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頻發治理效果成疑 中石油等冒領脫硫補貼
- 發佈時間:2014-10-17 08:31: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晶
再陷“十面霾伏”治霾效果成疑
2014年秋天的第一場“霾伏戰”挨著黃金周的尾巴打響了。直到10月11日,持續多日的“重度污染”才在一股強冷空氣的影響下結束。然而中央氣象臺預報顯示,10月17日、18日京津冀等地將再次遭遇霧霾天。飽受霧霾困擾的人們不禁要問:今年霧霾天為何來得這麼早?這些年治理霧霾有何成效?什麼時候驅散霧霾不用再“等風來”?所謂的緊急應對措施管用嗎?
未來數月霧霾頻率或越來越高
10月8日至11日,京津冀區域遭遇霧霾天氣。9日12時,北京市35個空氣品質監測站點中,有29個站點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級別,首要污染物均為PM 2.5,部分站點PM 2.5實時濃度已超過400微克每立方米。天津及河北省多數監測點的空氣品質也處於“重度污染”狀態。河北省保定、邢臺等地的空氣品質更是一度“爆表”。
京津冀地區的百姓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今年下半年最嚴重的一次霧霾的危害。
10月份剛從廣州來到天津探親的市民陶美英説,這幾天都不敢開窗戶。今年54歲的她對霧霾天氣尤為敏感:“咽喉感受到了明顯的刺激性,呼吸都不順暢。”
北京市民竇晨年初才回到國內,今年夏天開始起蕁麻疹,在醫院做吸入篩查後發現是對空氣中的某種物質過敏。奇怪的是,她平時到外地出差,症狀都會有所緩解,而這兩天,她覺得疹子比平時還要嚴重。
竇晨9日戴著口罩又去了廣安門醫院。“大夫説,霧霾對這個有些影響。”她發愁地説。
和她一起排隊看病的28歲的于涵也表示,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但是近兩年由於空氣的原因臉上的扁平疣嚴重了。“以前只有一兩個看不出來,現在成了一大片,不來醫院都不行了。”她説。
北京兒童醫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9日早上開會的時候負責人表示,雖然目前就診人數還沒有大幅度增加,但是預計將有所增加,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
陳霞(化名)在北京一間中學已經工作了十多年。她表示,這次霧霾天氣剛剛開始因此還沒有看出對孩子們的影響,但是近兩年出現持續霧霾天氣的時候,學生們生病的都會比較多。“一般都是感冒,三四十人的班,最嚴重的一次一下午班裏就走了十幾個。”她説。
氣象專家認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濃度高、影響範圍廣等特點。根據9日5時氣象觀測圖,京津冀全境能見度幾乎都小于1公里。
業內人士稱,未來數月京津冀將處於重污染天氣高發期。天津市氣象局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慧分析稱,10月8日進入“寒露”節氣後,由於京津冀區域上空冷空氣不活躍、大氣環流較為平穩、風力偏小,區域出現霧霾的頻率將越來越高。
霧霾“真元兇”尚待定論
治理霧霾,最緊要的就是確定“真元兇”到底是什麼?
有專家認為,燃煤造成的“煤煙型污染”是空氣品質的頭號污染源,燃煤造成的污染佔中國煙塵排放的70%;可就有人反駁,近年來相對交通排放,燃煤對霧霾天的相對影響較十年前並沒增加,可能還略有下降。
有研究表示,“汽車尾氣”才是罪魁禍首,機動車尾氣排放産生的有機氣溶膠等是PM 2.5的主要組分;可又有科研團隊報告稱,汽車尾氣所佔比例不高,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才是污染主要來源。
化肥、秸稈燃燒、養殖業産生的排泄物釋放大量的氨氣,最終增大污染物排放量;降水日數、平均風速減少,影響霾的驅散和清除;甚至連“做飯”“放屁”等都在貢獻PM 2.5……
按照部分城市公佈的結果,北京本地排放源以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産、揚塵為主,機動車尾氣是主要來源;天津則以揚塵(地面上的塵土進入大氣)、燃煤和機動車排放為主要來源。
對於今秋的首場霧霾,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廖曉農稱,無風、高濕、秸稈焚燒是今秋霧霾“提早報道”的主要原因。
“僅有的風還是南風向,將區域污染物匯聚。8日早晨短時降雨增加了空氣濕度,在‘穩定天氣背景’下疊加了顆粒物的吸濕增長效應,污染物濃度進一步上升。”廖曉農説。
此外,專家認為“秸稈焚燒”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據環保部對秸稈焚燒的衛星遙感監測,北方地區逐漸進入秋收季節,國慶期間部分省市秸稈焚燒集中。這種本可人為減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霧霾。
“秸稈焚燒,直接排放一次顆粒物,煙氣含‘有機氣溶膠’,可形成PM 2.5。”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介紹,去年夏季遙感監測顯示,大範圍秸稈焚燒 曾經使PM 2.5濃度在幾小時內由110微克/立方米上升到460微克/立方米。
消息發佈後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但也有人評論説:“刀耕火種”是中國農業的傳統,秸稈燒了許多年,緣何最近才被提及?
