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煤炭寒冬生態圈:煤企多挖煤不掙錢少挖煤丟市場

  • 發佈時間:2014-09-06 08:26:5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娟娟

  煤炭業正遭遇近年來少有的困境,上游煤礦減産關停、中間貿易商壓價激烈、下游電廠掌握定價權繼續壓價、産煤地因財政收入大幅下降爭相救市。

  自2012年以來,在煤炭需求減少、産能過剩、進口煤衝擊、水電等清潔能源擠壓下,煤炭告別暴利時期,步入“寒冬”。 根據行業機構預測,短期內煤炭行業難以走出低谷,微利、低速增長將成為常態。

  現階段,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施以援手,開始著手扶持該行業。在政策信號刺激下,煤炭行情短期企穩,煤炭生産地、港口價格小幅回升。但在煤炭完全市場化的形勢下,國家部門的救市行動與企業自救又有不同考慮。

  為了改變煤炭業的現狀,國務院更是高規格組織煤炭脫困方案,壓減産能、限制進口成為協助該行業走出困境的核心舉措。

  煤炭微利的日子或將持續

  2014年4月供暖季剛過,同煤集團銷售負責人就開始在江浙港口、貿易商、下游用戶之間斡旋。用他的話説,“現在坐在家裏等客戶的日子不復存在,電廠對煤炭壓價很低,欠款增加,一些煤礦越生産越虧損。”

  另一個例子是,山西朔州一家煤炭企業整合當地3個小煤礦,並購價款約合5億元;隨後對礦井實施120萬噸/年擴能改造,需要再投資8億元,所有資金來自於貸款。由於煤炭市場低迷,投資放緩,煤礦投産遙遙無期;但一旦投産,又將面臨高額的利息成本。

  此外,山西、內蒙一些資源價款高、財務成本沉重的礦井,銀行派員駐點跟蹤。告別黃金(1269.20, 2.70, 0.21%)十年,那個先付款再發煤的“逍遙”時光遠去,煤炭微利時代或許將持續多年。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613.1億元,同比減少1091.9億元,下降43.9%。初步分析,目前煤炭企業虧損面已超過70%,有9個省出現了全行業虧損。

  煤炭庫存可以用爆倉來形容,從煤礦蔓延到消費地。今年6月底,全社會庫存持續31個月在3億噸以上。煤炭企業庫存9900萬噸,創歷史最高水準;重點發電企業存煤7906萬噸,可用23天;主要港口存煤5264萬噸,比年初增長39%。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評選出的2014年煤企百強榜單顯示,100家企業營業收入總額4.16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0.03%,增速回落8.12個百分點,創十年來最低水準;凈利潤總額841.57億元,比上年大幅下降44.18%,其中,21家企業虧損,77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發電企業因煤價大幅降低,正在享受週期性的産業紅利。上半年52家電力行業上市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54.3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3%。

  在煤炭與電力這兩個行當長久的博弈中,電廠重新回歸,掌握話語權。儘管電廠一再壓低煤價,煤炭企業、貿易商還不得不削尖腦袋供煤。即便如此,電廠冬儲煤採購積極性仍不高。目前社會用電量增速放緩,電廠負荷率普遍偏低,日均煤耗下降,電廠對成本的壓減的預期更大。

  國務院部署“減産”為煤炭脫困

  幫助這個行業走出困境是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之間達成的默契。

  今年內山西省先後出臺“煤炭20條”和“煤炭17條”,推動煤炭領域改革;陜西、內蒙古、四川等省區,制定清理涉煤收費、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黑龍江省在移交辦社會職能、資源配置、增加流動資金等方面出臺政策,支援企業發展。

  在國家層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國務院領導已對煤炭行業脫困工作做出批示,國家發改委一位高層負責協調環保、財政、商務、海關等各部門,並召開三次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

  從國務院行動來看,這次救市行動規格高、動作大。今年7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作調節局會同國家能源局煤炭司、電力司、國家煤礦安監局行管司、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召開全國煤炭行業脫困工作會議。會議提出,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産、限制不安全生産、化解産能過剩、加強行業自律等要求。

  7月中旬,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召開14家特大型煤炭企業座談會,座談會形成六條共識,其中包括控制煤炭産量,今年的煤炭産量壓減10%以上;規範煤炭進出口,嚴格限制劣質煤、高硫煤和含有害元素的煤炭産品進口。調整完善企業考核機制,不單純考核企業産量、産值、規模等指標,防止企業盲目追求産量擴張、規模擴大;加強對收費項目的集中清理整頓;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將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並重轉變。

