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億財政引導産業基金穩增長 分配方式由補到投
- 發佈時間:2015-06-24 07:10: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半年全國省、市、縣各級政府成立的財政引導産業基金規模超過5000億元,迎來爆髮式增長。各地通過整合財政補貼資金、引入社會資本,集中力量扶持支柱産業發展,基金投向主要包括戰略新興産業和以基建為主的公共服務領域。專家稱,今年上半年財政引導基金的“井噴”既是在當前融資渠道收窄的情況下財政發力穩增長的重要手段,也是資金分配方式由“補”到“投”的顛覆性改革。
據招商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梳理,僅2015年上半年,浙江、重慶、江蘇、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福建等省設立省、市各級財政引導産業基金十余只,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基金超過6隻,規模逾1500億,以基建為主的公共服務領域的産業投資基金近10隻,規模逾3700億。而據投中研究院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各級政府成立的財政引導基金規模約1300億元,參股子基金數量超過370隻。
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石英華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立財政引導産業基金符合目前財政改革的大思路和方向,2015年無論從基金的數量還是規模看都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增長非常快,通過財政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專業化的管理和市場化的運作,這一套基金運作思路已逐漸達成共識。”清科研究中心也認為,2015年政府將更多地以政府引導基金的方式扶持産業發展。
同時,過往帶有行政性質的財政扶持産業模式,也將由市場化與專業化的政府引導模式取而代之。
多位專家表示,目前積極財政政策穩增長被寄予較高期望,而當前融資渠道收窄、PPP簽約落地不及預期、財政收支壓力大,在此背景下,財政引導産業基金成為財政發力穩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
浙江省財政廳廳長錢巨炎撰文表示,把分散的資金整合起來,並通過盤活存量資金等,設立産業基金,有利於增強財政統籌能力,集中財力辦大事。
招商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周岳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很多地方有熱情設立財政引導産業基金,其主要目的還是穩增長。43號文之後,借貸、信託、城投債等原有地方政府融資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然而地方事權沒有減少,地方政府還需要拉動經濟增長,得想辦法融資。”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國發62號文清理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出臺後,地方政府以稅收和財政資金直接補貼企業來促進招商引資的模式難以為繼。不少專家認為“資金改基金”變財政對産業、公司的直接投入為間接引導,無償支援政策逐步退出,這是對扶持發展的資金分配方式進行的一次由“補”到“投”的顛覆性改革。“作為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形成産業引導基金,改變了傳統撒胡椒面的做法,”石英華認為,“不僅提供新的融資方式,還推動了財政資金投入機制轉變,有助於提高績效,改變資金閒置、效率低下問題,提升資本的運營效率。”正如錢巨炎文中指出的,如果把專項資金管理清單當成專項資金改革上半篇的話,設立産業基金就是這篇文章的下半篇,是財稅改革的升級版。
從各地財政引導産業基金的資金來源看,主要立足於競爭性領域財政專項資金、盤活的存量資金資産、財政預算安排和基金投資收益等。政府基金相當於“種子”基金,通過母、子基金鏈式傳導放大,吸引帶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增加投入。基金以股權式投入,有退出機制,可滾動、迴圈使用。
據記者了解,多數民間風險投資機構與政府的合作有三種模式,一是將政府財政出資作為“優先股”,確保本金與利息安全;二是風險投資機構在約定時間內,按照約定價格,回購被投資企業的“財政出資所佔股權比例”;三是與政府財政出資共擔風險共用收益。
雖然成立基金的數量和規模都突飛猛進,然而一些已有基金從成立到正式投入運作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
對此,石英華認為,一是因為政府和各方資金合作過程中投資理念達成共識需要時間,短期來看社會資本希望投資時間越短越好、收益回報越快越好,政府想著力支援的則是近期需要投資發展但短期不一定有高回報的領域。二是一些地方項目儲備不足。雖然各地都説缺資金,但實際上具體的項目儲備往往並不符合現有的引導基金希望投資的領域,因而可能會出現基金到位、項目缺位的情況。
一位做過省級財政引導基金顧問的中國國際經濟諮詢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産業資本希望成為引導基金(子基金)的股東,可能希望該基金投資于特定的項目,希望把産業引導基金作為前期政府增信的手段,這期間會有博弈。還有一些社會資本希望投資基金時有一個優先級的安排,比如基準利率的保障,但是政府引導基金如果要切實發揮作用需要各方分擔一部分風險,這個利益可能不一定有保障。”
“現在很多城市基金的運作方向和具體運作方式還沒有考慮特別清楚。基金從開始有想法,到人員、組織上的準備,再到選擇合作夥伴、配資成功,最後投資項目順利運轉,往往需要幾年時間。”上述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