面對這樣的質疑,專家表示,當前中國的霧霾是多種污染物協同作用而生,屬於複合型污染,機動車、燃煤和工業排放是造成霧霾的最主要原因。“但恰逢夏收、秋收季節,如果遇到靜穩天氣等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時,秸稈集中焚燒對霧霾的貢獻就會凸顯,迅速積累的污染物在無風、高濕的條件下難以散去,惡化了原本嚴重的霧霾。”北京市農業局能源生態處處長王宇説。
治霾緣何“雷聲大雨點小”
河北廊坊、保定、石家莊等多地啟動機動車尾號限行;天津,上半年就已開始實行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和機動車限行交通管理等“限號”措施……抗霾至今已有兩三年時間,多地投入鉅資治霾,限行、禁燒、關停等藥方不斷升級。然而,當霧霾再度來襲,為何人們感覺治霾成效不大?
據環保部統計,今年上半年74個城市總體空氣品質有所改善,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58.7%上升為60 .3%。其中京津冀區域空氣品質明顯改善,13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提高3.2個百分點,空氣重污染發生的頻次、持續的時間和污染的強度同比均明顯降低。但從7月份單月來看,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48 .6%下降到42.6%,空氣品質有所下降。
專家表示,我國霧霾是在工業化發展與機動車劇增同步的情況下,污染疊加並相互作用所致,屬於大面積區域性、複合型污染,不同於上世紀倫敦(煤煙型為主)、洛杉磯(機動車為首要原因)相對單一的污染,因此,治霾需打持久戰、組合拳。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指出,發達國家大氣污染呈現明顯“階段性特徵”,即工業排放、城鎮化與機動車文明相繼發展,我國則是三者在幾十年內同時出現,此間産生大量污染疊加,複合型污染治理難度極大。
業內人士表示,治理污染不可完全依賴對工業“關停並轉”,也並非只是簡單地限制煤炭使用,而是需提升排污標準,大力推進清潔生産技術應用,嚴懲不正常運作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的行為,才是關鍵之舉。
然而,事實上,仍有不少害群之馬拿著國家的脫硫補貼卻不運作環保設施。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今年7月對10家火電企業扣減和罰款5億余元,處罰其“不正常運作脫硫設施、卻冒領脫硫補貼”的違規行為。此前,環保部對去年脫硫數據造假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五大電力集團、華潤、中石油、神華等央企子公司均上榜。
環北京地區部分污染企業偷排直排現象更是觸目驚心,點狀排放、遊擊作業,成為污染防治的“硬骨頭”。記者沿107國道在距北京約百公里的河北省走訪,沿途不時可見一團團“黑霧”涌向天空。小煉油廠、小煉鐵廠、小加工廠等污染企業,是當地重要的謀生場所,直排造成大氣污染嚴重,直接損害群眾健康。
河北省某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環保執法現在處於“弱勢”。以小塑膠産業為例,一是取證難,違法作坊主為粉碎機焊上轱轆,聽聞執法人員來了,粉碎機一拉就消失;二是處罰難,如按法律規定違法生産作坊應處罰10萬元,但業主如果拒付,執法部門也無可奈何。
中國環境保護産業協會脫硫脫硝委員會副秘書長路光傑説:“劣質煤與好煤,一噸價差一二百元,大電廠一天燒煤1萬噸,一年價差好幾億元,不用環保設備的鋼廠一年能省下至少數百萬元。”
此外,排放標準存差距、認識水準欠到位、治理力度打折扣、基層環保執法部門頻遭“閉門羹”、檢查對象作弊及冒充負責人阻撓執法、與執法人員打“遊擊戰”等現象頻發,甚至“花錢作假買合格”……多方面現象正在制約“協同治霾”。
例如,河北的排污收費標準與京津反差巨大,其四項主要污染物收費標準,僅為京津的兩至三成。業內人士擔憂,京津冀交接地,恐將頻現化工企業轉到河北的“排污收費洼地”,導致部分企業寧可繳納排污費也不積極治污。
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方面也存在種種問題。據統計,機動車在北京P M2 .5本地來源的佔比達31 .1%。1輛達標“國四重柴”排放的氮氧化物,相當於約90輛“國四汽油轎車”。而不達標或更差標準的重柴,排放約是200倍以上的“國四汽油轎車”。由此推算,每夜外地柴油車在京排放的污染物,遠超全市所有京牌機動車連夜行駛,是名副其實的“移動煙囪”。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稱“向污染宣戰”,提及針對霧霾頻發、大氣污染等問題,要在今年淘汰600萬輛“國二”以下的“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然而,業內人士稱,“國二”柴油發動機套“國四”殼子生産,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由於環保前置審查缺失,法律尚無環保召回,大量黑煙車已然上路,靠後期路檢處罰治理污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還有車商和生産企業聯合造假。首先,車商向廠家預定“國三”或“國二”車,但要求有全套的“國四”手續。企業則根據特殊訂單,在生産過程中把“國三”或“國二”車的發動機號碼篡改成“國四”發動機型號,再偽造“國四”合格證。車商拿著“國四”合格證,配合有“國四”發動機型號的車,就可為“國三”或“國二”車順利上牌。
