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企業事故頻發隱患隨處見 招商引資一路綠燈
- 發佈時間:2014-11-03 09:27:33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晶
徐 駿繪(人民視覺)
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暗查33個開發區發現,事故隱患聚集,安全生産形勢不容樂觀——
開發區咋成事故高發區
開發區,企業規模大、生産工藝先進,是地方經濟的發展引擎,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些經濟高地中有的卻逐漸成為安全事故的高發地帶。據統計,2011年—2013年,全國總計3312個各類開發區中,發生較大以上事故82起,佔全國工礦商貿同期總量的9%;去年全國發生的4起特大事故,兩起在開發區。
一些開發區企業為何頻發安全事故?事故背後又暗藏著哪些必然因素和人為原因?我們又該如何把經濟高地的安全風險降下去?記者進行了採訪。
企業安全隱患隨處可見
員工安全意識差、生産環節不規範、內部安全制度缺位
今年8月,國家安監總局派出6個暗查組,分赴湖北、浙江、遼寧等6個省33個開發區暗訪暗查。暗訪結論令人擔憂:一些開發區企業整體安全管理水準偏低,各類隱患舉目可見、隨手可抓,成為隱患聚集區。
在武漢經濟開發區,入駐近20年的武漢頂益食品公司算是“老資格”。作為康師傅速食麵的生産基地,該企業在市場上也小有名氣。可在該公司投料車間,暗查組卻發現:近百平方米車間內,空氣被麵粉籠罩,作業工人未佩戴任何勞動防護用品就穿梭其間,身上積著一層厚厚的粉末;進料口對面的墻上挂著1台壁扇,本意為工人降溫,無形中卻加速了麵粉飛揚。
“壁扇不防爆,容易産生火花。麵粉具有可燃性,在乾燥狀態一旦遇到明火,一瞬間熱量不能迅速釋放,就會爆炸。”暗查組當即要求該車間立即停止作業,隱患不消除不得復工。
血淋淋的教訓就在昨天。2010年2月,秦皇島驪驊澱粉公司發生粉塵爆炸, 19人死亡、49人受傷,其直接原因就是車間空氣中澱粉濃度達到極限,遇明火後燃爆。遺憾的是,類似的風險與隱患,在暗查中依然隨處可見——
員工安全意識淡薄,諸多生産環節不規範。台資企業富士康集團目前已在大陸10余個省份設廠,擁有近110萬員工。但在其下屬的鴻富精密工業(太原)公司,暗查組發現,員工對粉塵具有爆炸性基本不知道,防火措施和防塵措施也都不達標。在湖北大冶華夏鋁業公司,大型排風扇沒有防護罩,氧氣瓶與乙炔瓶放在一起,工人叼著煙站在塑膠桶上進行高處作業,還有無證人員駕駛叉車。
企業內部安全制度缺位,存在應付檢查的情況。在湖北海大飼料有限公司粉碎車間,檢查臺賬上“粉塵”一欄填的都是“正常”,但細緻詢問後才知道,這裡既無粉塵檢測設備,也沒監測報警裝置,“正常”二字純屬臆造。此外,該公司還缺少綜合預案和部分專項預案,僅有的幾份預案並無針對性,公司也從沒開展過應急演練。
“制度、安全設施、生産技術裝備、勞動防護和人員素質……經濟開發區內部分企業安全隱患隨處可見、觸目驚心,如不立即整改,發生事故只是早晚的問題。”安監總局暗查組的總結絕非危言聳聽。
“安全第一”停留在口頭
招商引資“一路綠燈”,日常監管走形式、走過場
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為何能入駐開發區,而且高枕無憂?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時,踩踏安全底線、作出無理承諾,為日後事故埋下危險伏筆。去年6月發生特大火災事故的吉林寶源豐禽業公司,入園時從當地政府那裏獲得了“特事特辦”“一路綠燈”的待遇,廠房裝修採用易燃材料,消防設施未經驗收就發放合格證。今年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的主角中榮金屬製品公司,在入駐園區時竟收到當地“老闆怎麼開心怎麼辦”的承諾。
“開發區通過必要的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上項目,方向是對的。但是,招商引資要有最起碼的底線,絕不能以降低安全標準為條件,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表示。
部分地方政府對日常監管的放鬆與漠視,也致使開發區成了安全薄弱環節,甚至“盲區”。對這一現象,黃毅進行了詳細描述:有的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挖空心思讓老闆“安心”“放心”,特別是對外資企業不願管、不想管、不敢管,各項檢查走形式、走過場,對企業非法違法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要求各級各部門儘量不要到企業檢查”,規定“環保、安監等執法部門每年到企業的檢查不能多於兩次”。更誇張的是,還有地方搞什麼“企業安靜日”。