  控制煤炭生産總量是本輪市場調控的主要措施,國有煤炭企業則是限産的主要對象。根據煤炭協會2013年煤炭産量50強名單,排名前14位的煤炭企業産量共計17.37億噸,以減産10%估算,減産總量將達1.7億噸。如果減産計劃可以落實,國內煤炭供給將得到有效控制。

  這次會議後,神華宣佈全年調減産量5000萬噸、調減銷售量6000萬噸;中煤宣佈下半年調減2000萬噸煤炭産量,與原生産計劃相比,減産幅度達20%;山西同煤集團計劃下半年煤炭産量和銷量分別下降1000萬噸以上。

  一些分析人士對於減産並不看好——在原計劃基礎上限産對市場影響有限。神華、中煤減少銷售量和生産量,優先壓減銷路不好的煤種,控制低品質煤炭的發運數量。

  8月底,發改委再次召開電力、煤炭企業座談會,再研究煤炭脫困方案。發改委提出,全國下半年壓縮煤炭産能2億噸,並具體分解到相關省市;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全年確保關閉煤礦800座,力爭關閉1000座。

  對煤炭進口的管理也不斷加碼。發改委要求切實加強煤炭品質監管,嚴格限制高硫、高灰分低質煤炭進口,加強對劣質煤發電企業的監管,將劣質煤使用數量與發電計劃掛鉤,並研究對於除褐煤之外的進口煤炭採取必要限制措施。

  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研究發展部經理劉志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限制進口煤利用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北方港口庫存下降是最直接的反映。近期,秦皇島港存煤540萬噸,國投曹妃甸港存煤589萬噸,黃驊港存煤135萬噸,北方主要運煤港口存煤均出現下滑。

  表現在煤炭價格上,受益於政策托底,近期煤炭價格小幅上漲。9月3日,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均價報收482元/噸,上漲4元/噸。這是連續下跌13周,累計下降59元/噸之後的首次上漲。

  煤炭銷售企業人士分析,“預計9月、10月煤價止跌,並維持小幅上漲。當前煤炭市場走穩,主要受政策性救市預期影響,企業補庫存積極性大。但由於實際的市場需求沒有增加,當前的漲價實際上透支四季度的需求。”

  多挖煤不掙錢,少挖煤丟市場

  本輪煤炭行情下行自2012年上半年開始,煤價經過斷崖式下跌後,進入持續低價階段。對於山西、內蒙一些開採成本高的煤礦而言,煤價已經跌破成本線,關停是市場行為,不得不為之。

  與此同時,政府和行業協會也呼籲減産。一位山西電力行業協會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近期山西省煤炭協會召開會議,號召煤炭企業限制煤炭産量,穩住煤價。按照目前國內供需平衡測算,全國煤炭富餘量為2億噸。如果減産2億噸,煤價可能止跌企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主任錢平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限量保價的前提是只有少數幾個主體參與,能夠採取集體行動並對國際市場産生影響。如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生産國通過採取共同行動維護本國資源和利益,但國內煤炭市場主體分散,限産保價實施難度大。”

  目前,國內煤炭市場主體多,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企業總希望別人遵守減産承諾,借機搶佔市場份額,而減産意味著丟掉市場。在這種邏輯下,一些煤炭企業採取“以量補價”、“降價促銷”等方式自救,限産難以統一步調。

  對於一些資源為主的地區而言,是否響應減産也有不確定性。因為減産意味著讓本已縮水的財政收入再打折扣,目前市縣級政府並未對限産政策作出明確的安排。

  作為行業機構,煤炭工業協會近期不斷宣貫“降價不能啟動市場”的理念,提議必須防止“以量補價”的現象蔓延。通過限産方式,到年底將動力煤價格穩定在每大卡0.1-0.12元左右,即5500大卡的動力煤價維持在550元/噸左右。

  理論上講,限産可以穩定煤價,但誰也不願意因限産丟掉市場。一些煤炭生産企業提出,“力爭客戶不減、市場份額不降、商品煤綜合售價不降”的目標;晉煤集團董事長賀天才更是提出,以品種結構換市場,以服務到位爭市場,以快速反應搶市場,以資本投入贏市場,堅持“寧丟價、不丟市;寧丟價、不丟款”。

  相對於限産,這才是煤炭企業的心裏話。事實上,企業增産的慾望也不能被控制。據煤炭協會統計,今年以來,全國17個主要産煤省區中有9個省區産量繼續保持增長;在大型企業中,90家産量同比增長1%,其中前10家企業産量同比增長3%。

  前7個月,山西省煤炭産量5.6億噸,同比增長4.2%。山西國資委[微網志]也已經下發文件,要求省屬重點煤礦執行限産計劃,限産規模在4000-5000萬噸。這一舉措被倡導改革的專家認為是,計劃經濟手段的延續,缺乏市場意識。