應急機制不暢流於形式
中國環保部10月13日向媒體通報表示,京津冀積極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但一些地區應急工作還存在形式大於內容,應急機制不協調、不順暢,部分涉及民生的應急措施難以完全落到實處等諸多問題。
督查組抽查了石家莊市裕華、長安、新華三個市轄區,有兩個區應急期間道路噴霧灑水工作量仍然維持在日常水準。在邯鄲市,應急響應區域僅局限于主城區。對於邯鄲市區周邊,尤其是工業企業相對集中、排放量佔比較多的武安市、峰峰礦區、永年縣等地均未採取應急措施。
督查組發現,一些地方霧霾應急還存在環保部門“單打獨鬥”,部分應急措施遭遇落實難,一些地區、企業應急響應遲緩滯後,部分地區應急預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記者調研了解到,京津冀地區多個城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經過重新修訂後,目前已實現預警和應急響應分級標準的基本統一,但在準確預警、快速反應、區域聯動等方面問題突出。
首先,氣候預警能力差距大。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説,目前北京市有較為完善的空氣品質預報預警系統,可以預報未來幾天的空氣品質變化。天津市環保局監測中心主任孫韌説,天津市從2014年初開始監測並實時發佈PM 2.5數據,累積數據不滿一年,目前還不具備準確預測空氣品質的條件。河北省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主任王曉利説,中心成立不久,雖然人員基本到位,但電腦、模型等硬體設備還在招標過程中。目前河北省還是依靠經驗來預判空氣品質,只能比較準確地預測到未來24小時的大氣污染情況。
其次,應急響應措施滯後。國家環保部副部長翟青稱,目前京津冀三地以及河北省多個市(縣)的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辦公室都設立在環保部門,在政府授權有限、工作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部門協調力度薄弱,難以形成“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局面,導致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落實不到位。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説,儘管人員、科技、通信、經費等幾個應急響應保障方面已經寫入天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但具體落實有難度。比如擴大空氣品質監測網路的覆蓋範圍,投入大氣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加強監測、氣象專家隊伍建設等工作,遠未達到實際需求。
第三,區域聯動水準低。三地環保部門人士表示,儘管京津冀相關城市已有了標準互認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重污染天氣形勢也高度相關,但目前各城市之間應對重污染天氣,在天氣預報預警、應急響應方面都還達不到聯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高健認為,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涉及部門廣、協調程式多、社會影響大,造成應急響應速度慢。除了環保、氣象部門,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還直接涉及交通、港口、衛生、教育以及綜合執法部門,間接涉及發改、水務、園林、監察局等部門,各個環節響應預警,也都需要時間。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於重污染天氣預警的精確度不高,也客觀上打擊了部門聯動的積極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