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能源 > 石油天然氣 > 正文

字號:  

三桶油正經歷低油價“陣痛”:海外項目有得有失

  • 發佈時間:2015-05-11 19:22:58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姚冬琴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圖為中國經濟週刊第17期封面。

圖為中國經濟週刊第17期封面。

  文章導讀:在“三桶油”集體低調的時候,另一支力量卻異軍突起。2014年全年,包括洲際油氣(600759.SH)、熔盛重工(1101.HK)等在內,民營企業海外投資油氣規模超過22億美元。一位民營上市企業老闆指出,在低油價的市場環境下,民營企業或將迎來海外並購的好時機。

  春夏之交,萬物勃發。但石油行業卻仍然被裹挾在深深的寒冬中。

  從去年6月至今年1月,國際油價大幅跳水60%,給全球石油行業帶來重大衝擊。今年5月以來,國際油價震蕩回升,但仍徘徊在每桶60美元上下,與去年6月創下的每桶107美元高點判若雲泥。

  “一場石油行業的‘嚴冬’已經來臨。以油氣勘探開發為主業的中海油已感受到了濃濃的寒意。”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0883.HK、CEO.NY、CNU.TSX)董事長、剛剛調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董事長的王宜林在中海油2014年年報中如此表述。

  不僅中國油企,全球石油公司都有了“過冬”的感覺。更何況,與國際石油巨頭相比,中國“三桶油”儘管體量龐大,但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都不佔優勢。

  自2008年那一輪國際油價暴跌之後,2009—2013年,中國“三桶油”海外並購金額合計超過1000億美元,以至於有人把那5年稱作石油行業的“中國並購時代”。鉅額且快速的海外並購成效顯著,中石油坐上了全球第四大油企的寶座,另外“兩桶油”也都進入了前50強。

  並購同時為中國油企在海外獲取“權益油”(指石油公司根據油田所佔股份權益分成獲取的原油,又稱“份額油”,區別於原油市場買賣的“貿易油”)開闢了廣闊前景。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權益油氣産量估計超過1.3億噸。

  不過,行業“嚴冬”中,也許是時候收拾、整理一下大手筆採購到籃子裏的菜了。中國油企海外資産的經營管理、運作效率越來越受到關注。

  比如,今年2月,中央巡視組在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巡視後指出了該公司海外經營資源配置管理方面的問題:一些油氣項目收購程式不夠規範,盡職調查不到位,有的實際運作效果和預期差距較大;資産投資回報率較低,有的多年沒有産出等問題。

  與上一輪收購潮相比,這次油價暴跌後,“三桶油”在國際並購市場上集體表現低調。《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項目收購金額不到30億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了90%。業內分析認為,“三桶油”步伐放緩主要是對海外業務發展戰略轉型的考慮,“三桶油”從重規模擴張轉向更加注重海外資産的效益。

  在“三桶油”集體低調的時候,另一支力量卻異軍突起。2014年全年,包括洲際油氣(600759.SH)、熔盛重工(1101.HK)等在內,民營企業海外投資油氣規模超過22億美元。

  一位民營上市企業老闆指出,在低油價的市場環境下,民營企業或將迎來海外並購的好時機。

  海外“權益油”幫中國進入“千萬桶俱樂部”

  沙特、俄羅斯和美國,是世界上石油産量最大的國家,被稱為“千萬桶俱樂部”國家,三國每天的石油産量超過1000萬桶。

  5月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的石油産量排在世界第四位,本土石油産量每天只有400萬桶,但如果算上我們在海外每年1.3億噸(1億噸相當於7億~8億桶) 左右的“權益油”,以及中國投資所撬動的産量,中國也可加入“千萬桶俱樂部”。

