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能源 > 石油天然氣 > 正文

字號:  

産油國利益牽動不穩定因素 應對氣候變化仍需平衡

  • 發佈時間:2015-11-27 10:49: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辛夷  責任編輯:吳起龍

  在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半個月,主辦城市巴黎遭遇了法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兩件事看似關係不大,其實或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恐怖主義猖獗的中東同時也是“世界油倉”,在當前國際油價低迷的情況下,一份約束力極強的減排協議對産油國將是雪上加霜。如果這些國家財政大幅下滑,經濟衰退,社會穩定難以維持,恐怖主義將得到更適宜的溫床。

  在中東不穩定因素增加帶來的現實問題面前,各國代表即將在巴黎進行的角力如同走在鋼絲繩上。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當前現實情況下,巴黎會議只能謀求平衡。

  産油國態度被指“應景”

  多年來,伴隨著國際油價穩定的上揚趨勢,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運動浪潮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李志青介紹,從近20年的歷程可以發現,油價每每漲至一個高點,便為氣候變化的積極應對加足一次馬力,兩者基本呈現同步的情況,然而當前這一同步的趨勢正出現某種變化。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國際油價僅僅用了大半年的時間就跌回到了每桶40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一部分産油國,將在未來5年或更短時間內用光所有現金。IMF估算,僅2015年,低油價已經令中東地區的財富蒸發約3600億美元。

  在利馬氣候大會上,沙特談判代表曾訴苦,將石油生産國的境遇比作“與時間賽跑”,表示如果提倡減少甚至達成擺脫化石燃料的協議,産油國不可避免地將面臨巨大的債務危機。

  “巴黎氣候大會將對能源行業實施更嚴厲的監管,煤炭、石油等作為傳統能源的利用受到更多限制,無法支援石油消費總量快速增長。”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教授林曉光曾撰文表示。

  正因為此,全球各主要産油國對於應對氣候變化一直都不大上心。本次巴黎大會召開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老大”沙烏地阿拉伯一反常態,表示將共同努力推動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最終協議。

  然而類似表態也被很多人士解讀為“應景”。

  德國國家電視臺的報道也表示,海灣産油國頑強抵抗氣候協議,正在利用對其他阿拉伯國家、中東産油大國、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抵制這一可能對化石能源産生威脅的協議。

  李志青認為,低油價已經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大多數影響已經被消化,但這種影響仍需要被重視。

  應對氣候變化仍需平衡

  低油價影響的不只是産油國的財政。國際能源署原署長田中伸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中東國家需要國際油價維持在每桶40到50美元以上,才有能力保證政治和社會穩定。

  而目前國際油價剛好卡在40美元左右的臨界點。與此同時,極端勢力四處製造恐怖事件,歐洲被拖入難民危機,地緣政治風險不斷積聚。

  李志青認為,油價太高了可能會為恐怖主義提供足夠的資金,但是太低了又可能為恐怖主義滋生提供溫床,讓一些喪失原來生活水準的底層民眾同情甚至參與恐怖勢力。而當前油價持續低位的一部分原因,就是OPEC堅持不減産造成的,這種持續低價的現狀本身就會擴大石油以及其他傳統能源的市場份額,從而對應對氣候變化造成負面影響。

  11月13日,巴黎遭到了恐怖主義襲擊。第二天,法國外長宣佈巴黎氣候大會將如期進行。加強安保自不必説,這也讓本屆氣候變化大會蒙上了恐怖主義威脅的陰影。

  仍然沉浸在悲痛中的巴黎,因難民危機自顧不暇的歐洲各國,以及被恐怖主義威脅的整個世界,不能不正視的現實是,中東地區不穩定因素增加,國際局勢正變得更加錯綜複雜。

  李志青分析,從全球意義上來看,很多貧困是與氣候變化有關,所以應對氣候變化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恐怖。但從短期來看,應對氣候變化的確會威脅到很多地區利益,尤其是對於依賴傳統能源的地區來説,應對氣候變化有可能會降低當地生活水準,進而滋生恐怖。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儘管石油仍然是沙特等産油國財政的絕對主要來源,但這些國家同樣也在進行大規模的新能源投資。李志青認為,這從長期來看也可以化解可能的衝擊,但近在眼前的巴黎氣候大會必須要做的仍然是平衡各方的利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