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能源十大新聞:電力體制改革重新上路
- 發佈時間:2015-12-28 09:22:5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2015年度能源領域十大新聞
上海天然氣交易中心成立 中國謀國際油氣市場話語權
新聞事件:1月5日,上海市政府宣佈,同意由新華社旗下的新華中融投資有限公司聯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申能、新奧燃氣、北京燃氣、中燃燃氣、港華投資、華能國際等上下游企業合資成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該中心接受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及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半年後的7月1日,交易中心正式啟動,第一單1400萬方天然氣成交。
點評:根據規劃,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目標是要“成為與美國Henry Hub、英國NBP並駕齊驅的亞太地區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資訊中心和金融中心,提升中國在國際石油天然氣領域定價權和影響力。”按此雄心,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的成立及首筆天然氣交易的成交,不僅堪稱中國推進國內油氣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而且對提高中國在國際油氣市場的價格話語權也具有重要意義。
“華龍一號”簽約阿根廷 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揚帆出海
新聞事件:2月4日下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阿根廷總統克裏斯蒂娜見證下,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與阿根廷聯邦計劃、公共投資與服務部部長胡裏奧·德維多代表兩國政府簽署《關於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作為項目實施者,中核集團表示,該協議的簽署標誌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ACP1000)將出海遠航。
點評:去年12月,當中核與中廣核融合“華龍一號”ACP1000在維也納接受並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時,自主三代核電便和高鐵一樣,成為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一張亮麗名片,同時也成為挂在出訪的國家領導人嘴邊的重要議題。簽約阿根廷只是“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走出去”的一個開端。英國時間10月2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英國首相卡梅倫見證下,中廣核與法國電力在倫敦正式簽訂英國新建核電項目投資協議,“華龍一號”由此挺進英倫,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標誌著“華龍一號”技術得到了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可。
天然氣價格並軌 資源性産品市場化改革再下一城
新聞事件:2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通知,決定自4月1日採暖基本結束後將存量氣和增量氣門站價格並軌,即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提高0.04元。並試點放開直供用戶用氣價格,居民用氣門站價格不作調整。同時將儘快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
點評:談及此次天然氣價格並軌的意義,國家發改委官員稱其“意味著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完成‘破冰之旅’”。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的價格改革方向,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完全放開氣源價格,政府只監管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距此目標,我們還有許多路要走。
新電改方案發佈 13年後電力體制改革重新上路
新聞事件: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提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原則和方向。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下發電力市場建設、交易機構組建和規範運作、發用電計劃有序放開、輸配電價改革、售電側改革以及規範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等六個核心配套文件,明確售電、交易機構設立等細則。備受矚目的中國電改再度啟程。
點評:從2002年的電改5號文到2015年的新電改9號文,時隔13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終於重新上路。以“放開兩頭、監管中間”為原則的新電改方案,雖然因為未提“分拆電網”“調度獨立”而被指變得“溫和”,但其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並未改變。特別是電改六大核心配套文件的集中發佈,在充分表達政府推進電改堅定性的同時,也體現出新電改方案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
神華煤油發動機熱試車成功 中國航太首試煤基燃料
新聞事件:4月12日11時30分,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六院火箭發動機試驗區,使用由神華集團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共同研製的液氧煤基航太煤油的火箭發動機整機熱試車獲圓滿成功。這是世界首次將煤基煤油應用於航太領域,標誌著我國煤基航太煤油研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對保障我國高速發展的航太工業燃料需求,拓寬航太燃料供給來源,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點評:如果説使用神華“煤基航太煤油”火箭發動機整機熱試車獲圓滿成功的新聞,讓中國率先具備了“用煤也能把火箭送進太空”的能力;那麼在3個多月後,空軍後勤部和神華集團在京宣佈使用神華“煤基噴氣燃料”戰機近期進行試驗性飛行並取得成功的消息,則意味著“飛機燒煤也能飛”在中國夢想成真。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稱:神華煤制油送飛機推火箭,不僅為中國煤炭業清潔高效發展開闢了新路徑,而且對維護中國能源安全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 中國完成四大油氣戰略拼圖
