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能源 > 中國能源訪談錄 > 正文

字號:  

李毅中:適應"新常態" 工業要加快轉型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1-06 07:5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巾坷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過去一年,中國工業經歷了嚴峻的考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繼續回落,PPI指數連續33個月負增長,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下滑,下行壓力顯著。為尋求“新常態”下中國工業諸多問題的答案,中國經濟網獨家專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李毅中。

  採訪安排在工信部西單院辦公樓裏,將近兩個小時的訪問更像一堂“輔導課”,李毅中根據中國經濟網的採訪問題擬寫了提綱,用兩色筆做了數十個標注,為力保數據真實準確,即使涉及到一些他已十分熟稔的數據時,他仍核對一下手裏的材料。李毅中説,中國工業指標仍處於合理區間,符合宏觀調控預期,明年的工業形勢重點要放在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上。李毅中詳細解讀了“新常態”下工業經濟的四大特點,澄清了社會上對工業的一些誤解,呼籲給以工業更多重視,防止工業出現“空心化”、“邊緣化”。以下為訪談實錄,文字經李毅中本人審定。

  工業增速仍處於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網:從目前的形勢看,工業增加值完成全年9.5%的預期目標似乎已經十分困難,低於這個目標值意味著什麼,你如何評價2014年的工業形勢?

  李毅中:2013年年底定下的工業增加值增幅目標為9.5%。這個目標是怎麼定下來的?根據中央對2014年GDP增幅目標設計和2013年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確定了9.5%的目標,可以説這個判斷是有根據的,實事求是的。

  現在看來,2014年10月和11月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7.7%和7.2%,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為8.3%。

  我們判斷8.3%的增速還處在一個合理區間,支撐了GDP約7.4%的增幅。同時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如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7.44%,高技術製造業增幅達到12.2%,資訊消費總量增加了25%等。當然,我們應該看到經濟下行的壓力比較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繼續呈現下行趨勢,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下降表現更為明顯,10月份利潤負增長2.1%,11月更下降了4.2%。生産者産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33個月負增長。

  中國經濟網:請展望一下2015年的工業形勢?

  李毅中:工業增加值增幅與GDP增幅的相對應關係與國民經濟一二三産構成比例有關。據測算,過去在“十五”、“十一五”時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和GDP增幅比例大概在1.3-1.4左右。但隨著二三産比例結構的變化,現在比例關係大概到了1.15左右。用工業8%的增長支撐GDP7%的增幅是可能的。明年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上,這才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活力。

  首先是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調整存量和優化增量要並存。不能單單依靠增量的擴張,更要重視存量的調整。通過品質品牌、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等加大傳統産業的改造,達到對存量的改造調整和優化提升。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關鍵性前提是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因此要把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行業共性技術攻關放在突出的位置,用新一代資訊技術推動製造業的智慧化。

  第三要積極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其中製造業的服務化是重要的戰略取向。製造業的産業鏈比較長,它可以向下游延伸,圍繞主導産品發展售後服務、增值服務,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同時向上游延伸,搞研發、諮詢、工業設計、軟體資訊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構建社會的服務平臺。

  第四,資訊産業要抓好自身發展。如寬頻中國戰略和4G網路建設,擴大覆蓋面,提高效率;推進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加強自主可控軟硬體研製,提升網路資訊安全保障能力等。

  工業“新常態”呈現四大特點

  中國經濟網:2014年經濟學界最熱詞莫過於"新常態",中國工業的新常態是什麼?

  李毅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新常態”做了九個方面的解釋。結合工業經濟的新常態來説,我認為有幾點,

  一是工業增加值增速處在“換擋期”。從2008年到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分別為12.9%、11%、15.7%、13.9%、10%、9.7%,如果畫出坐標軸來,呈現出一條逐漸趨緩、緩中趨穩的曲線。2014年前11個月的增速進一步減緩至8.3%,但仍然是中高速增長。

  第二個特點是工業處在調結構的“過渡期”。投資增幅已經下降,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幅為19.3%,比“十一五”平均年增幅降了6個百分點。2014年固定資産投資是15.8%,比去年下降3.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幅13%,同比回落4.9個百分點,這就是一個調整結構的過程。2014年我國技術改造投資佔工業投資的40.1%,比前兩年的42.1%略有下降,而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化前後,技術改造佔工業投資69%,我們仍需加大力度。另一個就是産業結構的調整,繼續淘汰落後産能,化解過剩産能。隨著技術標準的提高,“十三五”還會提出相應的指標,同時還要著力發展高技術産業。

  第三個特點是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裡提到一個指標,工業增加值率。分子是工業增加值,分母是同期營業收入,這兩個數相除得出一個比例,我們是多少?“十一五”期間大概是25.6%,近兩年下降為不足23%,發達國家是35%到40%,相差了10多個百分點。提升産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減少過程中的物質消耗和中間費用,提質增效的任務緊迫而繁重。

  第四個新常態是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存在差異化發展,每個省的産業結構不同,每個行業的市場狀況不同,工業增加值增幅不同;企業也有盈有虧,有漲有落,有喜有憂,這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要有一顆平常心,冷靜看待市場經濟下調整結構的“差異化”。

  中國經濟網:你曾多次呼籲重視中國工業發展,防止“空心化”、“邊緣化”,何以産生這樣的憂慮?

