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華龍一號”開工:標誌我國進入世界核電第一陣營

  • 發佈時間:2015-05-08 07: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齊慧  責任編輯:朱苑楨

  5月7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開工建設。

  中核集團原來就出口過核電機組,而且是我國唯一具有批量化出口核電機組能力的公司。但此次“華龍一號”開工,中核集團上下仍是興奮不已,激動萬分。

  “‘華龍一號’的開工標誌著我國進入世界核電的第一陣營,如果把以前的核電出口比作為借船出海,如今可以説我們有能力造船出海了。”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信心十足地説。

  潛心打造出海“大船”

  “國際同行對‘華龍一號’很感興趣。”中國工程院葉奇蓁院士最近參加日本原子力産業協會年會時發現,很多參會代表非常關注我國“華龍一號”的情況。

  受人關注的背後,是中核集團員工整整17年的努力奮鬥。

  1997年一個靜謐的午後,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老基地一棟辦公樓裏傳來一陣陣激烈的爭論聲。

  原來是有十幾個技術人員正在討論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方案的主參數,因為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技術,大家都暢所欲言。當時並沒有人預料到,他們的爭論成為了“華龍一號”孕育17年的起點。

  核動力院科技委副主任、原副院長張森如曾長期擔任核電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早在1996年,原國家計委在上海組織召開了關於核電發展的研討會,提出國家發展核電的方向不再是60萬千瓦級,而是100萬千瓦級,這促使大家萌發了自主研發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的念頭。

  那幾年,我國的核電技術已有長足進步,第二代核電技術逐漸定型。但遺憾的是,二代核電機型CNP600、CPR1000均是法國進口機型M310的改進型,在堆芯設計,特別是在燃料元件設計製造技術上,不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不能實現出口。

  為了突破核電技術發展長期受制於人的困局,從1997年開始,核動力院在CNP600“121堆芯”、CPR1000“157堆芯”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地提出“177堆芯”的概念,功率確定為100萬千瓦,這就是“華龍一號”的前身。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了核事故。為應對世界核電形勢變化,中核集團公司在現有技術水準上,又啟動核電技術重點科技專項,研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這個項目被視為中核集團佔領核電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標誌性工程,肩負著帶動核電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提升、實現工程化應用、真正樹立我國自主核電品牌、實現核電“走出去”目標的使命。

  2013年4月,在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核安全局的指導下,中核集團和廣核集團將各自的百萬千瓦級技術進行融合,形成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自主品牌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10多年的自主創新之路,‘華龍一號’經歷了諸多‘從無到有’的突破,憑藉著對技術的不斷追求,我們的夢想一步步向現實邁進。”“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如此表述這段曲折的夢想之路。

  站在世界核能前沿

  “以前我們努力建設的核電站主要是採用別國的技術,這讓我很遺憾,非常羨慕年輕一代能有機會參與建設我國自主技術的三代核電。”2014年,在福清核電站5、6號機組建設沙盤推演中,一位參與過核電建設的老前輩感慨地説。

  老前輩道出了我國核工業60年的發展變化。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0週年,也是中核集團發展的60年。

  60年的發展歷程,讓中核集團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和技術體系。特別是擁有的先進核科技創新體系,讓中核集團先後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並成功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也讓中國站在了世界核能的前沿。

  “‘華龍一號’的誕生,使中國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之後,成為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躋身世界先進核電技術行列,這也是中國從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的一個重要標誌。”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孫勤説,“過去講核工業的輝煌,是指兩彈一艇、核電‘零的突破’。今後講核工業輝煌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要從核大國發展到核強國。”

  “雖然目前我國的核電建設規模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與美國、法國等國家相比,我們的技術、研發能力以及影響力還有差距。”孫勤表示,我們要站在新的起點上,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相適應的核工業強國。

  未來,以“華龍一號”為開端,中國三代核電技術將進一步型譜化,中核集團也將能為滿足不同國家的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不僅如此,中核集團已經具備了四代核電技術快堆的研發能力,同時還在參加國際合作,開展聚變堆研究。

  走向世界前景廣闊

  “近期,我們將舉行‘華龍一號’推介會,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好産品。”錢智民滿懷期待地説。

  1986年以來,中核集團已累計出口1座核研究反應堆,5台微型反應堆,6台核電站,積累了在國外的核電建設和運營管理經驗。

  “自日本福島事件後,我們出口核電機組已經簽約的兩台都是‘華龍一號’,還簽了5個框架協議,其中4台是‘華龍一號’,由此可看出市場非常看好‘華龍一號’。”錢智民介紹説。

  與此同時,在國內,“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5號核電機組的開工,也增強了“華龍一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信心,將有力推動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華龍一號’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福建,途經南亞、波斯灣(埃及),最終落地海上絲綢之路終點英國,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完美路徑和最佳實踐,將開啟互利共贏新局面。”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指出了“華龍一號”的出海路線。

  目前,中核集團正在建立海外市場開發體系,積極推動英國、阿根廷、埃及等近20個國家核電項目合作,遍及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南亞。

  “核電機組出口具有很明顯的經濟效應。我們計算過,一台機組的出口價格大概在300億元左右,加上後期燃料及服務費用,估算總計高達1000億元,而且每建設一台核電機組,涉及大大小小的配套企業幾百家,對拉動我國核電裝備的批量化生産和出口效應明顯。”錢智民説。(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