新聞事件:6月29日17時32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一聲令下,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正式開工。中俄雙方于2014年5月上海亞信峰會期間簽署了《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合同期為30年。這不僅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里程碑,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四大油氣進口通道戰略拼圖”的全面完成——四條能源進口通道都將“油氣兼備”。
點評:《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以數額之大、合作年限之久及其對國際能源格局影響之深遠,被稱為全球天然氣市場的“世紀大單”。而東線天然氣項目是中俄兩國最大的務實合作項目,也是全球天然氣合作重大戰略性項目。這一項目的實施,將結束東北(中俄)能源通道長期以來“有油管、無氣管”的歷史。包括東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戰略通道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大油氣進口通道”。
“三桶油”同日換帥 中國石油企業欲“重樹形象”
新聞事件:5月4日,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京清當日分別赴三大石油公司,宣佈了人事變動決定:中海油原董事長王宜林接替到齡退休的周吉平,擔任中石油董事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曾擔任過大慶油田董事長兼總經理的王玉普接替已超期服役的傅成玉,出任中石化董事長;中海油原總經理楊華接替王宜林任中海油董事長。三大石油公司掌門人同日換帥,意義何在?中石油給出的答案是:重塑石油形象。
點評:同一天上任的“三桶油”新任掌門人擁有一個基本相同的特徵:都是浸淫石油多年且從基層技術崗位成長起來的學者型官員。王宜林是石油地質勘探領域的專家,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及管理局副局長兼勘探總地質師等職;楊華是石油工程專家,曾任中海油油田開發部經理、油藏工程室主任和總公司海外發展部副總地質師等職;王玉普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在清理“團團夥夥”、“石油邦”宣告瓦解的大背景下,選擇專家型官員掌舵石油係用意明顯。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石油企業穩健發展並再創輝煌給予更多期許。
中電投與國核技重組 核電市場迎來“三國爭霸”時代
新聞事件:7月15日,由中電投集團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重組而成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正式掛牌。中電投和國核技的合併被視為“互補式”的聯姻,前者是國內擁有核電項目開發建設資質的三家企業之一,而後者則是擁有較強的核電設計研發能力。合併後的國電投將集核電研發、工程建設、運營管理能力於一身,與中核和中廣核三足鼎立,國內核電市場由此迎來“三國爭霸”時代。
點評:2015年堪稱中國的核電年。這一年,中國投入商業運作核電機組最多,核電項目沉寂4年之後全面重啟,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成功邁出“走出去”的步伐……也在這一年,中電投和國核技的成功重組,宣告了既有核電開發建設資質又有技術研發能力的國電投集團的誕生。雖然與中核和中廣核的“華龍一號”相比,國電投的CAP1400目前尚未形成産業競爭優勢,但董事長王炳華對未來依舊信心十足:“總資産超過7000億元的國電投集團的目標,是要打造中國核電全産業鏈航母。”
習近平首倡全球能源網際網路 投資商機超百萬億美元
新聞事件: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併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夥伴》重要講話時提出,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稱,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是實現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化石能源困局的治本之策,也是全球經濟拉動和産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他預計,到2050年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累計投資將超過100萬億美元。
點評: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是一個大棋局。按照劉振亞提出的“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步走的設計,到2050年將基本建成全球互聯,實現以“一極一道”為代表的全球清潔能源優化配置,使北極豐富的風力資源和赤道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屆時全球清潔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將達80%……當然,推進“大棋局”難度很大,尤其是在當前“國內互聯”尚未實現、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浪費嚴重的背景下,要在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及能源技術路線等各不相同的國家之間、洲際之間推進“全球能源互聯”,肯定還有許多路要走。
國網成新能源接入最大電網 全國棄風棄光現象加劇
新聞事件:12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發佈消息稱,截至2015年11月,國網調度範圍新能源並網裝機容量合計達到14626萬千瓦,佔總裝機的12.4%。國網成全球接入新能源規模最大的電網。但同時來自五大發電集團的一份內部統計顯示,1-11月份,全國“棄風”“棄光”現象空前加劇。特別是甘肅、新疆等地風電場平均棄風率接近50%,極端情況下一些風電場的棄風率高達80%,創歷史新高。
點評:新能源大規模消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分析其因,一是用電需求增長放緩,市場消納總量不足;二是電源結構不合理,系統調峰能力不夠;三是電網發展滯後,新能源送出受限;四是市場化機制缺失影響新能源消納。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分配問題。特別是在當前因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愈加嚴重的大背景下,我們不能一邊創造著新能源産業發展全球之最,一邊製造著大規模的新能源浪費。“棄風”“棄光”問題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