  “沒有中國過去這10年左右接近2000億美元的投資,哪有這麼多産量。”陳衛東表示,“千萬桶俱樂部”成員對國際油氣的供給和需求影響最大。其中,中國供需兩旺,在目前全球石油市場呈現為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影響力無疑是最大的。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投資對我們來説還是很有必要的”,中國對外投資,增加全世界石油供應,而這一輪國際油價下降,和國際石油供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供大於求有關係。

  周大地説,“國際油價從每桶100多美元,跌到五六十美元,中國每年凈進口3億噸(約21億桶),一年省1000多億美元,一下子把我們過去的投資也就補回來了。”

  世界銀行近期發佈的報告估算,油價下跌10%,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拉動在0.1%~0.2%之間。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乾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中國油企走出去,就是奔著獲取“權益油”去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掌握資源,也希望在與國際石油公司的合作中學習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同時,中國公司自己去開採的時候也可以控製成本,兼顧商業利益。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權益油”的作用還在於對衝風險——國際油價即便漲得很高,中國可以既是買家又是賣家。

  海外項目有得有失,正經歷低油價的“陣痛”

  不過,隨著國際油價暴跌,各大石油公司正經歷一輪資産縮水、減支增效的“陣痛”。企業在高油價下並購的一些項目,就存在虧損的風險。中國公司的海外項目也難以倖免。尤其是,2009—2013年,在那一輪並購高潮中,唱主角的中國“三桶油”花費近1100億美元,並購了大批海外項目。油價下跌使得中國油企海外資産的經營管理、運作效率越來越受到關注。

  事實上,多年來,中國油企在海外的油氣生産經營還是取得了豐碩成果,一些油氣區塊後來被證實價值頗豐。

  以中石油蘇丹項目為例,蘇丹石油勘探開發項目是中石油海外發展的搖籃。從利潤收益上看,中石油在蘇丹的投資累計超過60 億美元,大都能在很短時間內收回投資並保持投資回報率在15%以上。如在1/2/4 區和管道項目中,中石油出資7.5 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達17%以上。

  時任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周吉平曾表示:“在國際上,由於美國制裁蘇丹,許多石油公司還在觀望、等待的時候,中石油抓住機遇,投資蘇丹……在別人還認為是風險的時候,果斷地抓住風險後面隱藏的機遇,就會處於領先地位。”

  中石油另一個典型項目是哈薩克阿克糾賓項目,被認為是在哈國投資的成功起點。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顧問、工程院院士童曉光2014年撰文稱,1997年6月,中石油收購接管阿克糾賓公司。17年來,阿克糾賓公司油氣當量從最初的319萬噸,成為目前中石油第四個千萬噸級的海外大油田,是中哈原油管道的主要油源。阿克糾賓花了中石油3.2億美元,目前來説,是收益最大的項目。

  一位熟悉中石油海外業務的人士指出,中石油的不少領導當年都曾具體參與過這些典型項目,蘇丹項目最早就是周吉平牽頭在做,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汪東進曾在蘇丹項目、阿克糾賓項目工作。

  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中國油企走出去之初,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上都不佔優勢,對全球大的油氣資源國的政治、法律、投資環境,包括跟政府打交道的經驗,都一無所有。當時,大的資源富集區、比較容易開採的地區,已經被歐美石油巨頭佔得差不多了。“從一開始,甚至到現在,我們也只能找一些相對被人家吃剩的骨頭,去人家不太願意去的地方。”上述人士表示,蘇丹項目處於那樣的政治環境,西方公司是不能去的。阿克糾賓項目也是西方公司看不上的。“但現在來看是我們撿到寶了。”

  毋庸諱言,中國油企走出去也買到了不少教訓。比如,2014年4月,伊朗表示將取消與中石油簽訂的25億美元油田開發協議,理由是中石油未能履行相關合同義務。上述人士透露,背後原因可能是,由於伊朗合同模式比較嚴苛,導致企業無利可圖。

