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家上市電企共賺656億 煤電再上演冰火兩重天
- 發佈時間:2015-04-30 07: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謝淩宇
分析師稱,以五大電力集團領銜的資産注入和整體上市將成為今年電力行業的投資主題之一
煤電往往都是冰火兩重天的“一對”,今年也不例外。與煤炭行業哀鴻遍野相比,電力行業可謂盆滿缽滿。
根據數據統計,去年62家上市電企實現凈利潤656億元,同比增12%,有超過九成實現盈利,僅有5家電企虧損。電企盈利的原因,多是因為煤價的下跌,造成成本大幅下降。此外,從去年以來,水電相比火電更為搶眼,水力發電量大增導致多家電企盈利增加。
此外,需要一提的是,電力行業將持續迎來利好。今年是電力行業體制改革及國企改革的關鍵一年,有多家電企存在資産注入預期。有分析師表示,以五大電力集團領銜的資産注入和整體上市將成為今年乃至較長時期內電力行業的投資主題之一。
超九成電企悶頭髮大財
記者根據東方財富網Choice數據統計,截至4月30日,在發佈年報的62家上市電企中,僅有5家電企虧損,有超過九成的電企實現盈利。經計算,這62家電企共實現656億元的凈利潤,而去年這一數據為586億元,同比增長12%。
虧損的5家公司分別是華銀電力、深南電A、深南電B、梅雁吉祥和*ST樂電。華銀電力表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2.1億元,同比下降16.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75億元,同比大降1733%,基本每股收益為虧損0.25元。對於虧損的原因,公司稱,因上網電量同比減少13.43%,減少銷售收入5.78億元;因銷售電價同比減少14.03元/兆瓦時,減少銷售收入1.03億元。
虧損的原因各不相同,而賺錢的電企多是因為煤價下跌,成本大幅下降。
其中,最賺錢的電企是華能國際。公司2014年實現凈利潤105.46億元,同比增加0.24%;每股收益0.75元。公司擬每10股派現金3.8元(含稅)。受益於煤價下降,華能國際全年實現燃料成本647.6億元,同比下降90.4億元,是營業成本同比下降88.5億元的最主要原因,從而保證了全年的盈利與去年同期持平。
此外,國電電力、浙能電力、華電國際和國投電力等龍頭電企也賺得盆滿缽滿。其中,2014年國電電力營業收入完成614.7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116.6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數據還顯示,有11家上市電企凈利增長超過100%。其中,華電能源凈利同比大增932%,黔源電力凈利同比增長397%,岷江水電增長196%,桂冠電力增長163%,川投能源154%。
值得注意的是,翻閱上市電企年報不難發現,去年以來,水電錶現搶眼。桂冠電力、國投電力、岷江水電等公司都因為水電發電量大增而增厚了業績。
根據中電聯發佈的數據,2014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歷史性突破3億千瓦和1萬億千瓦時,火電發電量則首次出現下降,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更是創下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年報顯示,桂冠電力去年水電實現利潤總額12.94億元,同比增加332.65%;國投電力也因為雅礱江水電發電量同比大幅增長導致業績增長七成。
上海證券分析師朱立民表示,今年以來,水電站高水位調節庫容將加快釋放,發電量預期將大幅增長,推動業績高成長。水電將是優先發展的領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大。
10家電企存資産注入預期
今年4月份,煤電聯動啟動,上網電價下調,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電企的利潤。
但是,分析師指出,由於煤價不斷下跌,也削弱了電價下調對電企的影響,因此,今年電企的業績仍舊值得期待。
對於電企來説,今年除了煤價繼續走低的成本利好,還需要一提的是,今年是電力行業體制改革及國企改革的關鍵一年。很多電力國企或將借此機會實現對旗下上市電企的資産注入。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A股多家大型發電商均有資産注入預期(大股東承諾)。結合PB估值水準、大股東控股比例、以及在手現金水準,短期內啟動資産注入可能性最大的是桂冠電力、 國投電力。
其中,華電集團承諾,2016年底前向華能國際注入常規能源資産;國電集團向國電電力注入未上市的常規發電資産;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承諾爭取2015年底前向國投電力注入非上市獨立發電資産。
此外,內蒙華電、京能電力、長江電力、桂冠電力、華電國際等多家上市公司都有資産注入的預期。
今年2月份,華銀電力發佈了重組公告,大股東大唐集團終於兌現了股改承諾,擬將旗下兩處火電以及一處水電資産注入上市公司。這對於巨虧的華銀電力可以説是一根救命稻草。
大唐集團還表示,對於位於河北省的火電業務資産,集團不遲于2015年10月份左右在該等資産盈利能力改善並且符合相關條件時注入大唐發電。
有電力分析師向記者表示,資産注入和整體上市將成為今年乃至較長時期內電力行業的投資主題之一,五大發電集團的整合行為影響最大,最可行的整合方向是集團持續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産,實現“分步整體上市”或“分區域整體上市”。
民生證券也指出,2015年電力行業將迎來國企改革實質性推進,集團公司資産注入將在今年不斷出現,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小公司,大集團”將迎來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