  李毅中: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目標。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工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恐怕要傷害國民經濟的基礎。由於受西方經濟誤導的影響,加上我們在發展路徑上的一些缺陷,一些年來出現了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現象。因為各種原因造成實體經濟的利潤低下,與虛擬經濟形成明顯的反差,導致資本的非正常流向。中央及時做出了大力支援發展實體經濟的決斷,近兩年見到一定成效,但實體經濟“空心化”的風險依然存在,美國已發生的沉痛教訓和深刻反思應當借鑒。一些地方針對由於城市規劃不當造成的環保安全隱患,將企業搬遷退城入園是必須的,但不能把空間地理位置的變化引申為産業結構的“退二進三”,以至忽視了工業、製造業的振興升級,工業被“邊緣化”脫離了國情。就全國來説,工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基本實現工業化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工業經濟要向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經濟網:2014年有個特殊的詞彙叫“APEC藍”,這是在不少工業企業限産、停産,以及包汽車限行等行政措施下催生的。你認為,要實現“青山綠水”、“APEC藍”應該如何調和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李毅中:我國工業耗能佔全社會的70%,同時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源,必須把節能減排放在重要位置。我國又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而重化工是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現在一提傳統行業就是落後産能,過剩産能,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讀。經過六十多年的積累,工業不乏高新技術,先進生産能力佔有相當比例。所謂“高耗能、高污染”更準確的説法應該是“高載能、高排放”,這是重化工的行業特點。但是要把能耗和排放降下來,排放不要僅滿足於符合國內、國際標準,而要達到大自然的標準,使大自然可以自我凈化。工業要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更要維繫自然財富,進而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創造自然財富。要下力氣推進工業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可以做到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協調。

  治理霧霾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治理燃煤煙氣、汽車尾氣、大氣飄塵,污染嚴重時採取應急措施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從根本上講,首先要改變能源結構,煤的産量和用量要降下來,化石原料要清潔化,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其比例從現在的10%提到2020年的15%,第二是用法制和制度來規範能源的開採使用,如推進資源價稅的改革,要使能源的價格與稀缺程度、環境的代價相適應。資源稅提高後,資源價格增加,製造業要努力消化成本上升,減少對PPI和CPI的推動。第三是放緩發展速度,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讓大自然可以自我修復。“APEC藍”是可以實現的,但要付出努力和代價。

  逐步減少煤炭用量,更要清潔高效利用

  中國經濟網:近期,針對煤炭行業的一系列組合拳落下,煤價開始走高,神華等大型煤氣上調煤價。煤炭行業的冬天是不是已經過去了?還能否迎來黃金時代?

  李毅中:我們先算個細賬,到2020年消耗的一次能源折標準煤為48億噸,其中煤炭佔比要由現在的67%下降到62%,換算成煤炭實物量不能超過42億噸。去年全國煤炭産量36.8億噸,凈進口3.2億噸,合起來消費量正好40億噸。也就意味著今後這7年煤炭消費的增量要控制在不超過2億噸。也就是説,把煤炭凈進口減少到2億噸,國內煤炭産量只能有年平均1%的增幅,煤價也不會大幅度回升。那煤炭工業的發展謀略是什麼?就是要大力發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中國煤炭的儲量很豐富,探明的有1萬億噸,煤炭作為中國主要能源的格局暫時難以改變,關鍵是如何高效清潔的使用?如提升煤礦的洗選能力,優質煤優用,提高使用效率;開發煤層氣,中國有32萬億立方米的煤層氣儲量,我們不但沒有充分開採,反而成為瓦斯爆炸的隱患;適度發展煤制氣、煤制油,要改進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水耗;開發利用水煤漿,改造燃煤爐結構,提高熱效率;對燃煤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加大煤矸石、煤灰的綜合利用等。以上這些措施技術上是成熟的,關鍵就是得下決心加大技術改造投入,要著眼于長遠,主動轉型,才是煤炭工業的發展前景。

  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智慧製造是重點任務

  中國經濟網:“工業4.0”的概念2014年很火爆,在中國也引發了諸多討論,你如何理解"工業4.0",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李毅中: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4.0的新戰略,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化,包含三個含義:第一,是用物聯網和服務網際網路把製造業的物理設備單元和感測器、終端系統、智慧控制系統、通信設施等都連接組合起來,使物理設備具有研發、設計、精準控制的“智慧”;第二個概念是這個系統實現了人和人、人和機器、機器與機器、製造與服務之間的互聯,實現了智慧製造;第三就是用戶全過程全流程的參與,不僅帶來豐富的市場資訊,而且衍生了“個人定制”、“眾包設計”等新業態,引起了生産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

  中國的國情是,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行業和領域,也有不少落後産能甚至完全依靠人工原始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我們在謀劃工業4.0的同時,主要在全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工業2.0的課。據悉,現在工信部、工程院正在研究制定《中國製造2025》,實質就是以智慧製造為重點,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把資訊技術嵌入到産品製造中去,提升産品附加值;用資訊技術改進流程工藝,使生産線智慧化、數字化;利用大數據和倣真模擬實現全數字化設計,提高研發設計效率品質;進而把智慧化由製造業擴展到能源、交通、物流、商貿、基礎設施等領域,提升經濟社會的資訊化水準。我們的目標是2025年實現製造業的智慧化、數字化、網路化、服務化,到2045年中國製造業進入世界製造業第一方陣,這個方陣包括美國、德國和日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