  此外,還有加拿大油砂項目。作為一種非常規能源儲備,加拿大油砂逐漸受到世界關注,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也先後進軍這一領域。不過,加拿大油砂開採成本平均約為每桶60美元,當國際油價跌至60美元以下,就幾乎已經沒有開採價值。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石油價格估計很長時間不會回到高峰,一些按照高峰時期價格購進的資産,這回就難了。”

  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今年國際油價總體水準將較2014年大幅回落,WTI(編者注:西德州中級原油,為最具市場指標性的兩種原油之一,另一種為布倫特原油)原油年均價在55~65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年均價在60~70美元/桶。

  “每一輪油價暴跌,都會跟著一輪並購潮。有些公司並購某種意義上説,像是收市時想到菜市場去撈便宜貨的人,一大堆菜買回來,是便宜,但是過後看到有很多是不能用的,自己不能吃的。”陳衛東對《中國經濟週刊》説,“我更關注的是下一步,我們買了那麼多資産,如何重新整合,哪些合適的要留下來,不合適的要出手,接手的人會是誰。”

  此輪油價下跌,“三桶油”並未“抄底”

  2011年,中石油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把重點集中在中亞、中東、非洲、南美與亞太五個油氣合作區上,到“十二五”末,海外油氣作業當量將達到2億噸,加上國內2億噸作業當量,到2015年,中石油油氣作業當量將達4億噸。

  這個目標看來難以實現了。2014年,中石油海外油氣作業當量不到1.3億噸,距離2億噸目標尚有較大差距。

  同樣就海外油氣業務提出過宏偉目標的還有中石化。2012年,中石化集團召開了海外上游“十二五”規劃暨5000萬噸目標部署動員會,會上透露出的目標是:“十二五”末海外權益油産量要達到5000萬噸。而該公司2013年權益油氣産量為3871萬噸,2014年估計為4000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3年並購潮,“三桶油”花出去的近1100億美元,其中僅中石化就佔到501.97億美元,是“三桶油”中並購金額最高的。

  一位接近“三桶油”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中石化上游資産較少,有‘補齊’的需要。但是,花費鉅資,從目前海外油氣産量來看,並不理想。”

  與幾年前的並購潮截然不同,這一輪油價下跌之後,“三桶油”並沒有再行“抄底”。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三桶油”海外項目收購金額不到30億美元,相比2013年暴跌了90%。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侯明揚撰文分析,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三大石油公司均強調發展品質優先於資産數量;二是此前數年的大規模擴張使各公司的財務狀況趨於緊張;三是各公司都致力於吸納整合其先前並購的海外資産,力爭實現與其他資産的協同效應。

  高層希望規範、提升央企海外資産的運營,或許是更深層的原因。今年2月,中央巡視組在對中石化集團巡視後指出該公司海外一些油氣項目收購程式不夠規範,盡職調查不到位,有的實際運作效果和預期差距較大;資産投資回報率較低,有的多年沒有産出等問題。

  針對中央巡視組提出的問題,中石化集團表示,目前在全球 27 個國家擁有項目 51 個,對項目運作情況深入分析,制定了整改措施。其中包括:立行立改,提質增效,2015 年同比壓縮投資規模 22.2%,壓減低效無效産量 840 萬桶;對受資源國政局動蕩、政策變化或者合作方投資意願較低等因素影響,經營困難的項目逐個進行解剖,“一項一策”制定運作策略。

  在中國石油集團海外油氣業務2015年工作會上,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汪東進亦提出要求,中石油需要看到國際能源地緣政治風險加大、低油價導致海外業務盈利能力下降等新挑戰,應持續優化海外資源配置和資産佈局,不斷提高海外業務抗風險能力。

  中海油首席執行官李凡榮則在2014年公司年報中指出,2015年,中海油將強化海外各區域資産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繼續推動尼克森(2013年2月中海油以151億美元完成收購尼克森,這是中國企業完成的最大一筆海外並購)資産的深入整合,科學梳理海外業務管理體系,推動海外重點項目的進展,優化資源調配和項目管理。

