靠産品,七分靠維護”的説法。“就像汽車一樣,電梯很多時候出事都因疏于日常保養。”一名長期從事電梯行業研究的胡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而談到與電梯安全息息相關的維保行業時,他卻直言“太亂”,電梯維保公司常常出現惡意殺價、成本倒挂的現象,服務品質難以保障。

  從事電梯維保生意十多年的老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政府對於不同類型和不同省市的電梯有一系列維保指導價,但起到的規範作用十分有限,“哪怕物業公司的出價只有政府指導價的十分之一,維保公司都在搶生意。”

  100台電梯近5台有隱患

  電梯安全事故層出不窮。我國僅2014年上報的因電梯事故死亡的人數,就達36人。

  據國家質檢總局今年3月份印發的文件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電梯總量達到360萬台,並保持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電梯保有量、年産量、年增長量均為世界第一。

  上述文件顯示,由於目前部分電梯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選型配置與使用條件不適應、維護保養不到位、以及老舊電梯逐步增多等原因,電梯事故時有發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質檢總局甚至用“全國電梯安全監管大會戰”的字眼來定位2015年的工作要點。

  質檢總局昨日再次通報稱,2015年上半年特種設備安全有關情況中,電梯事故達23起;截至6月底,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電梯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自查電梯2368665台,發現存在隱患的電梯111156台。照此計算,隱患電梯佔比達到4.7%。目前上述問題已全部部署整改。

  一名長期從事電梯行業研究的研究者告訴記者,湖北荊州“電梯吃人”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梯維保不到位造成的。而申萬宏源研報稱,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製造品質佔16%,安裝佔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佔比高達60%。以廣州市電梯運作監控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的統計數據為例:當季度共發生2424項電梯故障,其中外部原因(停電等)和操作不當佔比37.17%,門系統故障佔比28.09%,電氣控制故障佔比15.88%,其餘系統故障佔比18.86%。由此可見,外部因素並非主要原因。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使用正常的電梯每月至少要維保兩次,每季度、每半年、每一年各要進行一次大型維保。但多名業內人士稱,不少物業單位並未照此執行,甚至與電梯維保公司簽定期維護合同,只要電梯不出事故就不管。

  上述電梯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即便是做電梯維護的物業公司,也想用更少的錢買到服務,維保行業是個價格開放的市場,物業公司往往壓低維保價,維保公司為了接單也競相壓價。

  小公司惡性搶單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維保公司的惡意競價,正是電梯維保行業問題不斷的根源。

  西南地區一家大型電梯維保公司片區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25層的寫字樓電梯為例,大公司每部電梯一年的維保成本在4000元以上,他們公司一般5000元以上才願意接活,“而市場上,一些小公司兩千多元就敢接活。”

  該經理説,大公司管理正規,運營成本高,而很多小公司只有一個辦公室,三五個行政人員,加上一些維修工,運營成本低。而且,在實際維保過程中,很多小公司都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維保,“大公司是兩個工人負責40到60台電梯,而有的小公司一個工人負責六七十台電梯,他們成本是降下來了,但是品質沒法保證。”

  其實,為了規範電梯維保價格,北京、河北、福建等地都出臺了地方標準的指導價格。然而,市場上,很多維保公司為了搶生意,並不參照指導價格。

  福建一個維保公司老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福建省,中小公司進行惡意競價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10層以下的樓宇,單臺電梯的年保費指導價在3500元左右,一些小公司350元都在搶單。”

  值得注意的是,350元每年的電梯維保指的是“清包價格”。所謂清包,是指維保公司不負責電梯零部件的更換。“這就為這些維保公司提供了‘利潤空間’,當電梯出現故障需要更換零部件時,這些公司就會漫天要價。”該老闆説。

  其實,對於大多數維保公司來説,從事電梯維保都是微利。上述大型電梯維保公司片區經理和四川省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協會電梯專委會主任黃幼華均向記者表示,大型電梯維保公司的利潤只有10%左右,高的可能有15%。

