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上海重慶房産稅試點4年:對房價影響不大

  • 發佈時間:2015-08-10 07:38:00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備受關注的房地産稅法被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事實上,與“房地産稅”一字之差的“房産稅”試點,已在上海與重慶開展逾四年,但影響十分有限。在未來推進房地産領域稅收改革深化的情況下,房地産稅立法將走向何方?對百姓和政府的“錢袋子”産生哪些改變?

  滬渝試點涉及人群有限 對房價影響不大

  2011年1月,上海與重慶率先試點向居民住宅徵收房産稅。

  上海房産稅試點,主要針對本市居民家庭在當地新購且屬於該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家庭每人平均居住面積超過60平方米的,和非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購的住房,適用稅率暫定為0.6%;重慶房産稅試點主要徵收對象為個人擁有的獨棟別墅(不論存量房還是增量房)、房價達到當地均價兩倍以上的個人新購高檔住房,以及在重慶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二套及二套以上住房,稅率0.5%-1.2%之間。

  從試點執行情況看,兩地體現出一些問題,對未來房地産領域整體稅收改革具有參考價值:

  ——對房價影響不大。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報告,上海及重慶試點房産稅的前3個月,兩市住宅成交量分別下降46%和26%,比同類城市降幅高10至20個百分點,但成交均價並未出現明顯下跌;第二年,兩地成交量均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此後3年多,房産稅試點對房價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對地方政府財政稅收貢獻不大。比如2011年重慶房産稅佔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僅為0.03%;而根據《2014年上海預算草案報告》,2014年上海市預計徵收房産稅27.6億元,只有土地出讓收入的1.7%。

  ——涉及人群有限。記者跟蹤發現,由於房産稅試點不涉及存量住房,其中上海試點中還有六條稅收減免政策,這就使房産稅試點沒有産生巨大衝擊力。在重慶,主要針對豪宅和別墅的房産稅徵收標準,對房屋的面積和價格進行了極為嚴格的限制,這種幾乎為豪宅“量身定做”的房産稅徵收方式後來被一些業內人士戲稱為房地産界的“奢侈品稅”。

  未來稅收改革存3大難點

  出臺綜合性的房地産稅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從此前房産稅試點探索和現實情況來看難點多多。

  難點一:作為房地産稅開徵基礎的不動産登記何時完善?

  記者了解到,國土資源部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在2017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的不動産登記資訊平臺。這被業內看做是加快推進不動産登記制度乃至房地産稅立法的重要前提。

  儘管如此,業內人士認為從現實操作層面來説,不動産登記仍需加速。記者在多地採訪得知,推動不動産統一登記工作存在諸多困難,其中包括地方部門協調配合難、登記專職部門人員隊伍建設難、技術容易到位但機構難以到位等問題。

  難點二:如何確定房地産稅徵收範圍和稅率,防範稅收“擦邊球”?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全國不同地方的樓市、政府稅收、居民收入水準不同,房地産稅的徵收範圍和稅率如何確定是難題。同時,是否設置“免征額”也同樣是立法難點之一。

  經濟學家賈康建議,中國的房地産稅應在低端範圍給予一定的免征稅額,這樣可以抑制投資投機性消費,也給廣大普通百姓一顆“定心丸”。廣東省房地産行業協會會長蔡穗聲表示,房地産稅改革需要對擁有多套住房的高收入群體多收稅,對中低收入群體免稅乃至反哺。

  與此同時,徵稅範圍的難點還體現在防範徵稅“擦邊球”上。此前在重慶,為了規避房産稅,有人在獨棟別墅間加蓋附著物,繞過了“獨棟”概念;還有開發商將一套單價遠超房産稅繳納下限的大面積産權房分成“住房”和“車庫”兩個産權進行捆綁銷售。

  難點三:徵稅房産的房價如何評估確定?

  按照此前上海房産稅試點的計稅方法,試點以應稅住房的市場交易價格作為計稅依據,目前暫按應稅住房市場交易價格的70%計算評估價格,再按照稅率計算繳納。

  但從現實情況看,房産評估價格如何確定卻存在一定難題。記者暗訪北京多個房地産仲介公司發現,長期以來,出於避稅的考慮,部分二手房交易的實際交易價格和官方系統登記價格差距較大,比如可以將實際每平方米5萬元左右的價格“做”到3萬多元。

  有專家表示,評估的房價是計稅的重要依據,如何真正反映房地産市場的真實情況,對政府來説將是挑戰。

  -專家分析

  百姓稅負增還是減 專家意見不一

  房地産領域的稅收改革對百姓和政府會産生哪些影響?

  記者統計發現,目前,與房地産有關的稅收包括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契稅、個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一系列的稅種。記者在“北京市商品房現房買賣合同”上看到,僅買房人需要讓開發商代交的稅費,就有契稅、房屋所有權證印花稅、房屋登記費、産權代辦費、分戶發放圖表費等多項。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表示,很多相關稅費集中在開發流轉環節,且以間接稅為主,在以賣方市場為主的情況下極易造成稅負轉嫁。對此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如果新增稅項同時不改變供需結構的話,最後結果依然是加稅。

  但經濟學家賈康認為,“房地産稅”既包括房産稅,也包括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等相關稅種。未來的房地産稅改革方向並非單一針對住房保有環節收稅,而是把整個房地産行業鏈條的稅費簡並,其最終的大方向可能是結構性減稅,老百姓的稅負有可能是降低的。

  政府“錢袋子”收入穩定

  專家表示,房地産稅有可能對地方政府形成多重影響。

  首先,比重將越來越大。上海中原地産研究諮詢部高級經理盧文曦表示,房地産稅的重要定位之一就是土地財政的替代者。從房産稅試點看,顯然僅對新增交易收稅難以起到補貼財政收入功效,因此把存量也納入徵收範圍是必然選擇。

  其次是收入穩定。一段時間以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於依賴,樓市一旦有大幅波動,地方經濟也會受到影響。專家認為,房地産稅一旦開徵,將成為地方政府穩定的稅收來源。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房地産稅作為未來地方重要稅種,在地方組織收入和調節財富分配、抑制房地産市場投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