  中海油還於今年2月發佈2015年經營策略和發展計劃稱,今年的資本支出計劃為700億~800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預計實現的1083億元資本支出下降了26%~35%。對2015年海外産量的規劃也下調至33%,低於2014年已經實現的37.8%。

  上述接近“三桶油”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三桶油現在的領導層,大多經歷過曾經的並購潮,他們學到了經驗,並購不是走完流程就勝利了,更重要的還有後續的整合、持續經營的問題。”

  海外資産整理或需5-10年

  今年2月,在中海油2015年經營策略和發展計劃發佈會上,中海油首席執行官李凡榮被問及是否會關停或剝離北美地區高成本的非常規油氣資産項目。李凡榮回應稱,對資産組合進行優化,意味著“有進也有退”,中海油會進一步評估資産。“北美地區的非常規項目,中海油目前沒有關停現有生産井的計劃。”

  李凡榮認為,北美的很多非常規項目還處在開發的早期階段,現在説是否虧損還為時過早。行業的規律是,非常規項目早期的開發,短期來看是不盈利的,需要資本投入到一定規模之後,才能顯現出非常規資源的特性。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乾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當前到了海外油氣資産需要整理的時候,但真正著手整理非易事。多年來,我們海外資産沒有審計,情況難以全面掌握。如何來評價經濟效益,什麼樣的項目值得保留下來,需要一套體系來評估。而這套體系要形成並投入運用,可能還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可能要5~10年。

  對於央企來説,更困難的是剝離和退出。如果當時買得高,現在低價賣,就會涉及到國有資産流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認為,“因此,不到感受到徹骨之痛,恐怕也很難剝離。”

  劉乾表示,“中國公司主動、體面地、有收益地退出某個油氣項目,目前為止還很少,幾乎沒有。”

  央企“休息”,民企“接力”

  儘管央企暫時“休息”,但這一輪油氣並購潮仍然如期而至。這回的主角是中國民營企業。2013年,中國民企在海外油氣投資便達到了10億美元,去年這一投資額度更是達到了22億美元。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分析認為,“這一輪並購最積極的一定不是原來傳統的石油公司,而會是非石油行業與金融企業的組合。石油公司經歷過了朝陽時代,也經歷了‘炎熱的午後’,現在進入‘黃昏’了。他們知道,再想輕鬆獲取高額回報已經不可能了。而那些原來在低回報行業苦苦掙扎的企業,突然發現了機會。”

  洲際油氣就是轉型者之一。2014年,洲際油氣收購哈薩克馬騰石油95%股權,實現主營業務由房地産向油氣行業的轉型,並把股票名稱由“正和股份”更改為現名。

  今年3月,洲際油氣再度出手,購買哈薩克克山公司100%股份。洲際油氣董事長姜亮表示,選擇投資是從6個維度來考慮:第一是資源,第二是石油體系是否完善,第三是監管體系是否完善,第四是地面設施成熟程度,第五是兩國政治是否友好,第六是稅收是否優惠。

  同樣在去年更名,進入油氣行業的還有美都能源(從“美都股份”更為現名),此前的主業同樣是房地産。2013年12月收購了美國WAL公司,進入油氣行業。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應當大力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投資油氣,因為他們是自負盈虧的,會更市場化。

  劉乾告訴記者,“民營公司投資油氣目標很明確——並購金額在5億~10億美元,産量大概在50萬~100萬噸,處於中晚期的油田(已經投産、産油量逐年遞減)。這樣的油田人家願意賣,價格也比較合適。”比如在哈薩克,一些油田的開採方式比較粗放,中國公司去了,可以精細化作業,提高采收率,同時再對周圍邊邊角角進行勘探。

  民營公司走出去投資油氣,也獲得了官方的支援。2014年8月27日,國家商務部以“商貿函(2014)635 號”文對廣匯石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進行了批復,由此開啟了原油進口權向民企開放的大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