  錢平凡説,“過去黃金十年,煤炭行業大規模集中投資,錯過了改革的時機。目前正是煤炭行業實施改革、脫胎換骨的機會。政府應該更多引導企業轉型,煤炭也應從賣煤炭向賣服務轉型。靠行政干預無法形成市場,更無法穩定煤價。”

  煤炭企業人士建議,與其採取一刀切式的限産,莫如建立明確的煤礦産能退出機制。“現在的問題是,一些煤礦想停停不了,一些想生産卻受到管制。”

  諸如山東、黑龍江、河南、西南地區的一些老礦區,承擔企業辦社會職能,歷史包袱重,應該停産卻不能停,産一噸賠一噸,企業關停甚至需要地方政府審批。對於神華這樣的大型企業而言,煤質好、煤電路港航一體化經營模式具有成本優勢和市場資源,強行減産違背市場規律。

  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産並嚴管進口

  産能過剩、進口衝擊困擾國內煤炭市場。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06年到2013年底煤炭新增産能26億噸以上,且有11億多噸的在建項目,大量煤礦産能集中釋放,再加上進口衝擊構成“內憂外患”的局面。

  在煤炭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超産是行業的常態。為保證安全生産、穩定市場供需,超能力生産首先得到打壓;面對國際煤炭衝擊,國家正在研究設定門檻。

  按照國務院要求,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煤礦安監局聯合下發《關於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産規範企業生産行為的通知》,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産,制止未核準先生産、未取證生産行為。所有未經核準但已建成並組織生産的煤礦,一律停産;所有未取得採礦許可證和安全生産許可證的煤礦,不得投入生産。

  中國煤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近期在2014中國煤焦鋼産業大會上解釋稱,“所有的礦廠必須向全社會承諾不能超能力生産,如果出現超能力生産,發生事故要吊銷礦廠的安全生産資格證,而且還有很重的罰款。如果上級發超能力的計劃,發生事故要追究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根據通知,所有煤礦要按登記公佈的生産能力和承諾事項組織生産,合理安排年度、季度、月度生産計劃。煤礦年度原煤産量不得超過登記公佈的生産能力,月度原煤産量不得超過月均計劃的110%;無月度計劃的,月産量不得超過登記公佈生産能力的1/12。

  煤炭企業不得向所屬煤礦下達超過登記公佈生産能力的生産計劃及相關經濟指標,不得向未核準、未取得採礦許可證和安全生産許可證的煤礦下達生産計劃。煤礦生産引發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企業集團公司主要負責人責任。

  內蒙古煤炭企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當地一些露天煤礦核準設計能力為300萬噸/年,開採裝備更新後,實際生産量為700萬噸/年。由於前期資源獲取成本低,在當前的價格形勢下,仍有市場。“減産不利於企業效益,重新核定産能又非常困難。”

  三部門文件下發後,多個地方省份率先表態限産。山西省煤炭廳要求煤炭企業遏制超能力生産和違法違規生産行為,落實産能登記和公告制度,加大煤礦違規違法生産的查處力度。

  此外,從國家政策角度看,煤炭進口貿易將受到管制。2009年我國由煤炭凈出口國成為凈進口國,煤炭進口量一路攀升。2013年,我國煤炭進口3.27億噸,創下新高。

  浙江貿易商張傑(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著國內煤炭價格走低,進口煤與國內煤價差不斷縮小,再加上限制進口政策的出臺,進口煤炭利潤空間縮小,增速正放緩。

  目前,北方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實際交易價格在475元/噸左右,到達廣州港到岸價為550元/噸,與澳大利亞進口煤到岸價格相差無幾。在今年國內煤炭價格不斷下跌的大背景下,進口煤價格優勢逐漸喪失。

  上半年我國進口煤炭1.598億噸,同比去年增長145萬噸,增幅很小。7月份,我國進口煤炭2303萬噸,環比減少202萬噸,同比減少562萬噸。1-7月份,我國進口煤炭18289萬噸,同比減少了2.2%。

  儘管反對的聲音較大,但去年以來限制煤炭進口的政策信號頻頻。如嚴格限制劣質煤、高硫煤和含有害元素的煤炭産品進口;研究建立和完善商品煤品質標準體系,按照國內外統一標準,限制不符合標準的煤炭生産、進口、銷售和使用;統籌進出口關稅,將煤炭進出口關稅調整到同一水準。

  另一種不同的觀點認為,“國內外市場不能割裂,從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形度看,應減少用國內煤炭資源開發,更多從國際進口資源。而非為了保證企業的利潤限制進口,這是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