  而黃幼華和老白還稱,相比大型電梯維保公司,中小維保公司更是微利,一些公司如果管理不好,或者出現其他問題,甚至會賠錢。

  包括上述大型維保公司、黃幼華和老白在內的多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維保公司以小型公司為主,佔比60%以上。而申萬宏源研報稱,中小維保公司佔比75%。

  安裝維保人員缺口5萬人

  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不少中小維保公司為了降低運營成本,往往減少維保工人雇傭量,讓維保工人“超負荷運轉”。

  按照國家頒布的《特種設備安全條例》,電梯應該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

  “按照規定,每台電梯必須由兩個具有上崗資質的維保員工共同維護,兩人的工作量每月不得超過60台。”但老白卻告訴記者,業內多是一人維護一台,一個維保工人一個月的維護工作量高達70台以上,在如此工作強度下,維保工作都是走馬觀花。

  一家大型電梯維保公司片區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人維護一台”這種不規範的操作不僅容易漏查問題,還可能造成維保時出現“二次事故”。

  而要讓維保公司按規範操作需要花多少錢?老白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電梯維保公司有A、B、C三級資質,分別需要持證維保人員50人、30人、15人,按照4000元一個月的工資算,維保公司的基本人力成本分別是每年240萬、144萬、72萬元。“但對佔維保行業絕大多數的C級維保公司而言,一年修200台電梯收入不過14萬元左右,怎麼玩得轉?”“其實我按維保工人4000元一個月工資的演算法,都遭到了好多同行吐槽。”老白把電梯從業者對他的回復轉發給記者看,有從業者説:“開玩笑嗎?要看工資條麼?學徒包住不包吃每個月1200元至1600元,多年老師傅2800元到3500元,24小時待命。各種技術都要會:鉗工、水電、泥水工、油漆工、搬運工等不算,有的小公司還要兼文員。能搞好嗎?”

  中國電梯網發佈的《中國電梯的發展概況和2015年採購趨勢》顯示,電梯維保人才隊伍缺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目前國內電梯年增長50萬~60萬台,按此發展速度每年需要2萬~3萬人增加到維保隊伍中,同時安裝人員也每年需要增加1萬人左右,安裝維保年增加總額該在3萬~4萬人。而實際2014年新增的安裝維保人員不超過1萬人,2014年底,安裝和維保人員缺口達到5萬人。

  上述電梯研究人員對記者分析,照理來説稀缺的維保人員對應著高收入,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接單價格低,大量維保公司根本養不活對應的維保人員,維保工作苦、累、收入低,自然造成人員流失量大。

  資質挂靠屢禁不止

  電梯維保行業的另一個亂象,是不具備電梯維保資質的公司找有資質的公司挂靠。多位業內人士均稱這一現象非常普遍,儘管國家對此明文禁止。

  上述大型電梯維保公司片區經理對記者表示,挂靠資質還分不同情況,有的小公司根本沒有資質,挂靠有資質的公司。有的是資質不夠,卻想攬大型項目,大項目要求更高的資質,於是挂靠在大公司旗下。對被挂靠方來説,則可收入一筆挂靠費用。

  業內人士坦言,挂靠資質的情況也給電梯埋下了安全隱患。“沒有資質的公司有零件需要換了他發現不了,等到出問題了才知道。”而且沒有從業資質的公司也不會在監管單位備案,造成了監管真空。

  即將在今年8月1日實施的《四川省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明確提出,電梯的維護保養應當由電梯製造單位或者依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修理單位進行。維護保養單位不得將維護保養業務轉包、分包。現在政府正推行電梯使用單位第一責任制,這樣能迫使使用單位加大對電梯維保的投入。

  上述電梯行業研究者對記者表示,這種電梯監管辦法也將在全國多地推行,其目的之一就意在遏制電梯維保公司把業務轉給沒有資質的公司。在他看來,要想徹底扭轉電梯維保行業亂象,還要從源頭入手,改變使用單位的思維,選擇能提供品質有保障的維保公司的服務。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電梯安全條例,落實我國《特種設備安全法》規定的“電梯安全首負責任制”,物業公司對電梯事故將承擔首要責任。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有助於倒逼物業公司調整其低價維保的思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