最鮮明的例子是,美國通用(杭州)公司和荷蘭阿克功諾貝爾塗料(嘉興)公司這樣的世界500強企業,自建廠以來從未被執法檢查過,而此次暗訪中均發現重大安全隱患。中榮金屬公司在昆山開發區內違法違規運作了16年,其間不僅沒受到任何處罰,還通過了各類審核認證。
對安全監管的放鬆,歸根結底是由於經濟衝動扭曲了個別地方的發展理念。暗查組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某開發區隨機進入一家不在地方提供名單之列的企業。結果,該地方負責人在表示堅決督促企業整改的同時,一再懇求暗查組對查到的隱患不予曝光。
安全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缺乏剛性執法許可權,監管人手短缺、能力不足
今年8月召開的國務院安委會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已明確要求,加強開發區企業安全監管,對開發區的所有企業,不論內外資、不論所有制、不論大中小,都要一視同仁、從嚴執法,切實督促企業落實各項安全制度,並全面排查安全生産情況。
然而,開發區安全事故頻發背後,不僅是發展理念的問題,也反映出開發區安全管理體制的缺陷。
“開發區管委會規格往往高於屬地政府,且往往實行封閉式管理,給屬地安監部門開展執法帶來障礙。”黃毅説。據安監總局介紹,目前全國3312個開發區中,有1630個沒有設置安監機構;開發區管委會作為派出機構,其所屬安監機構也不具備完整執法許可權,安全檢查以督促整改為主,缺乏剛性執法的震懾力,有的乾脆沒有執法權。在暗查中隨機抽取的浙江27個開發區中,無執法權的有7家,在這些開發區,安監人員從未執過法。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黃毅建議,應當明確各類開發區安全監管的責任主體,設立專門的安全生産監督機構,同時對不作為的安監部門進行問責。
即便有了安監機構,安監管理也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開發區作為産業聚集區,也是滋生事故隱患的集中區,客觀上需要加強安監力量,但目前監管人員數量與企業數量完全不成正比。”黃毅告訴記者,目前全國平均每個開發區僅有3名安監人員,刨去日常事務,對企業進行現場執法檢查時間嚴重不足。
在蕭山經濟開發區,區安全科(安全監察大隊)只有5名工作人員,企業則有4071家,每人平均監管企業800余家,監管工作難以全面覆蓋。暗查期間,有安監人員訴苦:“我們也想盡辦法提高監管水準和效率,但就算每年檢查100多家企業,3年才能把企業檢查一遍。”
新産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大量涌現的經濟開發區,也迫切需要有與之匹配的專業執法能力。令人憂心的是,目前七成以上的開發區執法裝備水準差,現場檢查多靠“手摸、眼看、耳聽、鼻聞”。此外,監管人員以部隊轉業、社會招聘的“半路出家”者居多,流動性大、經驗少。據統計,目前開發區安監人員中,僅47.8%具有相關專業背景,一些監管人員甚至聽不懂專家要求、不會下達執法指令、不明白隱患的嚴重性。
對此,安監總局已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開發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人員配備及裝備建設標準,提高人員準入門檻,加強入職培訓。此外,還應探索政府和企業購買安全生産服務的方式,引入安全技術或管理服務公司、仲介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專業安全管理力量。
破解開發區安全生産的困境,更需要突破開發區自身的局限,轉變地方政府的考核機制。在黃毅看來,一是要在招商引資、上項目時嚴把安全生産關,規劃、設計和建設都要遵循“安全第一”,在開發區考核上,要加大安全生産的權重,實行“一票否決”;二是要建立企業淘汰機制,即提高安全準入門檻,大力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險的低端産能,關閉取締非法違法和不具備基本安全生産條件的企業,“這樣才能把開發區真正打造成安全發展示範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